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页
不久,路通了,蒋怕赶着马车回到家,谢宝扇请那侠士进屋喝茶,那人说道,“不必了,王爷叫我给姑娘带一句话,京里的这些公子们专爱挑事,往后姑娘出门身边多带几个人,以免平白吃亏。”
谢宝扇微微颔首,她道,“我省得了,劳烦阁下替我多谢殿下。”
那人也不应声,交待完怀王的话,便翻身上马离去,谢宝扇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默默进门。
第32章 李嬷嬷到底从蒋伯口中知……
李嬷嬷到底从蒋伯口中得知谢宝扇他们三人出游时和人起了口角, 还险些翻船跌进湖里的事,她老人家素知谢宝扇行事稳重,一猜就是进宝和小喜挑事, 为此他二人挨了李嬷嬷一顿教训,连晚饭也不许吃。
谢宝扇和他俩有共患难的情谊,她悄悄托蒋伯买了肉饼,拿给进宝和小喜填肚子,这且不必一一细提。
第二日,蒋婆一大早就备好早饭,刚吃完饭不久,蒋伯就来回话, 说是庄子上的把头们到了,李嬷嬷让蒋伯把人领到正厅, 她和谢宝扇洗漱一番,就去见人。
李嬷嬷领着谢宝扇和小喜去时, 还未进屋,就从里间传来闹哄哄的说话声。
谢宝扇抬眼一看,来了差不多七八个人, 最老的须发皆白, 最年轻的和她家里的老爷谢之华岁数相当。
正厅中央放着两排交椅,这些人原本吃茶叙话好不热闹, 看到李嬷嬷进来了,纷纷起身问好。
最老的把头率先开口,他似是和李嬷嬷是老相识,开口问道,“老李呀,这会儿庄子上正是最忙的时候, 不知你叫我们过来,是不是宫里的娘娘有话要吩咐?”
李嬷嬷仍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她笑着说道,“庄子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叫你们来不为别的,今年宫里几位皇子大婚,趁着这两个月还算空闲,娘娘让我问问你们庄子上的近况,你们不要多想。”
那些人露出安心的神情,嘴里纷纷称颂皇后娘娘,李嬷嬷满脸含笑,直待他们静下来,方才把谢宝扇引荐给把头们,这些把头们听说她是李嬷嬷带的见习女官,免不了向她示好。
彼此寒暄过后,李嬷嬷挨个问起庄子上耕种的琐事,春上雨水多,梅雨季又格外比往年长久,有个带帽子的把头唉声叹气,说道,“地里的小麦刚刚灌浆,这雨还在连绵下个不停,我们庄上几户桑农养的蚕死绝了,收成指望不上,说不得我这又得倒贴银子。”
他说着,一连叹了三口气,李嬷嬷正在吃茶,她停了下来,搁下手里的茶盅,扭头望着一位身穿绛色长袍的把头,问道:“你们庄上也是?”
那把头先是一愣,随后摇着头,说道,“一样,蚕这东西最娇嫩,既怕潮湿又怕干,因着天气不好,俺们在蚕房里专门烘了火盆,白天黑夜的差人看着,就是这样精心伺候,也死了不少哩。”
有他二人开头,遇下的人接二连三诉起苦,有说佃户不好管,有说天灾多,总之就是一句话,他们这些把头们的日子过得不容易。
李嬷嬷耐着性子听完,她问谢宝扇,“把头们的难处听到了?”
“听到了。”谢宝扇回道。
李嬷嬷说道:“你有甚么好主意?”
谢宝扇安静的听了半日,她见李嬷嬷问她意见,想了一下,说道,“既然养不好,不如换人。”
前几年,皇后娘娘杨氏特意选了两处庄子种桑养蚕,为此每年拨了款子,请来老道的桑农来指点,即便如此,这两个庄子也是连连亏损,且不说看不到进项,反倒伸手要的银子越来越多,谢宝扇冷眼瞧着,皇后娘娘的耐性不多了。
她这主意让那两个把头楞住了,显然没想到这娇娇弱弱的小姑娘一开口就让换人。
李嬷嬷笑了,她道:“你接着说。”
谢宝扇腼腆的一笑,说道,“我见识浅薄,要是说错了话,还请嬷嬷和把头们不要笑话我。”
李嬷嬷说道,“你尽管说就是,这些把头们是你的长辈,就算说的不对,他们也必不会与你见怪。”
说罢,她还看了一眼把头们,把头们脸上的笑容分明已经挂不住,还不得不点头称是。
谢宝扇思索片刻,她道,“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位把头原先管的是庄子上的耕种,种桑养蚕的事不擅长也情有可原,只是请来的大师傅教了几年还没进益,可见就是没天份,依我的拙见,咱们这么多把头,总有一两个有天份的人,换那有天份的不就行了?”
她这话一出,各位把头们的心思活络了,原来,为了种桑养蚕,每年拨下的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别的把头早就眼红了,要是换人来做,谁不愿意?
两个养蚕的把头岂肯把这好处拱手让人?最先开口叫苦的把头冷笑一声,说道,“我是粗人,不懂姑娘说的甚么专攻不专攻,只是干了这几年,平白填了不少银子不说,还花费了许多心血,这时要是换人,我可要到主子娘娘跟前儿叫屈了。”
他怼的谢宝扇耳根发红,另一人劝了两句,对谢宝扇说道,“谢姑娘,一瞧你就是个金贵人儿,不懂俺们庄上的事,你有所不知,咱们这几个庄子的把头,本来都是专管种田耕地的,谁都不懂种桑养蚕,便是这养蚕的师傅,是花了大价钱从南方请来的,我俩好歹还学了几年呢,要是这时候换人,岂不是半途而废?”
