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众僧一路疾行,出了寺门尚未停步,一直来到了千华寺背后的一座高岗上。
说是高岗,实际上只比千华寺的基座高出些许。
但高岗之上却立着一尊石刻大佛,佛像背靠高岗,坐北朝南,高约三丈余,宽约一丈,佛祖双手置于双膝之上,眉心一点红痣,双目微合,俯首凝望着世间芸芸众生。
此时的大佛处已是一幅闹市般的景象,吵吵嚷嚷里夹杂着怒气与埋怨。
先前在此维持秩序的千华寺僧人被夹在人群中间,众人的愤怒质问声早已湮没了他们的声音。
人群见千华寺的执事僧人露了面,全都撇下那些原来在此维持秩序的僧人一一朝执事僧靠拢过来,七嘴八舌的询问。
“咋回事?佛光呢?今日难道不是十二月初五?”有中年妇人拎着手中小儿红着眼不解发问。
“俺们提早来了好几日,就是为瞧这佛光而来,咋的,佛祖也瞧不起俺们呐?”另一个壮汉一伸手便揪住执事僧人领口,瓮声瓮气责问。
“是啊,是啊,往年每年都有,咋到今年便没了呢?”其他人也急忙跟着附和。
“大家稍安勿躁,咱们方丈稍后便至,莫急莫慌,”执事僧人极力想安抚众人。
但无奈众人满怀希望前来,此时却是失望至极,哪里还容执事僧多说,只一腔愤怒,也不知谁大吼了一句,“佛光未现,鸣沙郡就要遭厄了。这可如何是好?”
“不祥之兆啊,不祥之兆,”立刻又传来了一声似惊又似惧的大喊。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话落,人群瞬间陷入诡异的静默中,仿佛过了许久又仿佛只是一息之间,人群又悄悄活动起来,但比之之前的愤怒失望,此刻人人面上又多了些恐慌与无所适从。
“不祥之兆……不祥……难怪近来我眼皮总跳,”有人抚着自己眼皮忧心忡忡道。
“难说呦,鸣沙郡今年比往年又冷了,”有人抖擞着肩膀缩了缩脖子。
“俺就说,俺家的大黄狗这月来总乱吼乱叫,老话说的好,猫狗翻天,鸡鸣异象,眼看着要遭大灾了……”
身边的大婶拉着宋真清开始嘟嘟囔囔。
“嗐,可不,老话说的在理,”宋真清跟着附和大婶。
虽只来了这一会功夫,但宋真清已打探到了此地喧闹由何而来。
据说啊,也不知据多久之前的传说,只据身边大婶所说,眼前石刻大佛的来历已不可考,因为根本无人知道这大佛是谁所刻,又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只知这大佛与千华寺一般渊源久远。
看百姓虔诚的神色,虽说鸣沙郡百姓信奉佛祖,但光是一尊石头雕刻的佛像,也不至于让人膜拜如此,从身边大婶的讲述来看,这佛像的奇特之处却在于佛像可发出金光。
而这金光在某一日偶被鸣沙郡人发现后,便将之视为祥瑞,尊称其为佛光。
佛光普照,护佑鸣沙。
这是几十年来鸣沙郡人口口相传众所周知的。
“金光?”宋真清刚听到金光二字时,还不大相信,囫囵着悄悄问道:“哎呀,也不知大佛咋能发出金光呢?”
“姑娘有所不知,咱们这佛像也不是时刻都散发金光呢,”大婶以为宋真清正如许多外地来的信众一般,虽仰慕佛光,但不知佛光由来,遂好心解释道:“佛祖一年之内多数时候都闭着眼的,只有每年的十二月初五日,佛祖才会睁开双眼,佛祖睁眼之时也便是佛光普照之时。”
“这么说每年佛祖只睁一回眼喽?”
“是呦,祥瑞哪是日日都有的?”
大婶话语间很是理所当然,大约是觉得物以稀为贵吧。
“所以你们每年十二月初五都来三危山千华寺,只为沐浴佛光?”
宋真清心下腹诽,被佛光普照了又如何?难不成便无灾无难,百病不侵了么?
“是呦,咱们为了沐浴佛光,早好几日便来了三危山,难道姑娘不是为沐浴佛光而来?”
大婶狐疑着猜测,直到这时她才察觉宋真清的神情并不似他们一般焦躁,不似他们般虔诚。
宋真清自始至终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不焦不燥,不慌不忙。
因而,大婶说了这句,防备的离了宋真清几步,不肯再与她搭话。
宋真清挠挠头,也不甚在意,只偏过头问韩朔,“韩镖头,可曾听过佛光之事?”
韩朔摇头,“不曾,韩某也是头一回来这鸣沙郡。”
宋真清点点头,“这大佛有些怪异呢?”
“依姑娘的意思,是哪里怪了?”
