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只想以身许祖国txt-by京墨(427)
强烈的欲望,是保持自律的最大动力。
早上除了运动,也是头脑最清楚,最适合思考的时候,宋幼湘跑完步回来,要给名单上知青写的信,已经想好了要怎么措词。
这是一封群寄的信件,每一封都只有一点细节上的不同。
吃完早饭,宋幼湘带着头稿回办公室,花了两小时的时间把所有信件写好,装封贴上邮票,安排廖秘书寄出去。
几天后,散落在各地的知青,都收到了宋幼湘的信件。
知青合作互助会倡议书?唐桂香刚上完课,手上的粉笔灰还没来得及擦,放下教具就赶紧拆信。
亲爱的知青同志们,回想当年,我们相聚在钟灵毓秀的群山之间
唐桂香看得一愣,还没看后头,就先噗哧一声笑出来。
宋幼湘习惯直入主题,让她用嘴说这些场面话,组织这些官方语言没问题,写出来就真有些为难她了。
果然,这样的话就开头这两句,后头就直奔主题。
宋幼湘没有写她收到信件的内容,因为还没有经过考证,但有些问题是不用去看信,也能够知道的。
就像唐桂香,哪怕她没有留在农村,但她现在生活其实也不那么容易。
因为家庭负担大,他们夫妻只有不多的工资维持生活,处处需要精打细算。
孩子的出生带来的不止是喜悦,还有甜蜜的负担。
希望有渠道的知青,能够收集合适的就业讯息,以及技能学习培训的资料,供有需求的知青参选
这并不是一份筹资,求爱心的信,而是一个把知青们联络起来,奉献自己一份微小力量,共同做一份事业,成立一个机构的信件。
唐桂香很快给宋幼湘回了信,她暂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有需要她的地方,她义不容辞。
和唐桂香的回信一起到的,还有唐桂香给宋幼湘准备的嫁妆,两条崭新的大棉被,被面是特别漂亮的龙凤图案。
棉花是她亲自去农户家里挑的,被子是她一针一线缝上的。
被子中间包着一个实心的黄金手镯。
就这唐桂香还觉得准备少了,比起她结婚时宋幼湘私下给她准备的,真的是远远不如。
但这已经是她现在能拿出来的全部了,毕竟她现在不是一个人,还有双方的孩子和老人要养。
宋幼湘的电话很快打过去,唐桂香接到就先发制人,给你的你就收着,你要是说我不该,那就是嫌少嫌不好。
桂香姐!宋幼湘真是。
唐桂香压力不轻,当老师工资不高,她和严志邦的工资除了养自己一家四口,还得养双方父母。
现在还替她准备这么多东西,就算严姐夫不会有意见,她也会心疼。
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你给我准备的东西还少呀!唐桂香嗔怒道,孩子出生到现在,吃的奶粉,穿的衣服,一大半都是宋幼湘寄过去的。
奶粉是没吃完就寄了过来,还都是在港城买的好奶粉,穿的用的,只要是宋幼湘看到了觉得好的,都会买着寄来。
被她说了几回后,宋幼湘后来干脆都不通知,直接寄,收到她都没法退回去。
那是我应该做的嘛。宋幼湘不觉得自己做得太多。
唐桂香好笑,那我也是在做我应该做的,还好婚礼是定到年底,不然肯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说着这话,唐桂香都有些想哭。
她心里一直是希望宋幼湘和魏闻东早些结婚的,可真到了这一天,她又舍不得。
两人说了一阵话,唐桂香要去上课了,才依依不舍地挂断电话。
唐桂香的回信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几天,一封封的回信从全国各地飞过来。
像舒莹这般直接的,就直接列出了她们当地需要工人的时间以及相应报酬,另外还提供了几种成本不那么高的货物贩卖渠道。
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疆省找她谈,谈成后,以后的发货运输由她那边负责。
宋幼湘名单上的知青,回信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家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出这一份力。
与此同时,江兴文那边也有了回音。
他确认了来信内容属实,另外还按宋幼湘的吩咐,对牛头山镇所有自然村留下来的知青情况进行了摸底。
确实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宋幼湘从回信里,又挑出一部分有精力,有能力的人,去信希望大家能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商量这件事。
