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
“……只有一点。”
锦鳞揪着他的袖口,不敢催促他早日回去,只小声嗫嚅道:“我知道父王有很要紧的事,我不急的。”
“小崽子,成日和你爹爹学这些以退为进的招数。”
夜雪焕在他后脑轻掴了一掌,继而又用力揉了揉,突然间不知想起了什么,大笑道:“不会太久的。我们还要赶去慕春城,喝你未来老丈人的喜酒呢。”
第135章 拂衣
新政的推行比预想中还要顺利,到了六月初,各地总督回都述职,夜雪权当朝宣布废除总督一职。
“总督”一职本就是当初皇族与权臣相互牵制妥协下的产物,能站在这种平衡点上的自然都是人精,早就预料到了这种结果。西北总督被当街杖刑到不成人形,西南总督被凌迟一千八百刀,虽然都是咎由自取,但归根结底都与这“总督”的身份脱不开干系。
权臣当道的时代已经结束,皇族不喜欢他们这些总督,但总算还能先礼后兵,他们自然也不能不识趣。
银阳总督在楚悦之逼宫失败后就辞官保命,江东总督和沿江总督告老,沿海总督在南府授意下调派云西,迁为汜阳郡督,明贬暗升,唯有东北总督郁翰要求调入丹麓任职。
郁家并无深厚底蕴,因为前东北边帅郁恒而崛起,又因为他伤退而逐渐中落。郁恒为人正直拘谨,最恨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派,完全不给家中子侄提供任何门路,以至其子侄不愿从军,逐渐家门衰微。
夜雪渊当年求娶郁氏女,郁恒实际上并不赞同,不愿与刘家有所牵扯。但他当时已隐有痴呆征兆,时清醒时糊涂,很多事无法听凭他来拿主意;其子郁翰出于家族利益考虑,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太子妃的娘家自然不能只靠一个伤退的老元帅来撑门面,夜雪渊大婚之前,衡帝就擢了郁翰为东北总督,官阶高、无实权,又是保皇派的立场,非常适合未来国丈。郁翰也一直表现得中规中矩,十分低调且平庸,从不与东宫密切来往,不帮太子也不结交刘家,嫁出去的女儿果真就如泼出去的水一般,倒也算是方便了玉恬。
郁恒的病情在这两年中恶化得极快,据说如今已经完全认不得人,生活无法自理;郁翰大抵也对玉恬的身份有所怀疑,始终与夜雪渊这个“女婿”不甚亲近,国丈做得极其敷衍,郁家也就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刘霆当初很可能也是看中了郁家后继无力,笃定了即便暴露,郁家也只能忍气吞声,才敢肆无忌惮地拿太子妃玩这种偷梁换柱的下作勾当。
在外人眼中,郁翰与夜雪权该有杀女杀婿之仇,然而此番觐见述职,却居然与新帝君臣和睦,实在是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夜雪权将他送进了御史台。
朝中一片哗然,哪怕郁翰明言是为了接郁恒来丹麓安养,孝心可嘉,但无论是他为官的背景还是资历,都不足以进御史台,更无威信监察和弹劾百官。
御史台极度团结且排外,夜雪权硬要把郁翰塞进去,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说是在排挤他,要他知难而退,倒显得郁翰是为了能给晚年无法自理的老父更好的安养条件,甘愿忍辱负重;可反过来说,若郁翰已经暗中投诚,和皇帝联手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借此打入御史台内部,分化和打压御史台,也不是没有可能。
夜雪权的统治核心就在于“专权”二字,如今夜雪焕也要退守西北,唯一还可能对他造成阻碍的,就只剩下御史台里的那把金言剑了。
当初他就曾提及要收回金言剑,果真不是随便说说。
与此相呼应的,就是新官制。
且不论具体的奖惩制度,单就官员限龄这一条,对于御史台而言就已经足够致命。本就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头,言官也谈不上什么政绩;若此官制真的推行下去,五年以内,整个御史台势必全部换血。到时要如何安排,就都是他说了算。
当即就有吏部官员谏言,朝局才刚刚稳定,各部各岗皆有大量空缺尚未填满,此官制太过激进,怕是只会适得其反;夜雪权当即宣布明年开春加考恩科,广纳贤士。
他甚至拍板定下了科考形式,要求各部各考,由六部尚书牵头,为自己所领各司各职分别出题,经两相审定后,再由皇帝亲批,务必为每一个岗位遴选出最合适的人才。
为此,特命礼部和吏部联合设立玑字阁,直接对皇帝负责,收录各部试题和中第答卷,放榜后公开展示,以供天下才人拜读、探讨、监督。四方边王封地可自设考题、自行任免五品以下官员,但试题和中第答卷同样要入玑字阁公示并留档。
这种选拔方式倒也不算是第一回 ,设立云西三郡时,大量官员也都是楚长越根据各部各职的需求选定,并非朝廷统一选拔;而如今云西发展之迅速,也成了夜雪权推行新官制的有力凭据。
六部尚书苦不堪言,这分明是要在科考之前先考他们对本职的理解程度,若这考题出得不够切合职务、不够入木三分,首先就要被皇帝质疑工作能力和态度;放榜后连题带卷一起公示,就没有半点敷衍的可能,更遑论舞弊。
这所谓的玑字阁,或许是往后中第考生的荣誉堂,却是他们这些出题者的处刑场。
夜雪权的这套新官制的确激进,对于新晋的年轻官员而言是绝对的福音,但年龄越大、官阶越高、资历越深者,压力就会越大,屁股后面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虎视眈眈,等着取而代之。