韩朔仰头看着佛像,要说怪异,也不过是雕刻佛像的石头大了些,但在鸣沙郡,岩石林立,要寻也不是找不到。
然宋真清却含笑摇首,不肯再多说,只兀自揣着袖子遥看着大佛。
“成圆方丈来了,”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人群齐刷刷回头朝身后望去。
宋真清看着一身大红袈裟的成圆方丈,只觉得他面相着实有些与寻常僧人不同。
他不苟言笑,更不似一般僧人般和善,甚至只看面相,着实有些凶恶。
便是天龙寺的德慈大师,绿道出身,杀人无数,可日日诵经念佛也似脱胎换骨,即使待人严厉,却也不乏温和之时。
所以呢,想必来千华寺来求姻缘的也不多吧。
宋真清不过与成圆方丈才见第二面,却无端对成圆方丈生出了许多猜测。
--
说是高岗,实际上只比千华寺的基座高出些许。
但高岗之上却立着一尊石刻大佛,佛像背靠高岗,坐北朝南,高约三丈余,宽约一丈,佛祖双手置于双膝之上,眉心一点红痣,双目微合,俯首凝望着世间芸芸众生。
此时的大佛处已是一幅闹市般的景象,吵吵嚷嚷里夹杂着怒气与埋怨。
先前在此维持秩序的千华寺僧人被夹在人群中间,众人的愤怒质问声早已湮没了他们的声音。
人群见千华寺的执事僧人露了面,全都撇下那些原来在此维持秩序的僧人一一朝执事僧靠拢过来,七嘴八舌的询问。
“咋回事?佛光呢?今日难道不是十二月初五?”有中年妇人拎着手中小儿红着眼不解发问。
“俺们提早来了好几日,就是为瞧这佛光而来,咋的,佛祖也瞧不起俺们呐?”另一个壮汉一伸手便揪住执事僧人领口,瓮声瓮气责问。
“是啊,是啊,往年每年都有,咋到今年便没了呢?”其他人也急忙跟着附和。
“大家稍安勿躁,咱们方丈稍后便至,莫急莫慌,”执事僧人极力想安抚众人。
但无奈众人满怀希望前来,此时却是失望至极,哪里还容执事僧多说,只一腔愤怒,也不知谁大吼了一句,“佛光未现,鸣沙郡就要遭厄了。这可如何是好?”
“不祥之兆啊,不祥之兆,”立刻又传来了一声似惊又似惧的大喊。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话落,人群瞬间陷入诡异的静默中,仿佛过了许久又仿佛只是一息之间,人群又悄悄活动起来,但比之之前的愤怒失望,此刻人人面上又多了些恐慌与无所适从。
“不祥之兆……不祥……难怪近来我眼皮总跳,”有人抚着自己眼皮忧心忡忡道。
“难说呦,鸣沙郡今年比往年又冷了,”有人抖擞着肩膀缩了缩脖子。
“俺就说,俺家的大黄狗这月来总乱吼乱叫,老话说的好,猫狗翻天,鸡鸣异象,眼看着要遭大灾了……”
身边的大婶拉着宋真清开始嘟嘟囔囔。
“嗐,可不,老话说的在理,”宋真清跟着附和大婶。
虽只来了这一会功夫,但宋真清已打探到了此地喧闹由何而来。
据说啊,也不知据多久之前的传说,只据身边大婶所说,眼前石刻大佛的来历已不可考,因为根本无人知道这大佛是谁所刻,又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只知这大佛与千华寺一般渊源久远。
看百姓虔诚的神色,虽说鸣沙郡百姓信奉佛祖,但光是一尊石头雕刻的佛像,也不至于让人膜拜如此,从身边大婶的讲述来看,这佛像的奇特之处却在于佛像可发出金光。
而这金光在某一日偶被鸣沙郡人发现后,便将之视为祥瑞,尊称其为佛光。
佛光普照,护佑鸣沙。
这是几十年来鸣沙郡人口口相传众所周知的。
“金光?”宋真清刚听到金光二字时,还不大相信,囫囵着悄悄问道:“哎呀,也不知大佛咋能发出金光呢?”
“姑娘有所不知,咱们这佛像也不是时刻都散发金光呢,”大婶以为宋真清正如许多外地来的信众一般,虽仰慕佛光,但不知佛光由来,遂好心解释道:“佛祖一年之内多数时候都闭着眼的,只有每年的十二月初五日,佛祖才会睁开双眼,佛祖睁眼之时也便是佛光普照之时。”
“这么说每年佛祖只睁一回眼喽?”
“是呦,祥瑞哪是日日都有的?”
大婶话语间很是理所当然,大约是觉得物以稀为贵吧。
“所以你们每年十二月初五都来三危山千华寺,只为沐浴佛光?”
宋真清心下腹诽,被佛光普照了又如何?难不成便无灾无难,百病不侵了么?
“是呦,咱们为了沐浴佛光,早好几日便来了三危山,难道姑娘不是为沐浴佛光而来?”
大婶狐疑着猜测,直到这时她才察觉宋真清的神情并不似他们一般焦躁,不似他们般虔诚。
宋真清自始至终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不焦不燥,不慌不忙。
因而,大婶说了这句,防备的离了宋真清几步,不肯再与她搭话。
宋真清挠挠头,也不甚在意,只偏过头问韩朔,“韩镖头,可曾听过佛光之事?”
韩朔摇头,“不曾,韩某也是头一回来这鸣沙郡。”
宋真清点点头,“这大佛有些怪异呢?”
“依姑娘的意思,是哪里怪了?”
韩朔仰头看着佛像,要说怪异,也不过是雕刻佛像的石头大了些,但在鸣沙郡,岩石林立,要寻也不是找不到。
然宋真清却含笑摇首,不肯再多说,只兀自揣着袖子遥看着大佛。
“成圆方丈来了,”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人群齐刷刷回头朝身后望去。
宋真清看着一身大红袈裟的成圆方丈,只觉得他面相着实有些与寻常僧人不同。
他不苟言笑,更不似一般僧人般和善,甚至只看面相,着实有些凶恶。
便是天龙寺的德慈大师,绿道出身,杀人无数,可日日诵经念佛也似脱胎换骨,即使待人严厉,却也不乏温和之时。
所以呢,想必来千华寺来求姻缘的也不多吧。
宋真清不过与成圆方丈才见第二面,却无端对成圆方丈生出了许多猜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