第九百七十五章 太纵容
收到宋幼湘信的,不止是当时同在牛头山公社的知青,还有宋幼湘一路走来,认识的所有知青。
其中主力,肯定是当时共同在华大求学的知青同学。
还有当时各高校一起随团出访,又一起搞辩论赛等各种活动认识的。
有组织统筹能力,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肯定是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现在工作已经稳定的知青。
宋幼湘收到的回信,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都是非常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知识青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共同的命运,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时间的打磨下,愈显醇厚。
知青当得时间越长的,越是如此。
信发出去,宋幼湘是想把大家的行程和时间梳理一下,她来安排坐在一起的事。
宋幼湘没想到的事,再次收到她的信后,好几位知青互相联系起来,亲自找到郑市来。
当然,此时的宋幼湘还不知道这事。
信寄出去后,她便一直在考虑互助会的具体架构,及一些具体细节。
从一开始,宋幼湘就不打算搞资金援助的方式,而是希望做信息整合,技能培训等等,类似于后世人才交流中心一样的地方。
相对比起来,筹集爱心基金反倒更容易一些。
工作时间忙工作上的事,早晚宋幼湘分别安排给了电器厂和互助会,一天天日子过得不知道多充实。
充实到宋幼湘都没有时间多想起魏闻东。
周六下班后,魏闻东实在等不到第二天再过来,搭了战友回市区的车赶过来。
结果发现宋幼湘大门一锁,根本没在家。
看着漆黑一片,满室寂静的客厅,魏闻东陷入了沉思。
他前些天走的时候,是说周末会回来,不是说的周六,所以幼湘不知道他今天会过来,是正常的。
对,是他没有说清楚。
魏同志来啦,厂长下班就出门办事去啦。邻居家女主人出门,见到魏闻东,笑着同他打招呼。
对于宋幼湘办什么事,那就不是她们能知道的了。
不知道宋幼湘去了哪里,魏闻东也没处找她,只能进屋给自己找点活干。
把家里收拾完,时间已经到十点,魏闻东去书房找了本书看,等到十点半还不见人,魏闻东有些着急起来。
什么事需要大半夜出去,这个点还不回来。
拿上夹克正要出门,刚拉开房门,就见到拿着钥匙准备开门的宋幼湘。
我看屋里亮着灯,还以为是我出门时忘记关灯了,原来是你在家。宋幼湘习惯性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魏闻东,揉着脖子进门。
晚上她是去见在郑市知青去了。
她的倡议信发出去,知青间互相有联络沟通,有在郑市的知青辗转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想找过来。
宋幼湘有车比较方便,就亲自跑了一趟。
他们说是你就去了,还有没有一点安全意识!魏闻东听完,眉头立马就皱了起来。
宋幼湘好笑,我去之前当然跟中间介绍的知青联系过,是华大同届毕业的同学,确认过身份和单位的。
说完,宋幼湘从包里拿出他们这一晚上讨论出来的东西给魏闻东看。
大家都很积极,热情非常大。
这段时间寻求你帮助的人应该也不少吧,不止农村的,还有城市的。魏闻东拿过来看,上面是好几个人的笔迹。
看得出来,大家都很用心。
宋幼湘点了点头,知青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能考上大学的是一小部分,能招工顶职的,也是一小部分。
留在农村的是一部分,回城无业的是一大部分。
宋幼湘换好衣服鞋子,从房间出来,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我们不能够因为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就不去做这一件事。
接过魏闻东递过来的凉白开,宋幼湘继续道,我相信大部分的知青,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十几年的时间,大家失去的太多太多了。
你提醒我了,回城知青很大一部分已经开始自寻出路,我也可以联系他们,看能不能找人讲讲自己的经历。宋幼湘想到这一点,飞快在笔记本上记上。
