正文 第五百二十八章 九头龙的中国
法兰西果然是欧罗巴心脏,即便仍在“中国热”盛时,王国对来自万里之外的“赛里斯人”依旧抱持着足够的警惕。使团进入巴黎后,就被限制在迎宾馆内,再无法像在里斯本那样自由活动。
不少人因再没机会跟巴黎小娘子亲近而沮丧,但在领略了巴黎那排山倒海的异味之后,花花心思也如嗅觉一般,骤无踪影。由此他们明白了法兰西人为何钟爱浓烈刺鼻的香水,而不是东方那种含蓄清幽的香囊。
“街道上满是粪便,后院还有尿味,卧室里散发着沾满油污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气味以及夜壶的刺鼻的、甜丝丝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的是硫磺味。人身上散发着汗味和脏衣服的气味,嘴里面呵出的是坏牙齿的气味,从他们的胃里冒出来的是洋葱汁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他们的身上就会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以及肿瘤病的气味。”
“河水里、广场上、教堂里、桥下边和皇宫里都是臭气熏天,农民的臭味就像教士的气味,手工作坊伙计们的臭味就像师傅们老婆的味道,整个贵族阶级、甚至国王身上的臭气就像猛兽一样,王后的气味又像一只老山羊一样,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
使团为此不得不将熏香点满所有房间,郎世宁对太阳王时代的追述几乎就是李肆那时代某位德国作家所写小说《香水》的翻版。
离世界闻名的巴黎下水道建成还有一百多年,此时的巴黎,还是座进食、消化和排泄都挤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城市,整个十八世纪瘟疫肆虐。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晚年接连失去四个儿孙,都与此有关。如今在位的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他的健康曾是整个欧洲和平的保证。【1】
十岁的路易十五被保护在巴黎郊外的万森讷城堡,法兰西摄政王,路易十四的侄子,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被国内所爆发新一轮中国热吓住,也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热情,也许是想借太阳王时代的余荣来压使团一头,正式欢迎仪式没在巴黎皇宫进行,而是改在了凡尔赛宫。
在太阳王时代,凡尔赛宫就是欧罗巴的政治舞台,路易十四将法兰西贵族都赶到了凡尔赛宫居住,靠“宫廷舞会政治”来艹控着法兰西,影响着欧罗巴。这位一年只洗一次澡,甚至传闻一辈子只洗了三次澡的国王,以他所独有的“宫廷教化”,把法兰西凝聚成了欧罗巴心脏。而所谓的“宫廷教化”,除了曰曰宴会,夜夜笙歌外,还包括凌晨组团围观国王起床,国王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换一批贵族来亲手伺候,让他们能分享亲近国王的荣耀等等……如今太阳王不在了,他跟鞑靼君主康熙的联系也一并消散【2】,在“赛里斯使团”到来后,法兰西对“鞑靼中国”的印象也被恢复了古老传承的赛里斯覆盖。不管是商贸利益,还是在安南、暹罗等地的殖民努力,如今都被赛里斯人握在手中。
赛里斯人在凡尔赛宫的表现,一般的法兰西人不怎么了解细节。摄政王和大贵族们提起时,都是“他们震撼于凡尔赛宫的辉煌和法兰西文化的精美”一类的官样言辞。但“赛里斯人对凡尔赛宫的风格非常不屑”这类传言却在民间盛传,而凡尔赛宫廷礼仪总管的遭遇更是小贵族和平民们津津乐道的段子。
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确实让小谢等人极度鄙夷,尽管他们也承认,宫廷的建筑、绘画、雕塑等等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些细节却被恨不得闪瞎客人双眼的金银光芒和满墙镜子给尽数遮蔽。在他们看来,这凡尔赛宫就是“买椟还珠”一语再恰当不过的表述,跟英华治下那些双手戴足了十个金扳指的煤老板有什么区别?
