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古代逃荒种田记

第27页

    一路上,鱼娘看到很多衣不遮体的灾民拄着棍佝偻着向前走,他们神情麻木,即使现在蝗虫已经开始零散地出现,也没有看到这些灾民脸上有什么急迫之情。
    和这些灾民比起来,鱼娘一行人的情况要好的太多,而这种好,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
    但是没有办法,要想尽快赶路,沿着官道走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官道必然会遇到大批灾民,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
    前些日子为了躲避灾民,鱼娘他们选择牺牲了赶路的速度,而这一次,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蝗灾,只能选择直面灾民。
    即使驴车跑的再快,还是有灾民拦在了车前。
    李伯山及时避开了拦路的灾民,却没有办法避开更多的灾民。
    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手抓住驴车,硬生生把驴车给逼停了。
    李家人和刘家人拿着杀猪刀、镰刀和锄头与灾民对峙。
    刘大舅挥舞着手里的杀猪刀,骂道:“奶奶的,都给老/子滚开,我看谁敢拦路。”
    这一次的灾民眼中只有粮食,即使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他们也义无反顾。
    一个灾民喊了起来,“他们有驴车,车上肯定有粮食。”
    更多的灾民沉默寡言,像疯子一般涌向两辆驴车。
    驴子吓得惊慌失措,扬起蹄子却徒劳无功动弹不得。
    鱼娘看着一双双麻木的眼睛,终于明白逃荒路上最可怕的为什么是人了。
    一开始刘家人和李家人只是用手里的武器威胁灾民往后退,并未真正下狠手,
    即使凶猛如刘大舅刘二舅,也只是砍伤灾民不要紧的地方。
    直到一个灾民爬上驴车,把刘大舅的小孙子扔下车,小娃娃被推倒在人群中,哭声很快被淹没。
    刘大舅急红了眼,手上的杀猪刀再也不顾及是否要人命了,哪里凶险往哪里砍。
    鱼娘用骨头匕首狠狠地刺向扒住驴车的一只手,在这个时候,对灾民的仁慈就是天大的笑话。
    陈氏和王氏首先用锄头砍伤灾民冲到了驴车面前,剩下的人在外围厮杀。
    顾氏想下车,却被推倒跌了一跤,她痛呼一声捂住肚子摊在地上。
    李叔河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红了,拼命挤开灾民冲到了顾氏面前护着她。
    陈氏和王氏终究是弱女子,灾民一批一批涌上来,伸手开始把麦秸杆都掀开,“里面有干粮!”
    听到有粮食,灾民再也顾不得其它了,即使身上被砍伤了也要挤到驴车上。
    鱼娘跳下车,这个时候粮食不重要,护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她被人狠狠推倒在一边,身上又被踩了几脚,于是顺势滚到了驴车的下面,用骨头匕首扎灾民的脚。
    驴子一直在骚动,躲在驴车底下迟早要被殃及,鱼娘不敢久留,翻个身从另一边爬出来。
    这一边是刘大舅在的位置,他砍人最凶,所以灾民也最少。
    柱子娘被人硬生生从驴车上扯下来,一头嗑在了石块上,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李大成大喊道:“把干粮都给他们!不要粮食了,咱们赶紧走!”
    李伯山把麦秸杆掀开,把藏在下面的干粮使劲往远处扔,看到干粮被扔了,一群灾民开始拼命跑去接。
    但还有灾民不愿走,于是围在驴车周围的人都纷纷抓住干粮往远处扔。
    “车上没有干粮了!车上一点干粮都没有了!”
    灾民不死心把麦秸杆都翻遍,见实在没有了,才撒腿去抢干粮。
    也顾不得其它了,受伤的人被搬上驴车,李伯山和刘峰使劲挥鞭子,驴子拼命往前跑,剩下的人跟在驴车拼命追。
    在这个时候,他们什么都顾不上了,能跑多快跑多快,能跑多远跑多远。
    李叔河的鞋子跑掉了,鱼娘的头发跑乱了,陈氏跑的满脸都是泪,二丫的手臂不自然地耷拉着,疼的嚎啕大哭。
    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再也见不到那群疯狂的灾民,驴车才停下来。
    而驴子不堪重负,“轰隆”一声倒下了,原来驴子在刚才的混战中已经受伤了,全靠李伯山高超的驾车技术才没有半途倒下。
    柱子抱住昏迷的老娘,不停地哭喊。
    王氏心疼地抬起二丫的胳膊,不断为她擦掉额头上的冷汗。
    顾氏吃痛捂住肚子,另一只手摸出来一手鲜血。
    ……
    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劫后余生。
    鱼娘一抹脸,不知何时她竟已经泪流满面。
    第17章 驿站 众人跑的累极了,回头往虽然已经……
    众人跑的累极了,回头往虽然已经见不到灾民,仍然心有余悸。
    鱼娘擦掉脸上的泪,又把头发用头绳缠起来。她的骨头匕首还是不经用,在扎人的时候被弄断了。
    李仲海检查了一番,除了人受伤之外,粮食一点也没剩下。
    李大成长叹一口气,说道:“粮食没了就没了,只要人还在就好,逃荒路上就是这样,打起精神咱们继续赶路。”
    李家这边二丫摔断了胳膊,顾氏有流产的征兆。刘家那边受伤的人更多一些,刘大舅的小孙子被踩断了腿,刘大舅母的胳膊摔断了,还有几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挂彩了。
    其中柱子娘伤的最严重,头朝下磕到了石块上,后脑勺破了个洞,一直昏迷不醒。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