多少知青因为工作问题无法落实,转而走上了练摊当个体户的道路,这其中成功的不在少数。
不说让他们带别的人,写写自己的经历,给大家看也是好的。
本来宋幼湘打算直接编故事的,有真人说法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更能鼓舞人心。
回城知青的情况也要好好统计一下,维护知青群体良好的生态,对社会安稳也很重要。
魏闻东看着宋幼湘,无奈地放下手里的资料,他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起身去准备洗漱用的热水。
等魏闻东把毛巾递过来,宋幼湘才抬起头来。
两人对视一眼,面对宋幼湘抱歉的眼神,魏闻东还能说什么,太晚了,赶紧洗漱休息,明天再忙也不迟。
等宋幼湘洗漱,魏闻东就替她把桌上的东西整理收拾好。
难得这个周末不用出任务,本来魏闻东的打算是和宋幼湘在郑市好好转一转,两人在外头走走,哪怕就是简单的晒晒太阳都好。
结果整个上午基本就是在给宋幼湘当司机,然后当秘书,陪她同在郑市的知青见面。
下午咱们去哪里?和知青一起吃过午饭后,两人从对方单位告辞出来,魏闻东问。
宋幼湘看向他,去公园坐坐,然后再去商场。
真当她没看到魏闻东眼里的失落呀。
果然这话一出来,魏闻东眼睛就亮了,不过,你要有正事,可以先办正事,我没关系。
只要和她呆在一起,怎么样都可以。
宋幼湘听到这话,沉默了几秒,才看向魏闻东,闻东,虽然我很高兴你事事以为我先,但你需要我的时候,你可以直接说出来。
任何事都是可以商量的,时间也是可以协调的。
如果她实在有事,她当然会说,但魏闻东这样,一味地迁就她,她心里多少也有些不是滋味。
任何人,都不会一直都没关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需求不会消失,但它会转移。
宋幼湘承认自己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这份感情里付出的不如魏闻东多,但她并不吝啬付出。
用推卸责任的讲法,宋幼湘有时候都觉得她下意识会忽略魏闻东,除了她自己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责任在魏闻东。
他太纵容她了。
在她的所有事情面前,都是一味在退让。
那我们去公园坐坐。魏闻东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顺从一下自己的内心。
宋幼湘笑起来,那就去公园,再去商场给你买裤子。
魏闻东不再掩饰自己的心情,重重地点头,愉快地发车出发。
见他这样,宋幼湘笑起来。
一个人的开心是开心,两个人的开心才是幸福。
第九百七十六章 不能心软
可惜幸福是短暂的,魏闻东周一一大早,就得归队。
而且这个周末他要值班,不一定有时间过来,宋幼湘这边,如果她一直推进知青的事情的话,也未必会有时间。
来回跑很辛苦,魏闻东其实也舍不得她独自开车来回。
来的时候还好,想到要见面就高兴,但走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些空落落的,舍不得。
而且他值班是要正常上班的,白天没时间陪宋幼湘。
如果没有很重要的事,我尽量过去。宋幼湘想了想,周末下午过去也行。
两人有商有量地把事情定下,魏闻东才离开。
到周三,请假到郑市来的知青也陆续在火车站碰上了头,他们没叫宋幼湘接直接找到了器械厂。
听说你刚刚新婚,新婚快乐。见面招呼,就是热情洋溢的祝福。
宋幼湘笑着应下,跟厂里请了半天假,接待这些同学。
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这是咱们隔壁大学代表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地方。
这是我根据信件,列的详细章程,还有能分担杂物的人员名单,大家都能分出部分业余时间处理工作。
咱们需要一个平台,来整合知青力量,我联系了几家报社,他们愿意开辟专门的专栏。
还有咱们组织申报登记的流程,我已经打听清楚,这是具体的要求条件,我建议总部设在京市,咱们的同学在京市的比较多。
群策群力,一群人的力量始终比一个人的要大。
尤其是来的人里还有报社编辑,文字功底可比宋幼湘强多了,互助会成立登报的文章就交给了他来写。
不瞒你们说,信件开头我都是在报纸在找了好久的开头改的,费了不少神。宋幼湘丢开了一个大包袱。