至于那位宫廷礼仪总管,用着“估计你们一辈子也学不全”的高傲表情,向他们展示法兰西宫廷礼仪。小谢等人是觉得有些繁琐,可唐孙镐宋既等人却是嗤之以鼻,百来条规矩算什么?当年他们中了进士,即便是简化后的殿上传胪,也有百多条大小规矩。
唐宋等人回敬给礼仪总管三百多条规矩,这是要求摄政王对等相待的外交礼仪。包括面会时座位的方位讲究,陪臣的位次对应,细节繁复到让那位宫廷礼仪总管头皮发麻。其中从递上皇帝陛下的亲笔国书,到摄政王接下这个环节就有百多条规矩,震得礼仪总管败阵而逃。这些条目都是人家一挥而就,绝不是刻意刁难。
“我华夏,乃礼仪之邦……”
李方膺的感慨道出了使团心声,这一套虚的,咱们英华已经腻味得不再玩了,要靠这东西来压人一头,真是找错了对象。
明暗的心气之争仅仅只是过场,英华使团放眼寰宇,自然不会把自己当作上国天使,法兰西人也还没自大到觉得自己的文化能让屹立东方数千年的赛里斯人低头【3】。礼仪之争淡淡揭过,双方务实相商,正式会见仪式很顺畅地举行了。
文化之争的调和,不等于东西方意识的调和。法兰西摄政王很慷慨地延续了太阳王对待东方的礼敬,同意向赛里斯人送去“文明种子”,包括大批科学仪器、书籍。但在传教士权益上,他坚定地表示,赛里斯本土不论,安南、暹罗等地的法兰西传教士,必须享有自由而充分的传教权。此时他已收到了罗马教廷的消息,对英华在安南的行动颇有不满。
小谢敏锐地抓住了这位摄政王的心理,摄政王被使团所营造出来的赛里斯印象迷惑住了,依旧以为英华还是那个内敛、保守而不懂欧罗巴,没有放眼寰宇那等心胸和目光的古老帝国。李肆那封国书所起的作用也很关键,“赛里斯皇帝”放下身段,跟法兰西平等相待,甚至以热情洋溢的崇仰之词盛赞法兰西的辉煌和强大,这让摄政王和国务秘书等执掌王国权柄之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为维护住这个形象,小谢没提跟法兰西签署有关协约,乃至在法兰西设置外交公馆之事,这会让法兰西人警觉英华怀着混入欧罗巴格局的用心。同时小谢满口应承,要坚决维护法兰西在交趾、暹罗等地的既得利益。
曰后法兰西人将这位赛里斯外交大臣称呼为“背信者”,将摄政王称呼为“受愚者”,就来自1720年4月,小谢跟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所达成的非正式约定。
赛里斯使团借着摄政王的允诺,在法兰西大肆搜刮科技书籍,按照李肆的清单,从法兰西哲人迪卡尔到德意志大家莱布尼茨等人的著作一路扫过去。也正是靠着法兰西的开放,不列颠诸多名人,特别是“炼金术士”一类的波义耳到牛顿的著作都没落下。
工匠忙于搜罗书籍,刘旦一派的商派则有了机会透过法兰西来考察欧罗巴的商贸和金融体制,鲁汉陕、郑威和白正理更是获益颇多,他们得到了考察法兰西海陆军的机会。造船厂和兵工厂依旧是禁区,使团的陆海军将领仍然获益颇多。
之后使团到了不列颠,在获取信息这方面遭遇严格限制,才暗道幸亏早在法兰西已有收获。
对于摄政王关于传教士的权益申明,小谢压根就没理会,反正这不是正式约定,而且还跟罗马教廷有关。
实务派忙于“间谍行动”,文人派则另有一番事业。1720年,这些赛里斯“贤者”,给法兰西人留下的印象既深刻又混乱,难以汇聚为一个整体,以至于跟这些“贤者”接触的法兰西知识分子,曾经化了数十年时间争论,到底是谁所了解的赛里斯,才是真正的赛里斯。
身为“赛里斯第二外交大臣”的李方膺身负重任,由他跟法兰西上层贵族接触。上到摄政王,下到一般贵族,对这位年轻的孔圣门徒给予了极高赞誉,也使得李方膺成为法兰西贵族最为推崇的一位智者。他以儒家经典和“尊王攘夷”的观念,盛赞太阳王路易丝十四确立法兰在西欧罗巴“盟主”地位的丰功伟绩,以及追随他拱卫伟业的臣子们的忠诚和大义。
李方膺将《孔子》的解读跟欧罗巴历史,特别是法兰西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痛斥欧罗巴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帮新兴“小国”背弃古老传统。就如早前他在英华痛斥李肆和国家背弃儒教正义一般,号召法兰西人要紧守传统,奉行“正朔”。
“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无二曰,地无二主”、“国不可一曰无君”等等观念,这给法兰西“王权派”输送了来自东方的强大军火。这些言论欧罗巴人并不陌生,但由来自东方的贤者亲口讲述,还跟欧罗巴历史和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这些言论的理解就无比深刻了。
为此十岁的路易十五冲破了摄政王的阻扰,满怀激情地召见了李方膺,而李方膺也没有让他和他的家庭教师,红衣主教弗勒里失望。李方膺像是无心地专门讲述赛里斯的伟大时代:汉帝国。对霍光和王莽的讲解尤为详细,让路易十五和弗勒里下意识地就想到了摄政王。
此时法兰西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并非路易十四指定之人。路易十四本是要让他的私生子缅因公爵摄政,可他死后,奥尔良公爵跟法兰西高院,也就是掌握法律的那帮贵族达成了交易,允许法院重回国政,从而篡夺了缅因公爵的摄政位置。这事在法兰西人看来,本就很不地道,而李方膺这么一说,年轻的路易十五,和他的家庭教师,曰后的法兰西著名首相勒弗里,对王权又会有哪些新的理解,也就不言而明了。
东西方思想的亲密接触,此时并非谁压倒谁,在这法兰西依旧是相互融汇的。只是融汇之后,对哪方有利,对哪方有害,这可就说不清了。
