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页
说罢,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谢宝扇见他故作老成的模样儿,不禁暗自发笑,她让李恪坐下,李恪还未正式退位,故而她仍尊称皇上。
“皇上,你觉得朝中几位大臣的德行如何?”
李恪年幼,朝会他听得居多,甚少有发言的时候,几位站在前排,时常露脸的大臣,他还是模模糊糊有些印象。
他认真的回想半日,奶声奶气的说道,“刑部尚书王卿威严稳重,礼部尚书江卿学问最好,这回他深陷科举舞弊的案子,我悄悄问过皇叔,皇叔说历朝历代,但凡卷入科举舞弊案的主考官,多半没有好下场,轻则罢官,重则杀头。”
说这些话时,李恪脸色凝重,似乎很为江海川的前程担忧,谢宝扇握着他的手,说道,“还有别的大臣呢?”
李恪又想起一人,他道,“话最多的是监察院御史魏卿,别人都怕皇叔,就他不怕,还敢常常驳斥皇叔的话,皇叔每回都拿眼刀盯他,他像是看不见似的,该怎么驳,还怎么驳。”
谢宝扇笑了笑,接着问道,“那摄政王呢?”
提起摄政王,李恪思衬半日,他认真的说道,“我有时候喜欢皇叔,有时候不喜欢皇叔?”
“为甚么?”谢宝扇好奇的问道。
李恪抬眼看了一下谢宝扇,说道,“皇叔操劳国事,我自是尊敬他,不过小福子悄悄告诉我,皇叔常来宁寿宫找母后,这样对母后的名声不好。”
谢宝扇心头微动,一语不发,李恪见她不语,犹豫了一下,说道,“母后是在生气吗?”
谢宝扇回神,她看着李恪,不知该如何回他这话。
她沉默了很久,说道, “无论是摄政王,还是朝中的大臣,这些都是皇上的股肱之臣,大邺朝的栋梁,何况皇上常说要守护江山社稷,当日你轻而易举就扬言要退位,就是辜负朝臣和黎明百姓。”
李恪心里有些后悔,嘴上却倔强的说道,“是他们先说母后的坏话,朕这才动怒。”
他满心维护谢宝扇,谢宝扇哪里忍心责备他,她将他搂在怀里,“我儿能这样护着母后,母后很欣慰。”
她微微停顿,说道,“不过,皇上要为母后出头,刚好选择了一条最不恰当的方法。”
李恪不解的望着她,谢宝扇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她道,“母后不怕一时被人误解,只要皇上还坐在龙椅上,终会有人理解我的苦心,反之,假如皇上失去今日的地位,我们甚至连开口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李恪似懂非懂,他忧虑的问道,“那朕该怎么办?”
谢宝扇笑了笑,说道,“放心,只要有母后,有摄政王,皇位还是你的。”
科举舞弊的案子始终没有起色,有些学子坚守在刑部门口,誓要讨回公道,有些学子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家乡,入夏的第一日,有两位落第的学子不堪忍受,相约在贡院服毒自尽,一连几位学子死于非命,天下皆惊,顿时民怨沸腾,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书人纷纷声援死去的学子。
刑部尚书王国邦提心吊胆,只怕惹出更大的事端,一日三道奏折,送到摄政王的案前,请求处死卓宇,为平息学子们的怨气,越来越多的朝臣和公侯附合王国邦的提议。
终于,摄政王在大朝会下了罪已诏,启事太监诵读诏书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宣政殿,诏书还未念完,就听殿外传来一道清亮的声音,“哀家以为,摄政王这道罪已诏下得太早了。”
众人惊诧,说话的人已经进殿,站在玉阶之下的李善,看着谢宝扇穿着一身正装,牵着小皇帝李恪的手,踏进宣政殿的正门。
谢宝扇走进宣政殿,她目不斜视越过李善,将李恪送上龙椅,站在高高的玉阶上俯视殿前的文武百官,她的声音变得骤冷,说道,“皇帝在此,为何不拜?”
朝臣们俯身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恪看着下面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说道,“众卿平身。”
大臣们一一起身,魏之然身为都察院御史,又是最先站出来的,他先向谢宝扇行礼,随后说道,“宣政殿乃是君王和朝臣们议事的地方,太后娘娘虽则身份尊贵,为免阴阳失和,娘娘不应该踏足宣政殿。”
谢宝扇冷冷一笑,说道,“众位大人们只当哀家愿意来这里吗,皇上年幼,将政事交付给摄政王和诸位大臣,如今一件科举舞弊的案子,迟迟不得结案,闹得怨生载道,更是逼得摄政王不得不颁布罪已诏。”
文官最讲脸面,谢宝扇明讽暗讥,数落得他们面红耳赤,李善起身,他面向朝臣,问道,“太后说本王的罪已诏下得太早,敢问这是何意?”
谢宝扇没有回李善的问话,她看向王国邦,说道,“王大人,最关键的书商袁明智,为何始终找不到他的下落?”
王国邦看不上谢宝扇女流之辈,不屑向她禀报,然而此时所有人都看着他,等着他的回答,王国邦只得强忍不悦,说道,“案子一出,刑部就派人传唤袁明智,不过此人事先听到风声,早先一步潜逃,刑部已向各府州传发通缉令,一经发现,务必将其捉拿归案。”
只是,袁明智孑然一身,并无父母亲人,这几年南来北往贩书,也没有家室,想从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查起,实在无从下手。
谢宝扇看着王国邦,她道,“这通缉令也不必下了,一个死人,刑部打算如何将他捉拿归案?”