厂里要写类似发言稿,那不有廖秘书么,宋幼湘只要提要求就好,知青的事总不好麻烦她,只能自己想办法。
编辑同志笑道,我就说,后文明显流畅自然一些。
大家闻言都笑起来,宋幼湘这个短板,怕是很难再补齐。
关于互助会储备基金的问题,大家也讨论研究了很久,大部分同志还是认为,需要有流动资金备在那里。
主要是这件事的起因摆在这里,孩子治病,最需要的就是钱。
基金的事,暂时放在一边,这个缺口不能轻易打开。宋幼湘对此持保留意见。
凡事涉及到钱,都会变得敏感。
她暂时还不会把事情复杂化,且现在筹集款项也不太容易,有钱的毕竟是少数。
宋幼湘把现实的问题摆出来,大家纷纷沉默。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
这次会议确定大部分事情后,有具体人员负责,工作便先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很快就有知青发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知青信息交流互助会成立的通告。
通告上明确写明,是知青自行组建的民间组织,旨在帮助生活困难,想要寻求改变的知青。
有知青对此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一盘散沙,很快会昙花一现。
也有知青对此持观望态度,能组建起来最后,组建不起来也没有什么损失。
还有很大一部分,对此非常激动。
通告末尾留了组织地址,很快信件便如雪花一般飞往京市。
牛头山公社那边,组织起来写信的知青早就收到了宋幼湘的回信,宋幼湘建议他们去南方看看。
除此之外,回信还附了她从先前回信中汇总的一些,经过考证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现在再看到报纸上的通告,大家就激动得想要落泪。
与此同时,宋幼湘的汇款单也由江兴文亲自送到了医院。
慧茹,我就说跟宋厂长写信是有用的。有知青高兴地拿着报纸到医院来。
你看到没,电器厂有招工,我打算去试一试。知青指着离她们最近的招工单位,有些激动地道。
如果招工不过,那她就去学一门技术。
宋幼湘在回信上说了,学一门过硬的技术,走到哪里都有挣口饭吃。
恋耽美
早上除了运动,也是头脑最清楚,最适合思考的时候,宋幼湘跑完步回来,要给名单上知青写的信,已经想好了要怎么措词。
这是一封群寄的信件,每一封都只有一点细节上的不同。
吃完早饭,宋幼湘带着头稿回办公室,花了两小时的时间把所有信件写好,装封贴上邮票,安排廖秘书寄出去。
几天后,散落在各地的知青,都收到了宋幼湘的信件。
知青合作互助会倡议书?唐桂香刚上完课,手上的粉笔灰还没来得及擦,放下教具就赶紧拆信。
亲爱的知青同志们,回想当年,我们相聚在钟灵毓秀的群山之间
唐桂香看得一愣,还没看后头,就先噗哧一声笑出来。
宋幼湘习惯直入主题,让她用嘴说这些场面话,组织这些官方语言没问题,写出来就真有些为难她了。
果然,这样的话就开头这两句,后头就直奔主题。
宋幼湘没有写她收到信件的内容,因为还没有经过考证,但有些问题是不用去看信,也能够知道的。
就像唐桂香,哪怕她没有留在农村,但她现在生活其实也不那么容易。
因为家庭负担大,他们夫妻只有不多的工资维持生活,处处需要精打细算。
孩子的出生带来的不止是喜悦,还有甜蜜的负担。
希望有渠道的知青,能够收集合适的就业讯息,以及技能学习培训的资料,供有需求的知青参选
这并不是一份筹资,求爱心的信,而是一个把知青们联络起来,奉献自己一份微小力量,共同做一份事业,成立一个机构的信件。
唐桂香很快给宋幼湘回了信,她暂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有需要她的地方,她义不容辞。
和唐桂香的回信一起到的,还有唐桂香给宋幼湘准备的嫁妆,两条崭新的大棉被,被面是特别漂亮的龙凤图案。
棉花是她亲自去农户家里挑的,被子是她一针一线缝上的。
被子中间包着一个实心的黄金手镯。
就这唐桂香还觉得准备少了,比起她结婚时宋幼湘私下给她准备的,真的是远远不如。
但这已经是她现在能拿出来的全部了,毕竟她现在不是一个人,还有双方的孩子和老人要养。
宋幼湘的电话很快打过去,唐桂香接到就先发制人,给你的你就收着,你要是说我不该,那就是嫌少嫌不好。
桂香姐!宋幼湘真是。
唐桂香压力不轻,当老师工资不高,她和严志邦的工资除了养自己一家四口,还得养双方父母。
现在还替她准备这么多东西,就算严姐夫不会有意见,她也会心疼。