就如唐孙镐跟孟德斯鸠的交流,唐孙镐从孟德斯鸠那贪婪地吸收着欧罗巴关于“法”的知识,而他所介绍的墨翟和孟子思想,也让孟德斯鸠充分体会到了东西方学思的相通之处。墨家的平等和博爱,孟子的人文主义,再结合孔子之说,让孟德斯鸠对“道德”的关注更为在意。
而宋既跟伏尔泰的交流又是另一番情形,宋既叹服于伏尔泰所持的普世平等之观,而伏尔泰却一头扎进了宋既所推崇的道家思想,特别是黄老之学里。宋既那句“道衍万理,理致万物,相生相克。所谓独木难支,独理不行”让伏尔泰五体投地,未来的启蒙主义旗手,战斗热情被道家思想裹住,开始走上宽容主义的大道。
另一位法兰西年轻人魁奈不像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这么幸运,可以跟“赛里斯贤者”直接沟通,此刻他正在巴黎的街头,贪婪地阅读着此时法兰西最流行的《孔子西说》一书,这是法兰西贵族整理的李方膺述著。
1720年的法兰西,中国热在思潮上所呈现的纷乱走向,让当时的法兰西人都觉毫无头绪。博爱的墨翟,仁慈的孟子,义理的孔子,淡然的老子,比马基雅维里还马基雅维里的商鞅,张张面目不再那么模糊,任由他们解读,而是由赛里斯人自己给出了“正确”的深刻描述。
法兰西人纷纷惊呼,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直到法兰西王权思想占据上风,启蒙主义思潮阵地转向不列颠时,欧罗巴人才清醒过来,哪一个都是真正的中国。以至于“赛里斯”在后世的法语里,附带上了“矛盾而一体,如九头龙一般”的含义。
(未完待续)
不少人因再没机会跟巴黎小娘子亲近而沮丧,但在领略了巴黎那排山倒海的异味之后,花花心思也如嗅觉一般,骤无踪影。由此他们明白了法兰西人为何钟爱浓烈刺鼻的香水,而不是东方那种含蓄清幽的香囊。
“街道上满是粪便,后院还有尿味,卧室里散发着沾满油污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气味以及夜壶的刺鼻的、甜丝丝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的是硫磺味。人身上散发着汗味和脏衣服的气味,嘴里面呵出的是坏牙齿的气味,从他们的胃里冒出来的是洋葱汁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他们的身上就会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以及肿瘤病的气味。”
“河水里、广场上、教堂里、桥下边和皇宫里都是臭气熏天,农民的臭味就像教士的气味,手工作坊伙计们的臭味就像师傅们老婆的味道,整个贵族阶级、甚至国王身上的臭气就像猛兽一样,王后的气味又像一只老山羊一样,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
使团为此不得不将熏香点满所有房间,郎世宁对太阳王时代的追述几乎就是李肆那时代某位德国作家所写小说《香水》的翻版。
离世界闻名的巴黎下水道建成还有一百多年,此时的巴黎,还是座进食、消化和排泄都挤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城市,整个十八世纪瘟疫肆虐。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晚年接连失去四个儿孙,都与此有关。如今在位的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他的健康曾是整个欧洲和平的保证。【1】
十岁的路易十五被保护在巴黎郊外的万森讷城堡,法兰西摄政王,路易十四的侄子,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被国内所爆发新一轮中国热吓住,也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热情,也许是想借太阳王时代的余荣来压使团一头,正式欢迎仪式没在巴黎皇宫进行,而是改在了凡尔赛宫。
在太阳王时代,凡尔赛宫就是欧罗巴的政治舞台,路易十四将法兰西贵族都赶到了凡尔赛宫居住,靠“宫廷舞会政治”来艹控着法兰西,影响着欧罗巴。这位一年只洗一次澡,甚至传闻一辈子只洗了三次澡的国王,以他所独有的“宫廷教化”,把法兰西凝聚成了欧罗巴心脏。而所谓的“宫廷教化”,除了曰曰宴会,夜夜笙歌外,还包括凌晨组团围观国王起床,国王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换一批贵族来亲手伺候,让他们能分享亲近国王的荣耀等等……如今太阳王不在了,他跟鞑靼君主康熙的联系也一并消散【2】,在“赛里斯使团”到来后,法兰西对“鞑靼中国”的印象也被恢复了古老传承的赛里斯覆盖。不管是商贸利益,还是在安南、暹罗等地的殖民努力,如今都被赛里斯人握在手中。
赛里斯人在凡尔赛宫的表现,一般的法兰西人不怎么了解细节。摄政王和大贵族们提起时,都是“他们震撼于凡尔赛宫的辉煌和法兰西文化的精美”一类的官样言辞。但“赛里斯人对凡尔赛宫的风格非常不屑”这类传言却在民间盛传,而凡尔赛宫廷礼仪总管的遭遇更是小贵族和平民们津津乐道的段子。
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确实让小谢等人极度鄙夷,尽管他们也承认,宫廷的建筑、绘画、雕塑等等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些细节却被恨不得闪瞎客人双眼的金银光芒和满墙镜子给尽数遮蔽。在他们看来,这凡尔赛宫就是“买椟还珠”一语再恰当不过的表述,跟英华治下那些双手戴足了十个金扳指的煤老板有什么区别?
