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快穿之科举文男配

第152页

    通过小小的改动,目前冬日食物增加了三分之一,在加上土法烧炭的推广,这个冬天好过许多。
    蔺洵以前听到的消息是边境线时常闹出事来,每次都危急万分。现在亲临此地,危急是真的,翻不出大将军的五指山也是真的。对手下的士兵,大将军赋予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武器,兵强马壮以一顶三,每次能都轻松打退对方的进攻,然后加倍要钱粮武装队伍。
    蔺洵脑子里晃过“养寇自重”几个字,就用实际行动回复大将军“高铸城广积粮”几个字。
    很明显两边都收到对方的信号,接触良好。
    胡书吏进来汇报进度,又看到蔺洵站在一边候着,一颗小心肝酸的不成样子。这才几个月时间就能进入将军书房了?他十几年的资历都没这个待遇。
    酸归酸,没人家得重用也是真的,胡书吏只能把酸放进心里。前段时间将军还下定要重新改革账本的模样,新的账本一目了然,账房全被送去培训新式记账法。
    面对每天事业值叮当叮当进账,蔺洵也很快落。
    “只是....将军有新任务?”
    大管家笑眯眯的说:“对啊,还是非你莫属的任务。”他很器重的拍着蔺洵的肩膀:“加油,我很看好你啊!年轻人就要多努力。”
    这话flag立的飞起啊!蔺洵心想,任务来就来,他还怕不成?
    第九十章 逃荒路上的举人(十四)
    “去反贼的地盘?”蔺洵莫名惊诧,心说这个操作我是真没见过,“难道将军想要收集情报?”
    “收集情报为第一,第二就是弄清楚他们的人员配置,粮仓,路线,还有领头人物的癖好和性格弱点。”大将军在沙盘上挪动旗帜,“你看,这片红色的就是反贼所在的位置。”
    鲜艳的红旗帜在沙盘上格外醒目,好像鲜血染成,而且隐隐的占据了五分之一的领土。
    “朝廷上自从小皇帝去世后,就好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根本组织不起力量去剿灭叛军,甚至还有人去给叛军送人头。”提到这个大将军就气不打一处来,三五七几个王爷都挨个挨个去派了军队剿灭,结果就是给人送装备送粮食,叛军本来是乌合之众不成气候,被他们轮番“攻打”,局势越来越溃烂。大将军担心再这么送下去,不仅不好收拾,生活在当地的百姓遭殃受罪。
    毁灭很容易,建设却很难。建设一座坚固的城池可能需要十年之功,而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三天。
    大将军那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这才让蔺洵扒拉扒拉记忆想起大将军也是那些王爷的叔叔。不过他战功彪炳,所以王爷的身份反而排在大将军后面,不是特意提,很多人都不清楚。
    虽然存了别的心思,但百姓的生存还是排在第一位,将军想早点解决掉反贼。
    蔺洵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说白了就是卧底嘛,这活儿他还真没干过。他快速思考该给自己按一个什么身份。
    “身份的问题不用担心,我已经全套做好,你冒充的那人是确实存在。”大将军甩出一沓资料:“好好背熟它,要是没对上资料被揭穿了,本将军可是拒绝承认的。”
    资料上记载了一个小书生的生平,读过几年书父母双亡只剩叔叔,后来叔叔也没了,户籍地址刚好距离蔺洵出身的县城一百多里,口音问题解决。
    “只是,他长什么样子?”蔺洵把资料记下,开始揣摩要用什么形象出现。
    “不就是典型的文弱书生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蔺洵但笑不语,要将军借用脂粉。可大将军后宅没有女眷哪来儿的脂粉?还是万能的管家出现,把自己媳妇的脂粉上交。
    蔺洵把面脂和眉粉融合,调制出想要的颜色,用羊毫笔蘸取脂粉在脸上涂涂抹抹,那张脸很快就掩去了原本的英俊和气势,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书生,文文弱弱谨小慎微,而且五官平凡,十个人能有八个人长这模样。
    等他停笔,大将军抚掌大笑:“好小子,原来还藏着这一手呢!”又给了他惊喜,并且任务的成功率也提高。
    “我擅画,在人脸上作画也是一样的道理。”经历上个任务后,蔺洵把画技融会贯通还更上一层楼,只有他不想画的,没有他画不好的。
    大将军左右端详硬是没看出破绽来,他兴致勃勃的把外面守着的管家叫进来,什么都没说。
    管家一进来一惊,怎么屋内多了一人他都不知道?明明他一直守着门口,还有,原来守着的蔺洵呢?
    蔺洵故意压低嗓子叫了一声,“大人,小人先告退了。”
    管家收回视线,开始思考这难道是将军身边的影卫?
    将军捂着肚子已经笑得喘不过起来,哈哈哈管家懵逼的表情实在太好笑。
    眼看蔺洵已经要走出去,将军忙说:“回来!”
    “连熟人都骗得过,没见过的人更是不在话下。”
    “十拿九稳。”
    蔺洵站直身体,恢复原本的嗓音,管家瞪大眼,不可置信的揉眼?霍!啊这?!竟然就是蔺洵本人?要不是他守着门口确实没见到人进出,加上亲眼所见他是打死都不能信。
    “好了,这事出得我们三人耳,必不能让第四人知晓。”将军收回笑容,“明白吗?”
    “明白,必不辱使命。”蔺洵拱手,“还请将军派人照顾好我的父亲。”
    “那是自然。”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