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你给我准备的东西还少呀!唐桂香嗔怒道,孩子出生到现在,吃的奶粉,穿的衣服,一大半都是宋幼湘寄过去的。
奶粉是没吃完就寄了过来,还都是在港城买的好奶粉,穿的用的,只要是宋幼湘看到了觉得好的,都会买着寄来。
被她说了几回后,宋幼湘后来干脆都不通知,直接寄,收到她都没法退回去。
那是我应该做的嘛。宋幼湘不觉得自己做得太多。
唐桂香好笑,那我也是在做我应该做的,还好婚礼是定到年底,不然肯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说着这话,唐桂香都有些想哭。
她心里一直是希望宋幼湘和魏闻东早些结婚的,可真到了这一天,她又舍不得。
两人说了一阵话,唐桂香要去上课了,才依依不舍地挂断电话。
唐桂香的回信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几天,一封封的回信从全国各地飞过来。
像舒莹这般直接的,就直接列出了她们当地需要工人的时间以及相应报酬,另外还提供了几种成本不那么高的货物贩卖渠道。
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疆省找她谈,谈成后,以后的发货运输由她那边负责。
宋幼湘名单上的知青,回信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家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出这一份力。
与此同时,江兴文那边也有了回音。
他确认了来信内容属实,另外还按宋幼湘的吩咐,对牛头山镇所有自然村留下来的知青情况进行了摸底。
确实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宋幼湘从回信里,又挑出一部分有精力,有能力的人,去信希望大家能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商量这件事。
第九百七十五章 太纵容
收到宋幼湘信的,不止是当时同在牛头山公社的知青,还有宋幼湘一路走来,认识的所有知青。
其中主力,肯定是当时共同在华大求学的知青同学。
还有当时各高校一起随团出访,又一起搞辩论赛等各种活动认识的。
有组织统筹能力,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肯定是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现在工作已经稳定的知青。
宋幼湘收到的回信,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都是非常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知识青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共同的命运,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时间的打磨下,愈显醇厚。
知青当得时间越长的,越是如此。
信发出去,宋幼湘是想把大家的行程和时间梳理一下,她来安排坐在一起的事。
宋幼湘没想到的事,再次收到她的信后,好几位知青互相联系起来,亲自找到郑市来。
当然,此时的宋幼湘还不知道这事。
信寄出去后,她便一直在考虑互助会的具体架构,及一些具体细节。
从一开始,宋幼湘就不打算搞资金援助的方式,而是希望做信息整合,技能培训等等,类似于后世人才交流中心一样的地方。
相对比起来,筹集爱心基金反倒更容易一些。
工作时间忙工作上的事,早晚宋幼湘分别安排给了电器厂和互助会,一天天日子过得不知道多充实。
充实到宋幼湘都没有时间多想起魏闻东。
周六下班后,魏闻东实在等不到第二天再过来,搭了战友回市区的车赶过来。
结果发现宋幼湘大门一锁,根本没在家。
看着漆黑一片,满室寂静的客厅,魏闻东陷入了沉思。
他前些天走的时候,是说周末会回来,不是说的周六,所以幼湘不知道他今天会过来,是正常的。
对,是他没有说清楚。
魏同志来啦,厂长下班就出门办事去啦。邻居家女主人出门,见到魏闻东,笑着同他打招呼。
对于宋幼湘办什么事,那就不是她们能知道的了。
不知道宋幼湘去了哪里,魏闻东也没处找她,只能进屋给自己找点活干。