--
谢宝扇微微颔首,她道,“我省得了,劳烦阁下替我多谢殿下。”
那人也不应声,交待完怀王的话,便翻身上马离去,谢宝扇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默默进门。
第32章 李嬷嬷到底从蒋伯口中知……
李嬷嬷到底从蒋伯口中得知谢宝扇他们三人出游时和人起了口角, 还险些翻船跌进湖里的事,她老人家素知谢宝扇行事稳重,一猜就是进宝和小喜挑事, 为此他二人挨了李嬷嬷一顿教训,连晚饭也不许吃。
谢宝扇和他俩有共患难的情谊,她悄悄托蒋伯买了肉饼,拿给进宝和小喜填肚子,这且不必一一细提。
第二日,蒋婆一大早就备好早饭,刚吃完饭不久,蒋伯就来回话, 说是庄子上的把头们到了,李嬷嬷让蒋伯把人领到正厅, 她和谢宝扇洗漱一番,就去见人。
李嬷嬷领着谢宝扇和小喜去时, 还未进屋,就从里间传来闹哄哄的说话声。
谢宝扇抬眼一看,来了差不多七八个人, 最老的须发皆白, 最年轻的和她家里的老爷谢之华岁数相当。
正厅中央放着两排交椅,这些人原本吃茶叙话好不热闹, 看到李嬷嬷进来了,纷纷起身问好。
最老的把头率先开口,他似是和李嬷嬷是老相识,开口问道,“老李呀,这会儿庄子上正是最忙的时候, 不知你叫我们过来,是不是宫里的娘娘有话要吩咐?”
李嬷嬷仍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她笑着说道,“庄子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叫你们来不为别的,今年宫里几位皇子大婚,趁着这两个月还算空闲,娘娘让我问问你们庄子上的近况,你们不要多想。”
那些人露出安心的神情,嘴里纷纷称颂皇后娘娘,李嬷嬷满脸含笑,直待他们静下来,方才把谢宝扇引荐给把头们,这些把头们听说她是李嬷嬷带的见习女官,免不了向她示好。
彼此寒暄过后,李嬷嬷挨个问起庄子上耕种的琐事,春上雨水多,梅雨季又格外比往年长久,有个带帽子的把头唉声叹气,说道,“地里的小麦刚刚灌浆,这雨还在连绵下个不停,我们庄上几户桑农养的蚕死绝了,收成指望不上,说不得我这又得倒贴银子。”
他说着,一连叹了三口气,李嬷嬷正在吃茶,她停了下来,搁下手里的茶盅,扭头望着一位身穿绛色长袍的把头,问道:“你们庄上也是?”
那把头先是一愣,随后摇着头,说道,“一样,蚕这东西最娇嫩,既怕潮湿又怕干,因着天气不好,俺们在蚕房里专门烘了火盆,白天黑夜的差人看着,就是这样精心伺候,也死了不少哩。”
有他二人开头,遇下的人接二连三诉起苦,有说佃户不好管,有说天灾多,总之就是一句话,他们这些把头们的日子过得不容易。
李嬷嬷耐着性子听完,她问谢宝扇,“把头们的难处听到了?”
“听到了。”谢宝扇回道。
李嬷嬷说道:“你有甚么好主意?”
谢宝扇安静的听了半日,她见李嬷嬷问她意见,想了一下,说道,“既然养不好,不如换人。”
前几年,皇后娘娘杨氏特意选了两处庄子种桑养蚕,为此每年拨了款子,请来老道的桑农来指点,即便如此,这两个庄子也是连连亏损,且不说看不到进项,反倒伸手要的银子越来越多,谢宝扇冷眼瞧着,皇后娘娘的耐性不多了。
她这主意让那两个把头楞住了,显然没想到这娇娇弱弱的小姑娘一开口就让换人。
李嬷嬷笑了,她道:“你接着说。”
谢宝扇腼腆的一笑,说道,“我见识浅薄,要是说错了话,还请嬷嬷和把头们不要笑话我。”
李嬷嬷说道,“你尽管说就是,这些把头们是你的长辈,就算说的不对,他们也必不会与你见怪。”
说罢,她还看了一眼把头们,把头们脸上的笑容分明已经挂不住,还不得不点头称是。
谢宝扇思索片刻,她道,“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位把头原先管的是庄子上的耕种,种桑养蚕的事不擅长也情有可原,只是请来的大师傅教了几年还没进益,可见就是没天份,依我的拙见,咱们这么多把头,总有一两个有天份的人,换那有天份的不就行了?”
她这话一出,各位把头们的心思活络了,原来,为了种桑养蚕,每年拨下的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别的把头早就眼红了,要是换人来做,谁不愿意?
两个养蚕的把头岂肯把这好处拱手让人?最先开口叫苦的把头冷笑一声,说道,“我是粗人,不懂姑娘说的甚么专攻不专攻,只是干了这几年,平白填了不少银子不说,还花费了许多心血,这时要是换人,我可要到主子娘娘跟前儿叫屈了。”
他怼的谢宝扇耳根发红,另一人劝了两句,对谢宝扇说道,“谢姑娘,一瞧你就是个金贵人儿,不懂俺们庄上的事,你有所不知,咱们这几个庄子的把头,本来都是专管种田耕地的,谁都不懂种桑养蚕,便是这养蚕的师傅,是花了大价钱从南方请来的,我俩好歹还学了几年呢,要是这时候换人,岂不是半途而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