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53节

    过了一会儿,里头播到了领导慰问农民的新闻,一听到这个全家就来了精神。
    主持人声情并茂的念道:“农民同志是伟大的,正是他们的辛苦耕种才使得全国人民都能吃饱肚子,攒足力气搞工业建设,农民同志是祖国发展的坚实基础…”,霎时间全家人都挺了挺胸膛,脸上带着明晃晃的笑意,显然他们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
    接着便是今年高考录取的情况。
    “……全国高校的录取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中,为了方便广大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能够早日回家过年,重点大学将优先发放这批同志的录取通知书,而第一批通知书已经在去年底发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
    林若云捋了又捋,才推旁边人的手肘,“爱学,刚刚那句话,你听懂没?”
    陈爱学微微颔首,面上仍带着些疑惑,“按照他的说法,同一批考上大学的人里,学校会提前给插队青年发通知书,是不是?”
    林若云先肯定了他的猜测,又说了自己的看法。
    “对,就是这个意思。你看,这插队的人都是背井离乡的,出来好几年,哪能不想家?我们这些插队的人有了通知书就能转户口开证明信,拿了证明信才买得到火车票回家。但是你们这些本地考生不需要千里迢迢的赶回家,所以这通知书早到一点晚到一点,影响并不大。”
    陈爱学脸上的笑意一下变得灿烂起来,“真要是这样就好了。”
    吴氏听了“噢噢”两声,“原来是这样啊,那这大学还挺体贴人的哈。”
    陈老爹也煞有其事的点头,“那不是肯定的嘛,那可是是大学~里头都是有文化的人,想得能不比咱周到?”
    吴氏翻了个白眼,“切,你这么懂,不早说?害得老三担惊受怕。”
    陈老爹气弱了,低头卷自己的叶子烟,“哎哟……跟你扯不清,你也甭说了,你再说,我都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你问问他们,是想听你的声还是听收音机的声?”
    吴氏又嘘了他一下,“说不过人家就不让说,你咋糟老头子霸道得很。”
    儿女们就一边嗑瓜子一边看这老俩口互呛。
    《新闻联播》放完后就是其它节目,因为今天过年,节目内容的基调都比较活泼喜庆。
    戏曲频道在放老歌,从《解放区的天》到《黄河大合唱》再到《南泥湾》,每一首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全家老少一起合唱,气氛很热烈。唱到后头众人嗓子累了,就开始安排单人表演,先是柱子翻了两个跟斗,然后是春燕表演了一段绕口令,栓子最小唱了两只老虎。
    大人们没孩子们放得开,很是羞涩,你推我我推你的,谁都不肯表演。
    林若云想起家里还有个口琴,洗干净后,吹了一段曲子。
    她选的是20年代李先生作的曲子《送别》,虽然曲调不够欢快,但十分优美。
    众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但不妨碍他们觉得好听,轻轻摇晃着身子,用手打着拍子和声。
    一曲吹完,屋里的气氛变了,少了先前的热闹,但另有一股温馨感。
    **
    翌日,村里头也不知道是谁放了一挂鞭炮,轰轰烈烈的响声把全村人都唤醒了。
    早上依旧是吃汤圆,图个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好兆头。
    吃完以后,小孩子们去公社,昨晚得了压岁钱,可不就赶紧去买点糖吃,晚了的话被爹妈收走,还不得呕死。大人们就四处闲逛摆龙门阵,等到饭点再回家,顺便折一些柏树枝,也算是出门捡了柴(财)。
    下午还是瞎逛,晚上的时候公社在放露天电影《小兵张嘎》,晚饭后不少人裹上大棉袄拎着板凳去看。
    刘氏也想去,但又不能去,因为她这孩子还没生下来,已经超过十个月了,现在每天都担心着。
    初二这天她也不能回娘家,万一孩子想在半路上出来咋办?
    陈抗美今天回娘家,照旧给几个兄弟家捎了厚礼。
    她同样参加了高考,也没拿到通知书,跟陈爱学对了对消息,姐弟俩都安心不少。
    他们的通知书肯定在路上!不可能考不上的!一定要有信心!
