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恐怖 > 罪影[刑侦]

第242页

    第114章 档案。
    二十四小时不到, 江南已三顾福利院,每次来都随机带走一名幸运观众,导致工作人员一看到他, 就知道没好事,更何况这次还是带着警察一起来的。
    保育员们不明所以,却本能地害怕那位为首的人, 一人拥着几个孩子怯怯地站在角落。
    “老大,所有孩子都到齐了, 没有发现之前走失的那五位儿童。”一位刑警跑到姜北身边,说,“也给福利院的所有工作人员看了孩子的照片, 可他们全说在这里工作不到一年,压根没见过, 看样子不像在撒谎。”
    姜北一皱眉:“全部都这样说?”
    “对,入职资料也对得上,的确工作不到一年。”
    江南眼睛下方挂着两个乌青的黑眼圈,被瓷白的皮肤衬得格外明显, 他揉了揉额角, 说:“这种情况,应该就是福利院会定期换员工了, 干了亏心事,总怕被人发现。”
    这时人群中有人弱弱开了口:“请问……出什么事了吗?”
    说话的正是凌晨时接待江南的那位保育员,看样子是保育员们的头儿, 相当于领班,也是她跟江南说, 邱星语是被人遗弃在福利院的门口的, 不过她入职福利院的时间不长, 关于儿童的情况,全是从档案上看来的,她也不确定真假。
    保育员一入职,就得熟知各位儿童的大概情况,包括爱好、特长、过敏源等等,这些情况会被罗列在档案里,若非福利院出了这档子事,否则也能称得上尽职尽责,如今看来,就连那份极尽详细的儿童档案也值得怀疑其真实性。
    一位刑警回答她:“我们怀疑这家福利院非法从人贩子手里收买被拐儿童。”
    保育员一听,重重抽吸一声,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看样子吓得不轻:“怎么可能……不,这些孩子……”
    “别紧张,”姜北轻声说,“您能带我们去看看儿童档案吗?麻烦了。”
    保育员的魂已经飞走了,良久后才说:“哦……好。”
    院长不在,保育员被迫上位,幸好她平时做的是管理工作,知道儿童档案放哪儿,也有钥匙。
    她一路上反复咀嚼了刑警的话,倏地反应过来,院长这是干了什么龌龊事。
    想到这,她不禁加快了步伐,姜北让她慢些走,路上结的薄冰还没融,很滑,顺便问了她一些事情。
    据保育员说,她是看这家福利院工资开得高才来的,入职刚满八个月,一直没发现福利院有什么异常之处,不管是补贴的发放还是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都一切正常,甚至伙食还比她先前待的福利院要好,某些身体特殊的孩子还有定制餐。
    可能正是因为伙食好的原因,小崽子们个个长得白白胖胖的,以至于很多想领养孩子的家长一到福利院来就走不动道了,其中不乏有国外的家长。
    一说起这个,姜北想起福利院那奇怪的领养规定,问道:“在这儿领养孩子能挑吗?”
    “我也不清楚,”保育员说,“领养的事全是院长在负责,好像提供财产证明和无犯罪记录证明就可以吧?反正我看都是走得正规程序……嗐,话说回来,不正规的哪能让我知道呢?走吧,快到了。”
    档案室就在院长办公室的对面,装修朴素且低调,门上也没贴标签,江南来了几次,都没认出这儿是档案室,还以为是用来放杂物的储物间。
    保育员开了锁,一推开门,扑面而来一股刺鼻的潮湿气,几只人高的铁皮柜靠墙立着,挡住了窗户,屋里很是昏暗。
    姜北摁亮了灯,看清铁皮柜上贴的标签,是按年份分的类,大家对照其他几位走失儿童的失踪年份,麻利地找起来。那些尘封在阴暗角落里的儿童档案被一本本翻开,所有人都窥见了那一段段潮湿的童年。
    江南没有和大家一起找,优哉游哉地在屋里踱了一圈,留意到立在墙角的那只柜子上了锁,标签也和别的柜子不同,写的是“补贴发放明细”。
    “这只柜子不能打开吗?”
    “财务方面的事都是院长在管,”保育员说,“只有他有钥匙。”
    “哦,”江南看了姜北一眼,似乎在征求同意,对方没拒绝,江南便麻利地摸出作案工具,把发夹捅进了锁眼。
    “啪嗒”一声,柜门开了,惊呆了一旁的保育员,开始怀疑这些警察的真实职业。
    其实姜北也很好奇,江南以前是不是干过什么手艺活,不过眼下还有正事,容不得他细想,径直走过去随手拿了本补贴发放明细看。
    如院长所说,补贴都是发放到个人账户,院长只做个统计,看有没有少发漏发的。
    姜北和保育员对了账,保育员表示账目没有问题,每次院长做统计,都会叫上几位管理人员一起,好作个见证,每笔账都是对的。
    江南不懂:“既然账是你们看着做的,那锁起来干嘛?大家不都见过吗?”
    这问题保育员回答不上来。
    姜北却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把看似重要实则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账本锁柜子里,没准就是为了防止他人好奇翻看柜子,好以掩饰其他东西。
    姜北当即把柜子里的东西全部拿了出来,也不多,就二十几本账本,每年的账本都包了个牛皮纸袋,上面标注了日期。
    他问:“福利院开了几年了?”
    保育员答道:“二十五年,我们入职时培训过。”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