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八零年代女首富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561节

    就说这位被没收了货物而绝望投河自尽的华商,本来他的货应该没机会拿回来的,但卢振军带了记者和律师过去,软磨硬泡又威逼利诱,最后终于补了个申请手续,交了两千美金的费用,把两箱货给拿出来了。
    最后他要走的时候,海关官员还托他向死者遗孀表示哀悼。
    现在哀悼还有个屁用啊,眼下的重点是解决这家孤儿寡母的问题。
    卢振军出了海关的大门,华人商会的一位兼职办事员正陪头发花白的死者遗孀说话,试图安慰对方。
    可是一夜白头的遗孀需要的又怎么可能是几句空洞的安慰呢。
    待到卢振军走出来,她才像是有了点活人的气息,终于轮起眼珠看人了。
    卢振军言简意赅:“交两千块手续费,过来打个申请把东西拿走。这钱,你要是手上没有,我们可以暂时垫付,但货物,你打算怎么处理?是自己拿去卖还是怎么样?要出手的话尽快,你跟孩子的居留证只能延期一个月处理老宋的身后事。节哀吧。”
    遗孀没想到还能拿回货。两集装箱的货物,就是翻一倍卖出去,那也是十多万美金的利润。比起这个,两千块的罚款简直就是走形式而已。
    她捂住脸痛哭出声,“扑通”跪在地上要给卢振军磕头:“卢总,你救了我们一家老小的命啊。”
    这批货回不来,就意味着她没办法还货款。还不了货款,她跟孩子在匈牙利留不下也同样回不了中国。否则人家肯定会追债。
    叶文兰赶紧伸手扶她,劝道:“大姐,你别这样,出门靠朋友,都是中国人。但你们得赶紧决定后面怎么办。不然到时候他们真抓人去集中.营的。”
    死者遗孀抹眼泪,拼命摇头:“不能待了,我带孩子走。至于货物,卢总,我就麻烦你了,我只要本金能回来就行。”
    卢振军却不能占人家孤儿寡母的便宜,直接表态:“按照市价来。”
    其实现在大批货物的市价也在急剧下降,因为被驱逐出境的华商都在忙着抛售手上的货物。市场上东西一多,价格肯定会下来。
    卢振军问周秋萍借钱就是为了把这些货都吃下,先囤着,然后或者运去俄罗斯这些国家或者先压一压市场,后面再慢慢出货。
    不然自己人打自己人,行情就乱了。
    他把死者遗孀交给律师,让后者带她去办手续,自己看了眼时间赶紧往外走。
    小陆的车子已经到了,卢小明甚至看到了痛哭流涕的遗孀,好奇地问走过来的爸爸:“那位奶奶怎么了?”
    卢振军不想让孩子大过年的接触这种可怕的事,便摸摸他的脑袋,轻描淡写道:“没事,她找不到亲人了,现在找到了,有点激动。”
    然后他就迅速转移话题,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们,“走,咱们去毛大姐的饭店吃饭。”
    余成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毛大姐,你是说我妈?”
    叶文兰笑道:“那当然,现在毛大姐的店很有名呢!”