    初三的时候刘氏发动了,不过这两天卫生所没人上班,只能去请接生婆。这些年有卫生所的监督和教导,接生婆也是要接受培训的,比起过去倒是规范了许多,所以她们的本事还是信得过的。
    接生婆到了后,又忙活三个多小时,刘氏才把孩子生下来。
    这一回还是个女儿,听到消息那一瞬陈爱军有点失落,但他很快藏起来了,“男孩女孩都是传家宝,一样的一样的,都好都好。”
    他拿了两块钱和十个红鸡蛋给接生婆,欢欢喜喜的把她送走。
    吴氏叹了口气,还是进了厨房给刘氏煮荷包蛋。
    傍晚的时候,陈爱军杀了一只鸡,麻利的烧水去毛,加了菌子放锅里炖上。
    他的确更盼望有个儿子,但女孩也不会嫌弃,到底都是他的亲骨肉,没得像懒汉那样轻贱孩子。
    刘氏是他媳妇儿,他俩是互相看对眼才结婚的,所以不管生男生女,都不影响他对媳妇的感情。
    刚出生的孩子都有点皱巴巴的,养上两三天后就变得白白嫩嫩,陈爱学看着看着心里又馋孩子了,不过他不敢提,媳妇考上了大学,可不能叫生孩子给耽误了。
    初五的时候,一身绿的邮递员到了村里,一路按着车把上的响铃,“叮铃铃、叮铃铃”像只报喜的喜鹊。
    “陈爱学?陈爱学在不在啊?你的通知书到咯!”
    一听通知书,周围人立即靠过来。
    “在呢在呢。”
    “他考的哪个大学啊?”
    邮递员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得让陈爱学自己拆了看才晓得。”
    很快,陈爱学急匆匆赶到,“我就是陈爱学,我在呢。”
    邮递员把快件递给他,笑道:“大学生,快给我们看看是哪个学校。”
    “就是就是,快拆快拆。” 边上的人也催促。
    陈爱学拆封的手有些颤抖,他可算体会到媳妇当时有多紧张了。
    他已经看到寄件地址是京市了,哪怕不是京市大学也没关系,好歹是一个地方,不用跟媳妇分隔千里。
    他抿了抿嘴,伸手拿出那薄薄的纸张。
    “京市大学入学通知书……”
    只看前面四个字,陈爱学就松了口气,还好跟她媳妇是一个学校。
    他不用被换掉了。
    然后他才开始看下面一段,“…城建系建筑专业…”,很好,是录取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
    他是铁定了心要学技术的,每个学校专业都填的建筑和车辆工程,他有种直觉,以后需要车子和房子的人会越来越多,他只要有其中一个技术,都饿不死。把建筑放在第一是因为他接触过,给陈老爹打过小工,有点经验。造车啊,那是一窍不通。
    如今这样就很好,很好!