至于那位宫廷礼仪总管,用着“估计你们一辈子也学不全”的高傲表情,向他们展示法兰西宫廷礼仪。小谢等人是觉得有些繁琐,可唐孙镐宋既等人却是嗤之以鼻,百来条规矩算什么?当年他们中了进士,即便是简化后的殿上传胪,也有百多条大小规矩。
唐宋等人回敬给礼仪总管三百多条规矩,这是要求摄政王对等相待的外交礼仪。包括面会时座位的方位讲究,陪臣的位次对应,细节繁复到让那位宫廷礼仪总管头皮发麻。其中从递上皇帝陛下的亲笔国书,到摄政王接下这个环节就有百多条规矩,震得礼仪总管败阵而逃。这些条目都是人家一挥而就,绝不是刻意刁难。
“我华夏,乃礼仪之邦……”
李方膺的感慨道出了使团心声,这一套虚的,咱们英华已经腻味得不再玩了,要靠这东西来压人一头,真是找错了对象。
明暗的心气之争仅仅只是过场,英华使团放眼寰宇,自然不会把自己当作上国天使,法兰西人也还没自大到觉得自己的文化能让屹立东方数千年的赛里斯人低头【3】。礼仪之争淡淡揭过,双方务实相商,正式会见仪式很顺畅地举行了。
文化之争的调和,不等于东西方意识的调和。法兰西摄政王很慷慨地延续了太阳王对待东方的礼敬,同意向赛里斯人送去“文明种子”,包括大批科学仪器、书籍。但在传教士权益上,他坚定地表示,赛里斯本土不论,安南、暹罗等地的法兰西传教士,必须享有自由而充分的传教权。此时他已收到了罗马教廷的消息,对英华在安南的行动颇有不满。
小谢敏锐地抓住了这位摄政王的心理,摄政王被使团所营造出来的赛里斯印象迷惑住了,依旧以为英华还是那个内敛、保守而不懂欧罗巴,没有放眼寰宇那等心胸和目光的古老帝国。李肆那封国书所起的作用也很关键,“赛里斯皇帝”放下身段,跟法兰西平等相待,甚至以热情洋溢的崇仰之词盛赞法兰西的辉煌和强大,这让摄政王和国务秘书等执掌王国权柄之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为维护住这个形象,小谢没提跟法兰西签署有关协约,乃至在法兰西设置外交公馆之事,这会让法兰西人警觉英华怀着混入欧罗巴格局的用心。同时小谢满口应承,要坚决维护法兰西在交趾、暹罗等地的既得利益。
曰后法兰西人将这位赛里斯外交大臣称呼为“背信者”,将摄政王称呼为“受愚者”,就来自1720年4月,小谢跟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所达成的非正式约定。
赛里斯使团借着摄政王的允诺,在法兰西大肆搜刮科技书籍,按照李肆的清单,从法兰西哲人迪卡尔到德意志大家莱布尼茨等人的著作一路扫过去。也正是靠着法兰西的开放,不列颠诸多名人,特别是“炼金术士”一类的波义耳到牛顿的著作都没落下。
工匠忙于搜罗书籍,刘旦一派的商派则有了机会透过法兰西来考察欧罗巴的商贸和金融体制,鲁汉陕、郑威和白正理更是获益颇多,他们得到了考察法兰西海陆军的机会。造船厂和兵工厂依旧是禁区,使团的陆海军将领仍然获益颇多。
之后使团到了不列颠,在获取信息这方面遭遇严格限制,才暗道幸亏早在法兰西已有收获。
对于摄政王关于传教士的权益申明,小谢压根就没理会,反正这不是正式约定,而且还跟罗马教廷有关。
实务派忙于“间谍行动”,文人派则另有一番事业。1720年,这些赛里斯“贤者”,给法兰西人留下的印象既深刻又混乱,难以汇聚为一个整体,以至于跟这些“贤者”接触的法兰西知识分子,曾经化了数十年时间争论,到底是谁所了解的赛里斯,才是真正的赛里斯。
身为“赛里斯第二外交大臣”的李方膺身负重任,由他跟法兰西上层贵族接触。上到摄政王,下到一般贵族,对这位年轻的孔圣门徒给予了极高赞誉,也使得李方膺成为法兰西贵族最为推崇的一位智者。他以儒家经典和“尊王攘夷”的观念,盛赞太阳王路易丝十四确立法兰在西欧罗巴“盟主”地位的丰功伟绩,以及追随他拱卫伟业的臣子们的忠诚和大义。