--
锦鳞揪着他的袖口,不敢催促他早日回去,只小声嗫嚅道:“我知道父王有很要紧的事,我不急的。”
“小崽子,成日和你爹爹学这些以退为进的招数。”
夜雪焕在他后脑轻掴了一掌,继而又用力揉了揉,突然间不知想起了什么,大笑道:“不会太久的。我们还要赶去慕春城,喝你未来老丈人的喜酒呢。”
第135章 拂衣
新政的推行比预想中还要顺利,到了六月初,各地总督回都述职,夜雪权当朝宣布废除总督一职。
“总督”一职本就是当初皇族与权臣相互牵制妥协下的产物,能站在这种平衡点上的自然都是人精,早就预料到了这种结果。西北总督被当街杖刑到不成人形,西南总督被凌迟一千八百刀,虽然都是咎由自取,但归根结底都与这“总督”的身份脱不开干系。
权臣当道的时代已经结束,皇族不喜欢他们这些总督,但总算还能先礼后兵,他们自然也不能不识趣。
银阳总督在楚悦之逼宫失败后就辞官保命,江东总督和沿江总督告老,沿海总督在南府授意下调派云西,迁为汜阳郡督,明贬暗升,唯有东北总督郁翰要求调入丹麓任职。
郁家并无深厚底蕴,因为前东北边帅郁恒而崛起,又因为他伤退而逐渐中落。郁恒为人正直拘谨,最恨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派,完全不给家中子侄提供任何门路,以至其子侄不愿从军,逐渐家门衰微。
夜雪渊当年求娶郁氏女,郁恒实际上并不赞同,不愿与刘家有所牵扯。但他当时已隐有痴呆征兆,时清醒时糊涂,很多事无法听凭他来拿主意;其子郁翰出于家族利益考虑,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太子妃的娘家自然不能只靠一个伤退的老元帅来撑门面,夜雪渊大婚之前,衡帝就擢了郁翰为东北总督,官阶高、无实权,又是保皇派的立场,非常适合未来国丈。郁翰也一直表现得中规中矩,十分低调且平庸,从不与东宫密切来往,不帮太子也不结交刘家,嫁出去的女儿果真就如泼出去的水一般,倒也算是方便了玉恬。
郁恒的病情在这两年中恶化得极快,据说如今已经完全认不得人,生活无法自理;郁翰大抵也对玉恬的身份有所怀疑,始终与夜雪渊这个“女婿”不甚亲近,国丈做得极其敷衍,郁家也就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刘霆当初很可能也是看中了郁家后继无力,笃定了即便暴露,郁家也只能忍气吞声,才敢肆无忌惮地拿太子妃玩这种偷梁换柱的下作勾当。
在外人眼中,郁翰与夜雪权该有杀女杀婿之仇,然而此番觐见述职,却居然与新帝君臣和睦,实在是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夜雪权将他送进了御史台。
朝中一片哗然,哪怕郁翰明言是为了接郁恒来丹麓安养,孝心可嘉,但无论是他为官的背景还是资历,都不足以进御史台,更无威信监察和弹劾百官。
御史台极度团结且排外,夜雪权硬要把郁翰塞进去,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说是在排挤他,要他知难而退,倒显得郁翰是为了能给晚年无法自理的老父更好的安养条件,甘愿忍辱负重;可反过来说,若郁翰已经暗中投诚,和皇帝联手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借此打入御史台内部,分化和打压御史台,也不是没有可能。
夜雪权的统治核心就在于“专权”二字,如今夜雪焕也要退守西北,唯一还可能对他造成阻碍的,就只剩下御史台里的那把金言剑了。
当初他就曾提及要收回金言剑,果真不是随便说说。
与此相呼应的,就是新官制。
且不论具体的奖惩制度,单就官员限龄这一条,对于御史台而言就已经足够致命。本就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头,言官也谈不上什么政绩;若此官制真的推行下去,五年以内,整个御史台势必全部换血。到时要如何安排,就都是他说了算。
当即就有吏部官员谏言,朝局才刚刚稳定,各部各岗皆有大量空缺尚未填满,此官制太过激进,怕是只会适得其反;夜雪权当即宣布明年开春加考恩科,广纳贤士。
他甚至拍板定下了科考形式,要求各部各考,由六部尚书牵头,为自己所领各司各职分别出题,经两相审定后,再由皇帝亲批,务必为每一个岗位遴选出最合适的人才。
为此,特命礼部和吏部联合设立玑字阁,直接对皇帝负责,收录各部试题和中第答卷,放榜后公开展示,以供天下才人拜读、探讨、监督。四方边王封地可自设考题、自行任免五品以下官员,但试题和中第答卷同样要入玑字阁公示并留档。
这种选拔方式倒也不算是第一回 ,设立云西三郡时,大量官员也都是楚长越根据各部各职的需求选定,并非朝廷统一选拔;而如今云西发展之迅速,也成了夜雪权推行新官制的有力凭据。
六部尚书苦不堪言,这分明是要在科考之前先考他们对本职的理解程度,若这考题出得不够切合职务、不够入木三分,首先就要被皇帝质疑工作能力和态度;放榜后连题带卷一起公示,就没有半点敷衍的可能,更遑论舞弊。
这所谓的玑字阁,或许是往后中第考生的荣誉堂,却是他们这些出题者的处刑场。
夜雪权的这套新官制的确激进,对于新晋的年轻官员而言是绝对的福音,但年龄越大、官阶越高、资历越深者,压力就会越大,屁股后面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虎视眈眈,等着取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