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页
商人微笑,那是自然。
袁小弟拿起茶杯,大力喝了一口:“放心,皇太极很看重我们袁家兄弟,只要我们去了建州,以后封王绝对不是问……”
扑通,袁小弟倒地。
商人招呼,门外进来十几个壮汉。
“见了阎王,别怪我们手辣,你们兄弟二人已经全部完蛋了。”商人冷冷的道。
北京的消息,袁崇焕人头落地,这还罢了,更重要的是,建州的消息,皇太极被大明皇帝做掉了,建州内乱,危在旦夕。
斩断与袁崇焕兄弟的一切联系,不给人抓到把柄,这才是当务之急。
……
孙承宗气的发抖。
几个老伙伴同情的看着他,爱将袁崇焕被凌迟,诛灭九族!
这几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的悲哀啊。
他们几个一得到消息,就赶了过来,就是怕孙承宗被活活气死。
“孙公,切勿悲伤!”几人劝着,打眼色让带来的医生悄悄给孙承宗把脉。
孙承宗一把甩开医生的手。
“死得好!袁崇焕你个贼子,老夫看错了你!”孙承宗须发皆张,还以为找到了镇守边关的后继人,一直给军中和朝廷的官员写信,甚至连魏忠贤这里,孙承宗都咬牙送了500两银子过去,就是希望袁崇焕能少点阻力,早点官复原职,镇守边关,为大明守住一片安宁。
没想到,这个贼子竟然私下勾结女真,养贼自重,甚至胆大包天的想要利用女真,刺王杀架!
这种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大明苍生的狗贼,孙承宗恨不得生啖其肉!
“老夫要去朝廷求官!”孙承宗下定了决心,不要这张老脸,也要去边关带兵,亲手杀尽女真蛮夷。
几个老友互相打着眼色,终于问道:“孙公,圣上杀戮太重,天下不服,会不会四处有人造反?”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可不少,会不会起兵作乱?
孙承宗笑了:“老夫在边关多年,手握雄兵数十万,从来不敢造反,因为老夫懂得一件事,老夫吃的粮食,发的军饷,都是朝廷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没了粮食,没了银子,手下数十万将士,吃什么?”
别看那些大将手上有兵权,真要造反,要么就因为粮食银子,被困在一地只能死守,被朝廷的大军慢慢围剿,要么就成为流寇,饿死冻死。
只要大明不倒,绝没有一个大将敢于造反作乱。
……
陕北。
今年又是灾年。
一个个躺在地上,或木然,或绝望,或习惯,或随便的晒着太阳。
“官府一定会来救济的,慌什么?”
“要是不来呢?”
“不来,那就落草为寇,抢他娘的!”
几百万人几乎人人都这么想。
老天爷不给活路,朝廷就必须给活路,不然就抢他娘!
“招工!招工!”有人大声的喊,去榆林挖煤矿,包吃包住,愿意去的赶紧。
很多人就冷笑,挖煤,很累很危险的!白痴才去。等着朝廷赈灾,不好吗?
有的人眼看朝廷的赈灾迟迟不到,就动了心思。
在怎么说,挖矿好歹有口饭吃,怎么也比饿死强。
“我去!”有人大声道。
有人带头,愿意去的人就多了。
“不要挤,不要挤,有多少人我们都要!”招工的人大笑。
“愿意一家人去东北种田的,来我这里,朝廷说了,开垦的荒地,免收3年税赋。”又有人大声的叫。
又是一群人围了上去。
锦衣卫的官员和当地的官员远远的看着。
“朝廷的意思是,这块地既然不能住人,就还给老天爷,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朝廷把人都给迁走,年年千里迢迢的赈灾,耗费巨大,太不值得了。”锦衣卫的官员道。
整个陕西有大量的煤矿金矿,可是,陕西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太多了点,看看黄土地和窑洞,胡一一没有一点点想要拯救这块地方的意思。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大明朝现在没有能力在陕西保留大量的人口。
胡一一的计划,是把所有陕北,甚至整个陕西的灾区人口,全部迁移到东北去。
当地的官员目瞪口呆,赈灾难道不是朝廷显示仁义,官员捞政绩顺手发财,百姓表忠心的最好时机吗?
比如施粥的时候,筷子倒地人头落地;
比如白发苍苍的百姓,跪在地上,装满粥的碗聚过头顶,凄声高呼,万岁,你圣明啊。
这种收拢人心体现仁义的绝好机会,竟然做成了驱赶百姓离乡背井的残暴不仁的黑暗血时代,这是多么的脑残啊。
锦衣卫官员冷笑:“圣上可不是仁慈的人。”北京数万东林党的血,数万朝廷官员的血,以及被牵涉到谋逆大案中诛灭九族的十数万人的血,告诉天下人,胡一一丝毫不懂仁慈。
当地官员汗出如浆:“可是,几百万陕北人啊!”