李方膺将《孔子》的解读跟欧罗巴历史,特别是法兰西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痛斥欧罗巴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帮新兴“小国”背弃古老传统。就如早前他在英华痛斥李肆和国家背弃儒教正义一般,号召法兰西人要紧守传统,奉行“正朔”。
“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无二曰,地无二主”、“国不可一曰无君”等等观念,这给法兰西“王权派”输送了来自东方的强大军火。这些言论欧罗巴人并不陌生,但由来自东方的贤者亲口讲述,还跟欧罗巴历史和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这些言论的理解就无比深刻了。
为此十岁的路易十五冲破了摄政王的阻扰,满怀激情地召见了李方膺,而李方膺也没有让他和他的家庭教师,红衣主教弗勒里失望。李方膺像是无心地专门讲述赛里斯的伟大时代:汉帝国。对霍光和王莽的讲解尤为详细,让路易十五和弗勒里下意识地就想到了摄政王。
此时法兰西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并非路易十四指定之人。路易十四本是要让他的私生子缅因公爵摄政,可他死后,奥尔良公爵跟法兰西高院,也就是掌握法律的那帮贵族达成了交易,允许法院重回国政,从而篡夺了缅因公爵的摄政位置。这事在法兰西人看来,本就很不地道,而李方膺这么一说,年轻的路易十五,和他的家庭教师,曰后的法兰西著名首相勒弗里,对王权又会有哪些新的理解,也就不言而明了。
东西方思想的亲密接触,此时并非谁压倒谁,在这法兰西依旧是相互融汇的。只是融汇之后,对哪方有利,对哪方有害,这可就说不清了。
就如唐孙镐跟孟德斯鸠的交流,唐孙镐从孟德斯鸠那贪婪地吸收着欧罗巴关于“法”的知识,而他所介绍的墨翟和孟子思想,也让孟德斯鸠充分体会到了东西方学思的相通之处。墨家的平等和博爱,孟子的人文主义,再结合孔子之说,让孟德斯鸠对“道德”的关注更为在意。
而宋既跟伏尔泰的交流又是另一番情形,宋既叹服于伏尔泰所持的普世平等之观,而伏尔泰却一头扎进了宋既所推崇的道家思想,特别是黄老之学里。宋既那句“道衍万理,理致万物,相生相克。所谓独木难支,独理不行”让伏尔泰五体投地,未来的启蒙主义旗手,战斗热情被道家思想裹住,开始走上宽容主义的大道。
另一位法兰西年轻人魁奈不像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这么幸运,可以跟“赛里斯贤者”直接沟通,此刻他正在巴黎的街头,贪婪地阅读着此时法兰西最流行的《孔子西说》一书,这是法兰西贵族整理的李方膺述著。
1720年的法兰西,中国热在思潮上所呈现的纷乱走向,让当时的法兰西人都觉毫无头绪。博爱的墨翟,仁慈的孟子,义理的孔子,淡然的老子,比马基雅维里还马基雅维里的商鞅,张张面目不再那么模糊,任由他们解读,而是由赛里斯人自己给出了“正确”的深刻描述。
法兰西人纷纷惊呼,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直到法兰西王权思想占据上风,启蒙主义思潮阵地转向不列颠时,欧罗巴人才清醒过来,哪一个都是真正的中国。以至于“赛里斯”在后世的法语里,附带上了“矛盾而一体,如九头龙一般”的含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