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页
睿王妃翻译的那本书,他也托人从京城买了一本。
这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知县大人买到的就是第三版。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知县大人无法想像,一个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不但会番语,而且还能将番书翻译过来,让天下人传阅。
皇帝封了睿王妃做翰林编修,想来要让睿王妃翻译的书,不是只有这一本,而是会有很多。
知县大人叹了又叹,既能干又有福气的女儿,怎么就生在颜家了呢?
这如果是他的女儿,他天天把女儿供起来。
再看看颜昭石,唉,知县大人想起颜昭石就头疼,好在颜昭石自从得知女儿做了王妃之后,便自请下乡了,知县大人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过他了。
颜昭石不在县城,可是县城里却有颜昭石的传说。
只不过这传说的主角,不仅是颜昭石,还是他的太太田氏。
知县大人不出门,这消息都能传到他的耳中,并非是这消息真的传遍大街小巷,而是知县大人特意让人盯着的。
因此,这消息传到他耳中之后,他便让人把消息压下去了。
颜昭石毕竟是睿王妃的生父,若是让他在时丰县惹出笑话,他这个知县也没有好果子吃。
听说,有官员在朝堂上反对睿王妃做官,睿亲王当场驳斥,皇帝不怒反而给儿子兜底,如今那个官员就差脑门上刻着狭隘二字了,可想而知,最少几年之内,是别想升迁了。
知县大人听说了什么消息呢?
据说颜昭石的年轻太太田氏,刚出月子,就去楼上楼见了张员外,楼上楼就是张员外的产业,田氏和张员外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足足待了两个时辰,田氏从楼上楼出来时,满脸春色,发髻上多了一支金簪。
知县大人都不好意思把这事说与自家娘子听,他听着都觉龌龊,这件事虽然被他压下来了,可是他也不能一直压着,万一哪天压不住了,这事闹大了,那该如何是好?
第五三五章 书信(两章合一)
知县大人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之所以憋在时丰县这个穷乡僻壤,主要原因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昏庸无能,时丰县这种地方,底子薄,民风悍,父母官能全须全尾功成身退就已是万幸,升官什么的,就不用多想了。
颜昭石似是想要逃避,下乡之后便迟迟未归,通判回来了,他也没有回来。
知县原本想和颜昭石谈一谈,点拨几句,让他管束后宅,现在颜昭石没有回来,知县也只能把想说的话暂时咽回去。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次日一早,听了一夜梦话的知县太太便问起此事,知县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讲了田珍珍和吴员外的事。
知县太太一听就急了:这种丑事,凭什么要让你帮他们捂住?
知县苦着脸:你说得轻巧,若是我不捂住此事,怕是早就传得沸沸扬扬,那田氏虽是继室,可说起来也是睿王妃的继母。
人家的亲娘活得好好的,哪来的继母?知县太太一向有起床气,现在听夫君这样说,火气一下子冲到脑门,老爷,你怎么糊涂了,那田氏算什么东西,你觉得宫里的皇后娘娘会认这个亲家,还是那金镶玉的睿王殿下会认这位岳母?
颜家刚来时丰县时,曾经在后衙里住过一段日子,知县大人受不了郭老太太的鬼哭狼嚎,才让他们家搬出后衙。
知县太太初时见田珍珍怀着身孕还要跟着夫君来这里赴任,心里同情,也高看了几分,还曾起过结交之心。
可是相处了两次,知县太太便断了这个心思。
那田氏和她们不是一路人。
现在又得知田珍珍和吴员外的事,知县太太对田珍珍越发鄙视,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知县怔了怔,忽然如醍醐贯顶,他一把抓住太太的手:娘子,你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是啊,他们的丑事,凭什么让我替他们捂着盖着。
今天没有来衙门打官司的,知县大人不用升堂,他用了整整一个上午都在写信。
他是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同窗、同乡、同科,总有几个留在京城的。
知县是在托朋友找关系,能够与睿王妃身边的人搭上话的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关系真让他给找到了。
不过,知县大人自己也觉得有些荒唐,因为他的同科帮忙找到的这个能说上话的人,竟然是个小小学童。
李满。
睿王妃的弟弟,睿亲王的小舅子。
而知县大人的这位同科不是别人,就是郜先生!
郜先生做事坦荡,他连给一个小少年送束修的事都能做得出来,更别说只是送一封信了。
小满接过信,见信封上一个字也没有,他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郜先生四下看看,小满使个眼色,两名书童全都退了出去,郜先生这才说道:写信的这位是我的同科,亦是同乡,我们是同一年考中的秀才,现在他在时丰县任知县,恰好,有一位与睿王妃同姓的举人,在他手下任主簿。这封信是我这位同科托我转交给睿王妃的,这信里写的是什么,我并不知晓,但我知晓我这位同科的为人,他人品端正,为官多年兢兢业业,决非钻营攀附之人。
--
这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知县大人买到的就是第三版。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知县大人无法想像,一个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不但会番语,而且还能将番书翻译过来,让天下人传阅。
皇帝封了睿王妃做翰林编修,想来要让睿王妃翻译的书,不是只有这一本,而是会有很多。
知县大人叹了又叹,既能干又有福气的女儿,怎么就生在颜家了呢?