锦衣卫毫不担心:“建州女真覆灭在即,别说几百万人,就是几千万,也随便往建州运。”
“那些不愿意离开的人呢?”当地官员问道。
锦衣卫笑:“只要大部分的人都去了矿产和东北,这里就会越来越荒芜,留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直到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要奢求一步到位,谁爱留下谁留下,朝廷绝不干涉,但朝廷赈灾的粮食,只会卡在剩下的人勉强不饿死的数量上。
--
袁小弟拿起茶杯,大力喝了一口:“放心,皇太极很看重我们袁家兄弟,只要我们去了建州,以后封王绝对不是问……”
扑通,袁小弟倒地。
商人招呼,门外进来十几个壮汉。
“见了阎王,别怪我们手辣,你们兄弟二人已经全部完蛋了。”商人冷冷的道。
北京的消息,袁崇焕人头落地,这还罢了,更重要的是,建州的消息,皇太极被大明皇帝做掉了,建州内乱,危在旦夕。
斩断与袁崇焕兄弟的一切联系,不给人抓到把柄,这才是当务之急。
……
孙承宗气的发抖。
几个老伙伴同情的看着他,爱将袁崇焕被凌迟,诛灭九族!
这几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的悲哀啊。
他们几个一得到消息,就赶了过来,就是怕孙承宗被活活气死。
“孙公,切勿悲伤!”几人劝着,打眼色让带来的医生悄悄给孙承宗把脉。
孙承宗一把甩开医生的手。
“死得好!袁崇焕你个贼子,老夫看错了你!”孙承宗须发皆张,还以为找到了镇守边关的后继人,一直给军中和朝廷的官员写信,甚至连魏忠贤这里,孙承宗都咬牙送了500两银子过去,就是希望袁崇焕能少点阻力,早点官复原职,镇守边关,为大明守住一片安宁。
没想到,这个贼子竟然私下勾结女真,养贼自重,甚至胆大包天的想要利用女真,刺王杀架!
这种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大明苍生的狗贼,孙承宗恨不得生啖其肉!
“老夫要去朝廷求官!”孙承宗下定了决心,不要这张老脸,也要去边关带兵,亲手杀尽女真蛮夷。
几个老友互相打着眼色,终于问道:“孙公,圣上杀戮太重,天下不服,会不会四处有人造反?”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可不少,会不会起兵作乱?
孙承宗笑了:“老夫在边关多年,手握雄兵数十万,从来不敢造反,因为老夫懂得一件事,老夫吃的粮食,发的军饷,都是朝廷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没了粮食,没了银子,手下数十万将士,吃什么?”
别看那些大将手上有兵权,真要造反,要么就因为粮食银子,被困在一地只能死守,被朝廷的大军慢慢围剿,要么就成为流寇,饿死冻死。
只要大明不倒,绝没有一个大将敢于造反作乱。
……
陕北。
今年又是灾年。
一个个躺在地上,或木然,或绝望,或习惯,或随便的晒着太阳。
“官府一定会来救济的,慌什么?”
“要是不来呢?”
“不来,那就落草为寇,抢他娘的!”
几百万人几乎人人都这么想。
老天爷不给活路,朝廷就必须给活路,不然就抢他娘!
“招工!招工!”有人大声的喊,去榆林挖煤矿,包吃包住,愿意去的赶紧。
很多人就冷笑,挖煤,很累很危险的!白痴才去。等着朝廷赈灾,不好吗?
有的人眼看朝廷的赈灾迟迟不到,就动了心思。
在怎么说,挖矿好歹有口饭吃,怎么也比饿死强。
“我去!”有人大声道。
有人带头,愿意去的人就多了。
“不要挤,不要挤,有多少人我们都要!”招工的人大笑。
“愿意一家人去东北种田的,来我这里,朝廷说了,开垦的荒地,免收3年税赋。”又有人大声的叫。
又是一群人围了上去。
锦衣卫的官员和当地的官员远远的看着。
“朝廷的意思是,这块地既然不能住人,就还给老天爷,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朝廷把人都给迁走,年年千里迢迢的赈灾,耗费巨大,太不值得了。”锦衣卫的官员道。
整个陕西有大量的煤矿金矿,可是,陕西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太多了点,看看黄土地和窑洞,胡一一没有一点点想要拯救这块地方的意思。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大明朝现在没有能力在陕西保留大量的人口。
胡一一的计划,是把所有陕北,甚至整个陕西的灾区人口,全部迁移到东北去。
当地的官员目瞪口呆,赈灾难道不是朝廷显示仁义,官员捞政绩顺手发财,百姓表忠心的最好时机吗?
比如施粥的时候,筷子倒地人头落地;
比如白发苍苍的百姓,跪在地上,装满粥的碗聚过头顶,凄声高呼,万岁,你圣明啊。
这种收拢人心体现仁义的绝好机会,竟然做成了驱赶百姓离乡背井的残暴不仁的黑暗血时代,这是多么的脑残啊。
锦衣卫官员冷笑:“圣上可不是仁慈的人。”北京数万东林党的血,数万朝廷官员的血,以及被牵涉到谋逆大案中诛灭九族的十数万人的血,告诉天下人,胡一一丝毫不懂仁慈。
当地官员汗出如浆:“可是,几百万陕北人啊!”
锦衣卫毫不担心:“建州女真覆灭在即,别说几百万人,就是几千万,也随便往建州运。”
“那些不愿意离开的人呢?”当地官员问道。
锦衣卫笑:“只要大部分的人都去了矿产和东北,这里就会越来越荒芜,留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直到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要奢求一步到位,谁爱留下谁留下,朝廷绝不干涉,但朝廷赈灾的粮食,只会卡在剩下的人勉强不饿死的数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