把家里收拾完,时间已经到十点,魏闻东去书房找了本书看,等到十点半还不见人,魏闻东有些着急起来。
什么事需要大半夜出去,这个点还不回来。
拿上夹克正要出门,刚拉开房门,就见到拿着钥匙准备开门的宋幼湘。
我看屋里亮着灯,还以为是我出门时忘记关灯了,原来是你在家。宋幼湘习惯性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魏闻东,揉着脖子进门。
晚上她是去见在郑市知青去了。
她的倡议信发出去,知青间互相有联络沟通,有在郑市的知青辗转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想找过来。
宋幼湘有车比较方便,就亲自跑了一趟。
他们说是你就去了,还有没有一点安全意识!魏闻东听完,眉头立马就皱了起来。
宋幼湘好笑,我去之前当然跟中间介绍的知青联系过,是华大同届毕业的同学,确认过身份和单位的。
说完,宋幼湘从包里拿出他们这一晚上讨论出来的东西给魏闻东看。
大家都很积极,热情非常大。
这段时间寻求你帮助的人应该也不少吧,不止农村的,还有城市的。魏闻东拿过来看,上面是好几个人的笔迹。
看得出来,大家都很用心。
宋幼湘点了点头,知青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能考上大学的是一小部分,能招工顶职的,也是一小部分。
留在农村的是一部分,回城无业的是一大部分。
宋幼湘换好衣服鞋子,从房间出来,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我们不能够因为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就不去做这一件事。
接过魏闻东递过来的凉白开,宋幼湘继续道,我相信大部分的知青,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十几年的时间,大家失去的太多太多了。
你提醒我了,回城知青很大一部分已经开始自寻出路,我也可以联系他们,看能不能找人讲讲自己的经历。宋幼湘想到这一点,飞快在笔记本上记上。
多少知青因为工作问题无法落实,转而走上了练摊当个体户的道路,这其中成功的不在少数。
不说让他们带别的人,写写自己的经历,给大家看也是好的。
本来宋幼湘打算直接编故事的,有真人说法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更能鼓舞人心。
回城知青的情况也要好好统计一下,维护知青群体良好的生态,对社会安稳也很重要。
魏闻东看着宋幼湘,无奈地放下手里的资料,他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起身去准备洗漱用的热水。
等魏闻东把毛巾递过来,宋幼湘才抬起头来。
两人对视一眼,面对宋幼湘抱歉的眼神,魏闻东还能说什么,太晚了,赶紧洗漱休息,明天再忙也不迟。
等宋幼湘洗漱,魏闻东就替她把桌上的东西整理收拾好。
难得这个周末不用出任务,本来魏闻东的打算是和宋幼湘在郑市好好转一转,两人在外头走走,哪怕就是简单的晒晒太阳都好。
结果整个上午基本就是在给宋幼湘当司机,然后当秘书,陪她同在郑市的知青见面。
下午咱们去哪里?和知青一起吃过午饭后,两人从对方单位告辞出来,魏闻东问。
宋幼湘看向他,去公园坐坐,然后再去商场。
真当她没看到魏闻东眼里的失落呀。
果然这话一出来,魏闻东眼睛就亮了,不过,你要有正事,可以先办正事,我没关系。
只要和她呆在一起,怎么样都可以。
宋幼湘听到这话,沉默了几秒,才看向魏闻东,闻东,虽然我很高兴你事事以为我先,但你需要我的时候,你可以直接说出来。
任何事都是可以商量的,时间也是可以协调的。
如果她实在有事,她当然会说,但魏闻东这样,一味地迁就她,她心里多少也有些不是滋味。
任何人,都不会一直都没关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需求不会消失,但它会转移。
宋幼湘承认自己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这份感情里付出的不如魏闻东多,但她并不吝啬付出。
用推卸责任的讲法,宋幼湘有时候都觉得她下意识会忽略魏闻东,除了她自己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责任在魏闻东。
他太纵容她了。
在她的所有事情面前,都是一味在退让。