这如果是他的女儿,他天天把女儿供起来。
再看看颜昭石,唉,知县大人想起颜昭石就头疼,好在颜昭石自从得知女儿做了王妃之后,便自请下乡了,知县大人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过他了。
颜昭石不在县城,可是县城里却有颜昭石的传说。
只不过这传说的主角,不仅是颜昭石,还是他的太太田氏。
知县大人不出门,这消息都能传到他的耳中,并非是这消息真的传遍大街小巷,而是知县大人特意让人盯着的。
因此,这消息传到他耳中之后,他便让人把消息压下去了。
颜昭石毕竟是睿王妃的生父,若是让他在时丰县惹出笑话,他这个知县也没有好果子吃。
听说,有官员在朝堂上反对睿王妃做官,睿亲王当场驳斥,皇帝不怒反而给儿子兜底,如今那个官员就差脑门上刻着狭隘二字了,可想而知,最少几年之内,是别想升迁了。
知县大人听说了什么消息呢?
据说颜昭石的年轻太太田氏,刚出月子,就去楼上楼见了张员外,楼上楼就是张员外的产业,田氏和张员外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足足待了两个时辰,田氏从楼上楼出来时,满脸春色,发髻上多了一支金簪。
知县大人都不好意思把这事说与自家娘子听,他听着都觉龌龊,这件事虽然被他压下来了,可是他也不能一直压着,万一哪天压不住了,这事闹大了,那该如何是好?
第五三五章 书信(两章合一)
知县大人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之所以憋在时丰县这个穷乡僻壤,主要原因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昏庸无能,时丰县这种地方,底子薄,民风悍,父母官能全须全尾功成身退就已是万幸,升官什么的,就不用多想了。
颜昭石似是想要逃避,下乡之后便迟迟未归,通判回来了,他也没有回来。
知县原本想和颜昭石谈一谈,点拨几句,让他管束后宅,现在颜昭石没有回来,知县也只能把想说的话暂时咽回去。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次日一早,听了一夜梦话的知县太太便问起此事,知县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讲了田珍珍和吴员外的事。
知县太太一听就急了:这种丑事,凭什么要让你帮他们捂住?
知县苦着脸:你说得轻巧,若是我不捂住此事,怕是早就传得沸沸扬扬,那田氏虽是继室,可说起来也是睿王妃的继母。
人家的亲娘活得好好的,哪来的继母?知县太太一向有起床气,现在听夫君这样说,火气一下子冲到脑门,老爷,你怎么糊涂了,那田氏算什么东西,你觉得宫里的皇后娘娘会认这个亲家,还是那金镶玉的睿王殿下会认这位岳母?
颜家刚来时丰县时,曾经在后衙里住过一段日子,知县大人受不了郭老太太的鬼哭狼嚎,才让他们家搬出后衙。
知县太太初时见田珍珍怀着身孕还要跟着夫君来这里赴任,心里同情,也高看了几分,还曾起过结交之心。
可是相处了两次,知县太太便断了这个心思。
那田氏和她们不是一路人。
现在又得知田珍珍和吴员外的事,知县太太对田珍珍越发鄙视,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知县怔了怔,忽然如醍醐贯顶,他一把抓住太太的手:娘子,你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是啊,他们的丑事,凭什么让我替他们捂着盖着。
今天没有来衙门打官司的,知县大人不用升堂,他用了整整一个上午都在写信。
他是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同窗、同乡、同科,总有几个留在京城的。
知县是在托朋友找关系,能够与睿王妃身边的人搭上话的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关系真让他给找到了。
不过,知县大人自己也觉得有些荒唐,因为他的同科帮忙找到的这个能说上话的人,竟然是个小小学童。
李满。
睿王妃的弟弟,睿亲王的小舅子。
而知县大人的这位同科不是别人,就是郜先生!
郜先生做事坦荡,他连给一个小少年送束修的事都能做得出来,更别说只是送一封信了。
小满接过信,见信封上一个字也没有,他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郜先生四下看看,小满使个眼色,两名书童全都退了出去,郜先生这才说道:写信的这位是我的同科,亦是同乡,我们是同一年考中的秀才,现在他在时丰县任知县,恰好,有一位与睿王妃同姓的举人,在他手下任主簿。这封信是我这位同科托我转交给睿王妃的,这信里写的是什么,我并不知晓,但我知晓我这位同科的为人,他人品端正,为官多年兢兢业业,决非钻营攀附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