    周秋萍都顾不上看到叶文兰的惊喜,直接和高女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哎呀,果然出国锻炼人,余成他妈都自己做生意了。
    作者有话说:
    补充一点关于1992年初认购证发行的背景。
    在大部分上海人对认购证心存疑虑时,有些精明的上海人却成百上千份地往家里搬认购证。他们很清楚,认购证发售越多,中签率越低,因此买时都是悄悄地买,其中有的人嘴上还跟着嚷嚷认购证是骗钱之类的话,可是耳朵却密切注意我们认购证的发行情况,在确认认购证发售情况不是很理想的前提下,在最后一天搬回去了一箱箱的认购证。
    so,真的不能光听别人说呀。^_^
    第446章 年夜饭
    毛大姐, 准确点讲叫毛素珍女士。不怪大家忘了提这个名字,因为在出国之前就连她自己除了每个月领工资的时候签字,也常常想不起来她的名字。
    用不上呗。年轻的时候她是老余家的, 年纪大了, 有孩子了,小刚他妈小成他妈。
    现在她终于是踏踏实实的余素珍了。她不再是丈夫和孩子的附庸。事实上, 在这里, 人家更熟悉她,甚至不认识她丈夫和孩子究竟是谁。
    毛素珍之所以会走上经商的道路,也是赶鸭子上架。
    从上个月开始,匈牙利开始驱逐大批非法滞留的外国人,其中华人占了大头。
    中国人爱吃也会吃。在海外,开中餐馆一直是华人常见的生存手段。当地政府一赶人, 急着转手的餐馆就特别多, 好多一租几年的, 转让价格也相当低。
    卢振军接是接下来了,可他不会开饭店啊。有固定顾客也没用, 那手下那帮人烧饭也就是不毒死人而已, 要真开饭店的话, 那是糟蹋中国菜的名声。
    思来想去,他就把主意打到了毛大姐头上。
    卢总之所以会做这种选择,基于两个考虑, 一个是毛大姐手艺没问题,家常菜绝对能应付。
    说到这个, 就要谈一谈匈牙利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虽然它地处欧洲, 但当地饭菜有点类似于中国北方菜系。所以他们对中国北方菜的接受度也很高。毛大姐的手艺足以应付。
    以卢振军的老派思想, 餐馆吃的就是手艺。只要厨师水平高, 那就不愁生意做不下去。
    除此之外,毛大姐还有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她会说匈牙利话。
    没错,去年春节她出国的时候,别说匈牙利话,就连26个英文字母她都不认识。
    可在她手艺得到了山海公司的人赏时,决定留下来之后,她就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
    其实她在公司烧饭,每天接触匈牙利人的机会也不多,就是去菜场采购而已。
    但她闲下来就看电视啊,什么新闻电视剧她一个不落地看,看不懂就连蒙带猜。碰上公司的翻译在时,她还主动拉人一块看,然后跟人请教。
    学习这种事,一个要天赋,一个要努力,还有一个就是要主动。这三点加在一起,真没什么学不会的。
    反正现在毛大姐走在匈牙利的大街上都不怕,因为她能听懂人家说话。
    高兴同志都深深地佩服了,还认真地看余成,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你肯定像你妈,又聪明又肯钻。”
    余成居然被她夸得不好意思了,下意识地接口道:“我比不上我妈,我妈学东西特别快。人家做点心,她看一眼就知道该怎么调馅料了。还有说话也是,我妈以前在的厂是三线工厂,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各地的方言都有。她跟人家说几回话,那边的方言他就能听懂。”
    周秋萍也佩服:“你妈真厉害,太牛了,她肯定能把餐馆开好。你学外语快,是不是也遗传你妈呀?”
    星星特别认真地强调:“我学习快,我遗传爸爸。”
    周秋萍不假思索:“你妈我以前学习很好的,不信你问你干爸,你妈我还是班长呢。”
    卢振军哈哈大笑:“对对对,很厉害,女同志都很厉害。”
    卢小明默默地看了眼大人,没吭声。
    他认识两个妹妹的时候已经上小学,不是全然无知的孩童。他知道余叔叔不是妹妹的亲爸爸。
    但好像大家都忽视了这件事,他就不开口了。
    因为华商自杀的事,卢振军本来心情挺沉重的,但现在听着孩子的童言稚语,他又舒展了些,还笑着夸奖叶文兰:“女同志可不是厉害嘛,小叶和他爱人搞报纸就搞得有声有色。”
    现在《旅欧报》已经成为匈牙利乃至整个东欧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华语报纸。
    它最独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用中文介绍了匈牙利的各项政策和各种困境的解决办法以及商务和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还用匈牙利文介绍了华人市场,各种商品的销售地点以及相关商务知识。