    这事值得高兴,周围的人都说陈爱学脸都快笑烂了。
    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陈老爹和吴氏笑得嘴都合不上,整日吃了饭就出去溜达唠嗑,实则是听别人恭喜他们,显摆显摆。
    陈爱军的二女儿原本叫陈春婵,如今改名叫陈双喜了,来纪念这双喜临门的大好事。
    村里出了个名牌大学生,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队长和书记可是激动坏了,奖励了陈爱学十斤面粉。
    初六这天,公社也得到了消息,底下生产队又出了一个京市大学生,于是又准备了一套选集和二十张全国粮票。当他们知道考上京市大学的两人是夫妻后,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呀,恨不能自己就是他们的亲爹亲娘,这多光荣啊。
    公社追加了二十块钱的奖励,叫宣传干事下去多拍照多采访,回来再好好写几篇稿子,公社打算往县里、市里投递。
    他们这个小公社能出两个名牌大学生,那真是十分亮眼的成绩啊,一定得好好宣传,说不定县里市里的领导高兴了,还能给他们公社拨点经费,把这公社中学再修整修整,添些桌椅啥的。
    所以陈爱学和林若云的第二张合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夫妻俩都是一手拿着通知书一手拿着选集,胸前还戴上了鲜红的大花,像极了以前拜堂成亲的模样。
    夫妻俩都要去京市念大学,再加上去京市和去泉城的方向一致,自然是要回娘家看看的。
    所以两人先去城里给娘家发电报,说了他俩考上京市大学、准备2月底回泉城的事。
    发电报的人一听他们是准大学生,还是京市的大学,连钱都不收了。林若云就请她吃了几颗水果糖。
    除了发电报,两人还要去买火车票,准备一些当地的特产给娘家人带过去。
    从初八开始,大队里的其他考生也逐渐收到通知书,有考上师范大学的、农业学院的、工业学院的,还有医学院的。加上陈爱学和林若云,清河大队一共出了8个大学生,这是乐温县所有大队里高考成绩最好的一个队,老书记还被邀请到县里做汇报。
    因为这个成绩好啊,县领导高兴,就给清河大队今年的化肥多批了五百斤。
    农村种地最缺啥?自然是化肥啊。得了化肥的书记乐呵呵回了村里,叫老婆煮了二十多个蛋,给那些考上大学的人送去。
    收到通知书的人都办好了手续,准备离开这回家去。离开之前,他们筹钱买了两头驴送给大队,用来感激这年队员们对他们的照顾。
    这驴也不便宜,虽不能像牛那样耕田,但这驴是驮运的好手,一趟能驮两三百斤粮食或者肥料、砖石,还只吃草不吃粮食,好伺候得很。而且驴活得比牛久。
    这谢礼送得真是恰到好处,队长就代表大队高高兴兴的收下了。
    他们走后,林若云和陈爱学也收拾了两大包裹进城,此去一为上学,一为探亲。
    因为这一走就是半年,老陈家的人很是不舍,站在院门口目送他们离去后,吴氏还哭了一场。可孩子们是去上大学啊,多光荣的事,她不能拦着。
    陈爱学和林若云坐上牛车,向他们挥手。
    看着熟悉的景色不断往后退,两人心中也有些不舍,林若云再次吹起了那首《送别》。
    再见了,清河大队。
    她要去外面探寻新世界了!
    作者有话说:
    感谢女木那子、梧桐枝、 咕咕的都抓来做青柠鸽灌溉的营养液,感谢厚爱~
    这章是418的更新 , 419的下午更哈~
    第58章
    在林若云出发之际, 三千多里外的林家人也收到了她即将回家的消息。
    电报的接收地点是大姐工作的纺织厂,所以林若锦是第一个知晓这好消息的人。
    说实话, 她没想到在农村那样艰苦的条件下, 三妹还能考出这样的好成绩,实在是太意外了。而且三妹夫也考上了同一个大学,他们夫妻俩不用分离, 真是好极了,他俩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虽说林若锦当初感觉自己考得不算好,但结果出来还挺满意的, 她收在到了本省工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就在泉城市, 坐公交才一个多小时,她也方便照看家人。并且厂里的领导善解人意, 愿意给她办理停薪留职,这样的话她的工龄就不会因断掉而重新计算, 即使大学毕业了她选择去其他的单位上班, 职级工资也不会降。
    在双重喜事的加持下,林若锦脸上的笑意毫不遮掩, 巡厂的全程都挂着。
    她对待工作一向严谨,难得脸上露出这样的喜色,工友们都好奇, 便问她遇上啥好事了。
    林若锦略作矜持的说:“我那去农村插队的三妹要回来了。”
    工友们点头,哦哦姐妹团聚啊,那是挺好的,但也不值得你笑这么灿烂吧, 笑得跟捡了钱似的。
    林若锦又不经意的补充道:“她和她男人都考上了京市大学, 他俩去上学的路上顺便回来瞧瞧我们, 正好也叫妹夫来认认门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