那我们去公园坐坐。魏闻东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顺从一下自己的内心。
宋幼湘笑起来,那就去公园,再去商场给你买裤子。
魏闻东不再掩饰自己的心情,重重地点头,愉快地发车出发。
见他这样,宋幼湘笑起来。
一个人的开心是开心,两个人的开心才是幸福。
第九百七十六章 不能心软
可惜幸福是短暂的,魏闻东周一一大早,就得归队。
而且这个周末他要值班,不一定有时间过来,宋幼湘这边,如果她一直推进知青的事情的话,也未必会有时间。
来回跑很辛苦,魏闻东其实也舍不得她独自开车来回。
来的时候还好,想到要见面就高兴,但走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些空落落的,舍不得。
而且他值班是要正常上班的,白天没时间陪宋幼湘。
如果没有很重要的事,我尽量过去。宋幼湘想了想,周末下午过去也行。
两人有商有量地把事情定下,魏闻东才离开。
到周三,请假到郑市来的知青也陆续在火车站碰上了头,他们没叫宋幼湘接直接找到了器械厂。
听说你刚刚新婚,新婚快乐。见面招呼,就是热情洋溢的祝福。
宋幼湘笑着应下,跟厂里请了半天假,接待这些同学。
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这是咱们隔壁大学代表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地方。
这是我根据信件,列的详细章程,还有能分担杂物的人员名单,大家都能分出部分业余时间处理工作。
咱们需要一个平台,来整合知青力量,我联系了几家报社,他们愿意开辟专门的专栏。
还有咱们组织申报登记的流程,我已经打听清楚,这是具体的要求条件,我建议总部设在京市,咱们的同学在京市的比较多。
群策群力,一群人的力量始终比一个人的要大。
尤其是来的人里还有报社编辑,文字功底可比宋幼湘强多了,互助会成立登报的文章就交给了他来写。
不瞒你们说,信件开头我都是在报纸在找了好久的开头改的,费了不少神。宋幼湘丢开了一个大包袱。
厂里要写类似发言稿,那不有廖秘书么,宋幼湘只要提要求就好,知青的事总不好麻烦她,只能自己想办法。
编辑同志笑道,我就说,后文明显流畅自然一些。
大家闻言都笑起来,宋幼湘这个短板,怕是很难再补齐。
关于互助会储备基金的问题,大家也讨论研究了很久,大部分同志还是认为,需要有流动资金备在那里。
主要是这件事的起因摆在这里,孩子治病,最需要的就是钱。
基金的事,暂时放在一边,这个缺口不能轻易打开。宋幼湘对此持保留意见。
凡事涉及到钱,都会变得敏感。
她暂时还不会把事情复杂化,且现在筹集款项也不太容易,有钱的毕竟是少数。
宋幼湘把现实的问题摆出来,大家纷纷沉默。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
这次会议确定大部分事情后,有具体人员负责,工作便先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很快就有知青发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知青信息交流互助会成立的通告。
通告上明确写明,是知青自行组建的民间组织,旨在帮助生活困难,想要寻求改变的知青。
有知青对此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一盘散沙,很快会昙花一现。
也有知青对此持观望态度,能组建起来最后,组建不起来也没有什么损失。
还有很大一部分,对此非常激动。
通告末尾留了组织地址,很快信件便如雪花一般飞往京市。
牛头山公社那边,组织起来写信的知青早就收到了宋幼湘的回信,宋幼湘建议他们去南方看看。
除此之外,回信还附了她从先前回信中汇总的一些,经过考证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现在再看到报纸上的通告,大家就激动得想要落泪。
与此同时,宋幼湘的汇款单也由江兴文亲自送到了医院。
慧茹,我就说跟宋厂长写信是有用的。有知青高兴地拿着报纸到医院来。
你看到没,电器厂有招工,我打算去试一试。知青指着离她们最近的招工单位,有些激动地道。
如果招工不过,那她就去学一门技术。
宋幼湘在回信上说了,学一门过硬的技术,走到哪里都有挣口饭吃。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