    这样一来,有了这份报纸,匈牙利本地人想买中国货就知道该去哪儿买了。而到匈牙利做生意的外国商人也可以借此了解华人市场。
    因为这报纸还有一张英文版,缩略介绍的相关商务情况。
    一份报纸受不受欢迎,就看它能不能提供大家想要的信息。50福林一份的售价,让它在华人圈里地位超然。
    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匈牙利对于报纸发行权控制的很严格,迄今为止,《旅欧报》无法以正规渠道发行。
    匈牙利的管理部门不管华人自己怎么传播报纸,却不会让他们卖给匈牙利人。
    好在中餐馆已经开遍了布达佩斯的大街小巷,其他城市也有。它们就成了这份华语报纸最好的传播媒介。甚至有人为了了解中国货的情况,特地去中餐馆看报纸,当然,碍于情面,他们也会买点吃的。
    如此一来,中餐馆当然欢迎报纸的进驻。
    这种不可思议的传播模式,让《旅欧报》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不少当地主流媒体也从上面摘抄文章,或者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
    卢振军没说出口的是,这也是他今天到海关来,为什么要带上叶文兰的原因。
    她在布达佩斯的媒体圈已经小有名气,实在不行了,可以借用媒体朋友的笔杆子和打字机来制造舆论压力,让海关退步。
    卢振军感慨万千:“你说这些开餐馆的都是老熟人了。人家碰上了难事,咱总不好撒手不管。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接了。”
    做生意就这样,只要不是一锤子买卖,那就得互惠互利,才能常做常有。有的时候,结下的人脉比一笔买卖更重要。
    周秋萍朝叶文兰竖起大拇指,真心实意地夸奖:“你可真厉害。”
    叶文兰立刻摆手:“谈不上,主要是市场空白,大家刚好用得上。”她又开玩笑道,“最重要的是卢总不怕亏本。”
    在异国他乡办报纸真的不挣钱。海外早就流传一句至理名言:自杀的最好方式就是办报刊杂志。
    现在大批华人被驱逐,《旅欧报》也失去了大批读者,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周秋萍想了想,给她出主意:“要不你们拓展下俄罗斯的业务吧。苏联解体,过去做生意的中国人会更多。他们迫切需要这些信息。而且卢总在那边有办事处,方便收集信息。”
    叶文兰却摇头,相当为难:“我们没足够的人手,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编辑因为没有居留证已经申请去德国留学了。”
    这是个悲伤的消息。
    一个国家政策的变化总能影响很多人。继续留下来的,需要更多时间去调整适应。
    车子继续往前开了约摸20分钟,停在一家餐馆前,上面挂着个牌匾,写着中国字:华夏饭店。旁边还有一圈周秋萍不认识的字母,应该是匈牙利文。
    其实即便没有中国字,经过的客人应该也能猜到这是家中餐馆。因为门口站了不少中国人,有的在抽烟,有的在闲聊。
    车门打开,卢振军刚露脸,就一堆人凑上来跟他打招呼,有人叫他卢哥,也有人叫他卢总。
    高兴同志坐在最后一排,就跟女儿咬耳朵:“打下乡那会儿他就是个头。”
    当年她觉得是因为他爹的位置高,现在看来,有的人啊,天生就是带头大哥。
    周秋萍笑着揉了揉卢小明的脑袋,开玩笑道:“我们这也有个大哥呢,很优秀的大哥。”
    大家陆续下车,卢振军帮忙介绍人。听说周秋萍也是山海公司的股东时,好几个人明显热情了不少,显然是和公司有业务往来的。
    周秋萍朝他们微笑点头,嘴里只说吉祥话:“新年好啊,提前给诸位拜个年。”
    有人看到孩子就要掏荷包,说得给孩子压岁钱。
    高兴同志拦着不让,嘴里推脱:“要给压岁钱也得等孩子去拜年。”
    但到底有人本来就做好了准备,硬是塞了几个红包过来。真的是红包,就是红纸手工包的。
    他们也不单给这三个小孩,其他小孩过来也是人手一封。
    80 90年代出国潮,率先出来站稳了脚跟的,无论男女都会想办法把另一半和孩子一块儿接过来,一家人都在国外生活。
    现在大过年的他们凑在一起庆祝,自然要把孩子也带过来。
    可周秋萍就尴尬了,她根本就没准备红包,因为她把到布达佩斯过年理解成了旅游。
    她赶紧招呼余成:“你找你妈要点红纸,有红包最好。等吃过饭咱们再给小孩发红包。”
    余成答应着往里面走,还没进饭店,毛素珍就冲了出来。
    她身上系着围裙,头上戴着厨师帽,甚至连锅铲还抓在手里,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说话都结巴了:“小……小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