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这会儿端本宫内,只有皇太孙赵浚在,这孩子十岁,聪慧异常、又敏捷健康,来日又是一位定国明君。端本宫暖阁内支起了挂图,赵渊进去时,皇太孙正在看那挂图——乃是《大端万里山河图》。
“皇太孙殿下。”赵渊作揖。
赵浚小小的身影盘腿在那山河图下,听见了他的声音,一跃而起,跑过来抱住他,欣喜道:“二哥来了!”
说完这话,还不可罢休,爬到他腿上坐着,搂着他脖子,开始跟他讲自己最近上课有多难,新请的帝师又多苛刻多爱刁难人。
赵渊忍不住笑出声:“朱传良师承阳明先生,乃是当今现存儒学泰山,又与治国谋略有独到建树,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了个刁钻刻薄的糟老头子。”
“这都是世人以讹传讹的话,二哥也能信呢!”赵浚委屈地说,“他还给我留了作业,我正想不透呢。”
“哦?”赵渊让奉安把轮椅推到了山河图前,抬头仰望。
大端帝国的疆域尽在此图之中。
北至极寒之地,南入西洋深海。甘州方才日出,而东海已然入夜。两京一十三省,沃土十万里,百姓造册两千三百万户,诸夷纳贡来朝。
赵渊忍不住感叹:“寰宇之内,端若次之,则无第一。有幸生于此等盛国,有幸可观此等盛世。”
“二哥,帮浚儿想想怎么应付朱大家吧。”皇太孙十分愁苦,哀求道。
“应付?”赵渊好奇。
“他不考我《论语》,不让我抄《中庸》,偏要问我对当今局势如何看。”赵浚茫然,“我瞧了半天,也并不太懂。求求你啦,二哥,你对我最好了。”
赵渊心软,对赵浚又当做是亲弟弟般极为疼爱,于是思考片刻道:“局势我亦不太懂。不过我倒觉得大端与棋盘也没什么不同,左右不过纵横十九的对弈罢了。是时机、局势、更是人心的对弈。”
皇太孙睁着圆圆的眼睛,在他怀里仰头瞧他,显得有些可爱。
赵渊笑了,摸摸他脑袋,又仰头去看山河图。
“我大端北临夷族,有游牧部落逼境,此困历朝历代不可避免。太祖皇帝建国时,便定藩北近,封九大边塞王,以皇族血脉定我大端北疆之安宁。故而大端可延续二十二代,至今荣光不落。”
他看了片刻,抬手往北疆指点道:“九大边塞王,自西向东分别是,甘州福王、韦州庆王、西安秦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宣府谷王、开平肃王、大宁宁王、广宁辽王。”
“肃王……肃王是二哥的父亲吗?”赵浚问。
“是的。”赵渊说,“如今在位的肃王,便是我的父亲。”
“其中甘州福王是太祖血脉一直延续至今。秦王自宪帝时便王府空虚,已然凋敝。如今除辽王年龄尚幼未曾抵藩、宁王抱病于京城宅邸,其余诸位藩王镇守藩地,已有很多很多年岁了……”
赵渊话音刚落,就听身后有人朗声道:“便是数百年北疆游牧政权更迭,如今瓦剌、鞑靼鼎立、蒙古部族吞噬混战。这我边疆固若金汤,经年无改。便是靠了这九大攘夷塞王的存在。”
他回头去看,就见太子入内,边脱大氅与宫人边继续说:“九大王深耕封地,拥兵自重,不纳贡不交粮,世袭罔替。使当地之民只听九王威名,不知有大端朝廷,更不知有皇帝高坐庙堂……”
赵渊连忙行礼:“太子殿下。”
太子一笑:“今日吏部又上了这般的折子,内阁行了票拟,送到了养心殿。”
赵渊有些惶惶的困惑,缓缓直起身子,抬头看向自己这位二叔。
“渊儿,你本是肃王府郡王。我问你一事……”
“太子请讲。”
“且不说这拥兵而重的九王,只说其余宗亲,亲王、郡王及再往下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世世代代俸禄终身。宗族人员冗余庞杂,朝廷无力支持宗族供奉。我赵氏宗亲子孙便搜刮百姓、暴敛金银,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封王定藩是本我大端根本规矩,如今大厦将倾,该不该……”
太子笑了笑,接下来问出的话,却让人胆寒。
“该不该削藩?”
第5章 倾星阁之谣传
道录司设于烟袋斜街广福寺内,自去年皇帝为皇室宗亲挑选僧道侍讲,谢太初便入了道录司任职,最初不过是道录司右玄义,一年之内因道法深厚,被贤帝、太子十分偏爱,一路从八品职位撅升上了,如今已经是道录司左正一,统领天下道家法门。
外界已有谣传,此次霜降天寿山谒陵归来后,皇帝便要升他做“真人”,封二品诰命。不可谓不是现今顺天府炙手可热的人物。
广福寺就在什刹海附近,此时即将霜降,天黑的极早,谢太初傍晚散衙出来,天已然半黑了。
什刹海附近酒肆都上了灯笼,在寒风中,红灯摇曳,颇有些不似人间的仙意。谢太初在湖畔驻足,观赏远景。他身形清冷却与市井格格不入,面容沉静,瞧着周遭的车水马龙,倒不知道想些什么。
又过了片刻,他转身欲沿湖而行。
便瞧见有一内宦之人站在身后不知道多久,此人年轻三十来岁,面容温婉中却带着两分阴柔,正笑吟吟的瞧他——乃是当朝司礼监从三品秉笔、提督东厂与北镇抚司的大珰舒梁。
--
“皇太孙殿下。”赵渊作揖。
赵浚小小的身影盘腿在那山河图下,听见了他的声音,一跃而起,跑过来抱住他,欣喜道:“二哥来了!”
