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黄泉引路人

第209页

    第91章 第三乐章:线索
    那天后来下了雨, 毫无征兆的突然乌云密布,没过一会儿倾盆大雨就接踵而至。
    两人刚走到亮灯的小院儿门口,直接被淋成了落汤鸡。骤雨落入泥土中, 让路也变得格外难走, 雨味儿在这种乡间小院, 尤其是落在木头搭的建筑物上,只留下腐朽的气息。宝乐一边走一边留意到周围的沿路上皆是杂草, 似乎只有小院门口有人打理, 甚至还铺了鹅卵石作为装饰。
    虽说她家住的偏,但也不至于这么荒凉。印象里家乡的小村子, 还有那么七八户的人家住着,虽然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偶尔也有像她一样, 归乡探亲的年轻人。虽算不上多热闹,但也绝对称不上荒凉。村子口那几亩地, 也都是有人在辛勤耕种的。如今村子里这番景象,却唯独还留下一户人家, 远远看着有灯, 甚至还有炊烟飘起,怎么想都不合逻辑。
    警惕性极强的小姑娘并没有立刻上前敲门, 反而探头探脑,企图找个缝隙看清里面有什么。她很快就发现, 院门高处有一格镂空花纹, 足有五六厘米宽。只要她踮起脚来, 眼睛就正好能对上。
    然而当她真的踮起脚,双目直视前方的时候,院门缝隙里, 同样一双眼睛也在一动不动的瞪着她。那双眼睛挺大,但眼仁儿很小,大片的眼白上布满了血丝,显得眼神凶恶,不算友好。
    小姑娘吓了一大跳,嗷的一声拽着君之的袖子,钻到他身后去。
    那院门拖在地上,发出吱哟哟的声响。不一会儿功夫,一只苍老的枯手按在门板上,慢悠悠的打开了门。开门的是一位老妪,长发在背后绾成了古代妇女的发髻,梳的那叫一个整整齐齐。而她头发的颜色,白的像雪,一丁点儿的黑色或是灰色都不惨杂,与她身上廉价的粗布棉袄格格不入,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违和感。
    老妪一手提着一盏白纸灯笼,一手撑着一把油纸伞。烛火摇曳,将她脸上的褶子都照的清清楚楚。
    宝乐低头看到地上有影子,又把护身符捏在手心,不过对方并不害怕。她寻思这可能真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婆婆,遂把头从君之身后探出:婆婆,我家以前在这附近,所以回来看看,但那儿现在没法住人,又下了雨,能在您家借宿一宿么?
    白发老妪看了眼小姑娘,将灯换了打伞的手提着,随后指着自己的耳朵和嘴巴又摇了摇手。
    她好像是聋哑人,宝乐又扯了扯君之的衣服,也不知道认不认字,现在怎么办呀?
    君之淡定的看了她一眼,小姑娘淋了雨,虽然这会儿雨小了些,但仍然听她打了个喷嚏。他从她手里扯出自己皱巴巴的袖子,婆婆不一定认字,但全能的君之竟然会手语。两人在宝乐崇拜的目光中,以手语交流了一番。别看君之沉默寡言,但手语面前人人平等,再话少你也得比划上半天。
    婆婆最后点了点头,换回另一只手提着灯笼,转身进了院子。
    姜凝来过,现在不在,君之在小姑娘期待的目光悠悠开口,可以留宿。
    白发的婆婆说自己叫余婆,这个院子只有她和她的老伴住,她的老伴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晚上她刚好宰了一只养在院子里的鸡,炖了锅鸡汤。两位老人正好吃不了那么多,便招呼了宝乐和君之一起吃。
    这婆婆虽然看起来阴森,但为人倒是好客,只是宝乐胆子小,被人害了那么多次,哪里敢随便吃来路不明的东西。
    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向来谨慎的君之,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端起碗就将鸡汤一饮而尽。婆婆见他喝光了鸡汤,不由乐呵呵的笑了起来,又朝她摆了摆手,示意她赶紧趁热喝。宝乐想着君之都喝了,应该真没什么事,也端起碗。但这鸡汤实在是太咸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年人口味重的缘故,而且鸡汤里莫名有一股很浓的姜味儿。不过出于尊重,小姑娘还是硬憋着将鸡汤喝了个干净。
    婆婆收了碗,开开心心的走了。
    宝乐得空看向君之,瞧他一脸淡定,也不知道该不该吐槽。
    鸡汤里放姜,是因为我们刚淋了雨,君之面无表情道,他们不是坏人。
    小姑娘意外:听你的口气,你认识这家人?
    君之迟疑了一下,想了很久,才点头默认了她的话。
    说是认识,想必认识的也是我们那个世界的他们吧。镜中界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你倒也还相信他们没变。宝乐小声嘀咕着。
    君之的面容在蜡烛光下半明半暗,如同他的声音,清冷中带着颤抖:他们是守陵人,不管哪个世界。
    小姑娘眨眨眼,对守陵人这个词感到非常陌生,确认这是她第一次从君之口中听到这个词。可是你认识的人为何会在我们村里,难不成你之前就来过我家?宝乐一下子发现了问题的重点。
    她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总有这样那样的好奇。而她的问题,也总那么让人难以回答。所以这次,他沉默的时间比上次还要长,就在宝乐觉得他不会回答时
    我不想骗你,君之抬眸,不要问。
    他也真的没有回答。
    因为淋雨的缘故,宝乐在余婆家洗了个澡,顺便换上了婆婆给她准备的衣服。长这么大,小姑娘还是第一次穿这种青黑色的棉袄子,从针脚来看应该是自己做的。虽然谈不上时尚,但穿起来很舒适,也很暖和。只是绣工上不像他们家乡这一代的苏绣,倒更偏南京那边一点。也许这一对老夫妻,根本不是苏州人。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