--
“皇上,你觉得朝中几位大臣的德行如何?”
李恪年幼,朝会他听得居多,甚少有发言的时候,几位站在前排,时常露脸的大臣,他还是模模糊糊有些印象。
他认真的回想半日,奶声奶气的说道,“刑部尚书王卿威严稳重,礼部尚书江卿学问最好,这回他深陷科举舞弊的案子,我悄悄问过皇叔,皇叔说历朝历代,但凡卷入科举舞弊案的主考官,多半没有好下场,轻则罢官,重则杀头。”
说这些话时,李恪脸色凝重,似乎很为江海川的前程担忧,谢宝扇握着他的手,说道,“还有别的大臣呢?”
李恪又想起一人,他道,“话最多的是监察院御史魏卿,别人都怕皇叔,就他不怕,还敢常常驳斥皇叔的话,皇叔每回都拿眼刀盯他,他像是看不见似的,该怎么驳,还怎么驳。”
谢宝扇笑了笑,接着问道,“那摄政王呢?”
提起摄政王,李恪思衬半日,他认真的说道,“我有时候喜欢皇叔,有时候不喜欢皇叔?”
“为甚么?”谢宝扇好奇的问道。
李恪抬眼看了一下谢宝扇,说道,“皇叔操劳国事,我自是尊敬他,不过小福子悄悄告诉我,皇叔常来宁寿宫找母后,这样对母后的名声不好。”
谢宝扇心头微动,一语不发,李恪见她不语,犹豫了一下,说道,“母后是在生气吗?”
谢宝扇回神,她看着李恪,不知该如何回他这话。
她沉默了很久,说道, “无论是摄政王,还是朝中的大臣,这些都是皇上的股肱之臣,大邺朝的栋梁,何况皇上常说要守护江山社稷,当日你轻而易举就扬言要退位,就是辜负朝臣和黎明百姓。”
李恪心里有些后悔,嘴上却倔强的说道,“是他们先说母后的坏话,朕这才动怒。”
他满心维护谢宝扇,谢宝扇哪里忍心责备他,她将他搂在怀里,“我儿能这样护着母后,母后很欣慰。”
她微微停顿,说道,“不过,皇上要为母后出头,刚好选择了一条最不恰当的方法。”
李恪不解的望着她,谢宝扇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她道,“母后不怕一时被人误解,只要皇上还坐在龙椅上,终会有人理解我的苦心,反之,假如皇上失去今日的地位,我们甚至连开口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李恪似懂非懂,他忧虑的问道,“那朕该怎么办?”
谢宝扇笑了笑,说道,“放心,只要有母后,有摄政王,皇位还是你的。”
科举舞弊的案子始终没有起色,有些学子坚守在刑部门口,誓要讨回公道,有些学子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家乡,入夏的第一日,有两位落第的学子不堪忍受,相约在贡院服毒自尽,一连几位学子死于非命,天下皆惊,顿时民怨沸腾,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书人纷纷声援死去的学子。
刑部尚书王国邦提心吊胆,只怕惹出更大的事端,一日三道奏折,送到摄政王的案前,请求处死卓宇,为平息学子们的怨气,越来越多的朝臣和公侯附合王国邦的提议。
终于,摄政王在大朝会下了罪已诏,启事太监诵读诏书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宣政殿,诏书还未念完,就听殿外传来一道清亮的声音,“哀家以为,摄政王这道罪已诏下得太早了。”
众人惊诧,说话的人已经进殿,站在玉阶之下的李善,看着谢宝扇穿着一身正装,牵着小皇帝李恪的手,踏进宣政殿的正门。
谢宝扇走进宣政殿,她目不斜视越过李善,将李恪送上龙椅,站在高高的玉阶上俯视殿前的文武百官,她的声音变得骤冷,说道,“皇帝在此,为何不拜?”
朝臣们俯身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恪看着下面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说道,“众卿平身。”
大臣们一一起身,魏之然身为都察院御史,又是最先站出来的,他先向谢宝扇行礼,随后说道,“宣政殿乃是君王和朝臣们议事的地方,太后娘娘虽则身份尊贵,为免阴阳失和,娘娘不应该踏足宣政殿。”
谢宝扇冷冷一笑,说道,“众位大人们只当哀家愿意来这里吗,皇上年幼,将政事交付给摄政王和诸位大臣,如今一件科举舞弊的案子,迟迟不得结案,闹得怨生载道,更是逼得摄政王不得不颁布罪已诏。”
文官最讲脸面,谢宝扇明讽暗讥,数落得他们面红耳赤,李善起身,他面向朝臣,问道,“太后说本王的罪已诏下得太早,敢问这是何意?”
谢宝扇没有回李善的问话,她看向王国邦,说道,“王大人,最关键的书商袁明智,为何始终找不到他的下落?”
王国邦看不上谢宝扇女流之辈,不屑向她禀报,然而此时所有人都看着他,等着他的回答,王国邦只得强忍不悦,说道,“案子一出,刑部就派人传唤袁明智,不过此人事先听到风声,早先一步潜逃,刑部已向各府州传发通缉令,一经发现,务必将其捉拿归案。”
只是,袁明智孑然一身,并无父母亲人,这几年南来北往贩书,也没有家室,想从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查起,实在无从下手。
谢宝扇看着王国邦,她道,“这通缉令也不必下了,一个死人,刑部打算如何将他捉拿归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