说完这话,还不可罢休,爬到他腿上坐着,搂着他脖子,开始跟他讲自己最近上课有多难,新请的帝师又多苛刻多爱刁难人。
赵渊忍不住笑出声:“朱传良师承阳明先生,乃是当今现存儒学泰山,又与治国谋略有独到建树,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了个刁钻刻薄的糟老头子。”
“这都是世人以讹传讹的话,二哥也能信呢!”赵浚委屈地说,“他还给我留了作业,我正想不透呢。”
“哦?”赵渊让奉安把轮椅推到了山河图前,抬头仰望。
大端帝国的疆域尽在此图之中。
北至极寒之地,南入西洋深海。甘州方才日出,而东海已然入夜。两京一十三省,沃土十万里,百姓造册两千三百万户,诸夷纳贡来朝。
赵渊忍不住感叹:“寰宇之内,端若次之,则无第一。有幸生于此等盛国,有幸可观此等盛世。”
“二哥,帮浚儿想想怎么应付朱大家吧。”皇太孙十分愁苦,哀求道。
“应付?”赵渊好奇。
“他不考我《论语》,不让我抄《中庸》,偏要问我对当今局势如何看。”赵浚茫然,“我瞧了半天,也并不太懂。求求你啦,二哥,你对我最好了。”
赵渊心软,对赵浚又当做是亲弟弟般极为疼爱,于是思考片刻道:“局势我亦不太懂。不过我倒觉得大端与棋盘也没什么不同,左右不过纵横十九的对弈罢了。是时机、局势、更是人心的对弈。”
皇太孙睁着圆圆的眼睛,在他怀里仰头瞧他,显得有些可爱。
赵渊笑了,摸摸他脑袋,又仰头去看山河图。
“我大端北临夷族,有游牧部落逼境,此困历朝历代不可避免。太祖皇帝建国时,便定藩北近,封九大边塞王,以皇族血脉定我大端北疆之安宁。故而大端可延续二十二代,至今荣光不落。”
他看了片刻,抬手往北疆指点道:“九大边塞王,自西向东分别是,甘州福王、韦州庆王、西安秦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宣府谷王、开平肃王、大宁宁王、广宁辽王。”
“肃王……肃王是二哥的父亲吗?”赵浚问。
“是的。”赵渊说,“如今在位的肃王,便是我的父亲。”
“其中甘州福王是太祖血脉一直延续至今。秦王自宪帝时便王府空虚,已然凋敝。如今除辽王年龄尚幼未曾抵藩、宁王抱病于京城宅邸,其余诸位藩王镇守藩地,已有很多很多年岁了……”
赵渊话音刚落,就听身后有人朗声道:“便是数百年北疆游牧政权更迭,如今瓦剌、鞑靼鼎立、蒙古部族吞噬混战。这我边疆固若金汤,经年无改。便是靠了这九大攘夷塞王的存在。”
他回头去看,就见太子入内,边脱大氅与宫人边继续说:“九大王深耕封地,拥兵自重,不纳贡不交粮,世袭罔替。使当地之民只听九王威名,不知有大端朝廷,更不知有皇帝高坐庙堂……”
赵渊连忙行礼:“太子殿下。”
太子一笑:“今日吏部又上了这般的折子,内阁行了票拟,送到了养心殿。”
赵渊有些惶惶的困惑,缓缓直起身子,抬头看向自己这位二叔。
“渊儿,你本是肃王府郡王。我问你一事……”
“太子请讲。”
“且不说这拥兵而重的九王,只说其余宗亲,亲王、郡王及再往下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世世代代俸禄终身。宗族人员冗余庞杂,朝廷无力支持宗族供奉。我赵氏宗亲子孙便搜刮百姓、暴敛金银,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封王定藩是本我大端根本规矩,如今大厦将倾,该不该……”
太子笑了笑,接下来问出的话,却让人胆寒。
“该不该削藩?”
第5章 倾星阁之谣传
道录司设于烟袋斜街广福寺内,自去年皇帝为皇室宗亲挑选僧道侍讲,谢太初便入了道录司任职,最初不过是道录司右玄义,一年之内因道法深厚,被贤帝、太子十分偏爱,一路从八品职位撅升上了,如今已经是道录司左正一,统领天下道家法门。
外界已有谣传,此次霜降天寿山谒陵归来后,皇帝便要升他做“真人”,封二品诰命。不可谓不是现今顺天府炙手可热的人物。
广福寺就在什刹海附近,此时即将霜降,天黑的极早,谢太初傍晚散衙出来,天已然半黑了。
什刹海附近酒肆都上了灯笼,在寒风中,红灯摇曳,颇有些不似人间的仙意。谢太初在湖畔驻足,观赏远景。他身形清冷却与市井格格不入,面容沉静,瞧着周遭的车水马龙,倒不知道想些什么。
又过了片刻,他转身欲沿湖而行。
便瞧见有一内宦之人站在身后不知道多久,此人年轻三十来岁,面容温婉中却带着两分阴柔,正笑吟吟的瞧他——乃是当朝司礼监从三品秉笔、提督东厂与北镇抚司的大珰舒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