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页
路上能认出他们的行人不再少数,但碍于沈猎平日的声威,也都不敢做声,顶多就是远远看个稀奇——传闻中那个面冷心冷的酷吏头子,居然会在这样的日子里与女子同游?!
只见那女子还戴着帷帽,一副大家女子出门的做派,该不会就是他那个新娶不久却早已恶名远扬的孟氏夫人吧?!
清黛沈猎早已对这些异样的目光习以为常,一应不做理会地携手向前走。
拜过了正殿上的织女像,一转身,一不留神,竟让他们再次被人流冲散。
清黛四下看了几圈都没找到那抹显眼的红,只能循着记忆,找到了那一年见证过他们无声惜别的老槐树。
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满树的红绸依旧灵动,随风招摇。
她站在台阶上,伸长了脖子继续在人群中搜寻着沈猎的身影。
也不知是不是缘分使然,竟让她又一次在目光所及的最远端,半月形的院门下,见到了那个眉目冷峻的少年。
只是比之从前,他已不再形单影只,他们也不必躲在人群背后,遥遥相拜。
他们可以正大光明地朝对方走去。
第172章
“你方才到哪里去了?”
出了织女庙, 长街上行人依旧摩肩接踵,清黛便拉着沈猎避到了沿途商铺的台阶上,在屋檐灯笼下问他。
借着灯笼的光, 沈猎从怀中掏出个小小的油纸包裹, 献宝似的捧到她眼前。
她打开一看,喜出望外地脱口而出:“梨膏糖?是你小时候买给我的那种吗?”
沈猎暗喜于她能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铭记,忙道:“适才我在织女庙见到卖糖的人, 看着眼熟,应该错不了,你快尝尝。”
清黛依言掀开帷帽上的面纱咬了一口, 细细品了品,立马两眼放光地与他拼命点头, 孩子气地鼓着腮帮子,也给他拿了一块喂到嘴边,“你也吃!”
沈猎就着她的手叼过去, 两个人就好像寻常人家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于总角之年,并肩坐在街边, 笑呵呵地分享一块来之不易的糖。
七夕城中不宵禁, 趁夜还未深,他二人也都还没玩尽兴, 沈猎便问:“可还有什么想吃、想玩的?”
织女庙就在天龙河边上, 清黛一面沿着河岸走,一面沉吟。
这时她的余光恰好瞥见宽广的河面上有几艘装饰一新的画舫, 甲板上或有烟花女子卖笑歌唱, 或有文人才子把盏言欢, 觥筹交错间, 是独属于中原京都的风雅浮华。
清黛被这繁闹吸引,一时心血来潮,回头摇着沈猎的袖摆,“我们也去坐船吧,来京这么久,我还从未坐过中原人的船呢。”
像七夕这样的日子,能在天龙河上放船的大多非富即贵,而且所用船只不是自家找人专门定制的,就是早就与船行租赁下来的。
她于此时突发奇想想要乘船游河,确然有些仓促。
可她既然开口,沈猎不想她失望,沿河问过京都几家船行,确不是人家掌柜胆大无畏,不惧他这身红得灼眼的飞鱼官服,实是今夜用画舫游河的客人太多,根本找不出一艘空闲的舫船来。
兜兜转转到最后,也才找到了一条稍微大些的乌篷船。
那船虽属乌篷,却不曾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而是以竹篾漆成半截草屋模样,天顶上还开了扇窗。比普通的渔船宽敞些,却又远不及画舫游船精致。
不过就算如此,清黛也已经很满足了。
登船时沈猎特地辞了船夫,接过人家的竹蒿往岸边一撑,船只受力随水飘动,慢慢悠悠地往河心晃去。
待船身渐入深处,沈猎便弃了竹蒿,改换成两侧已经绑好的船桨,运足气力,有条不紊地摇动起来。
清黛坐在篷中,抬头望着他的眼睛笑意盈盈:“沈大人何时学的划船,本夫人怎么不知道?”
沈猎却没看她,眼神飘向别处:“之前我赴阳州上任,途经水道,觉得有趣便跟当时载我的渔夫讨教了一下。”
“真的?”清黛一个字都不信。
沈猎一顿,心虚地摸了下鼻子,“真的。”
清黛仰着头,用一双乌亮通透的眼睛盯了他一会儿,见他依旧硬着头皮不肯老实交代,也不着急,徐徐垂下眼睛,故作漫不经心地看向自己的指甲。
“从柔夷至阳州,途中必经瑶州西北边陲,瑶阳二州之间确有一段水路,但比起船运,陆路抄山林小道,快马加鞭反而更省时省力。沈大人当初为赴皇命,半夜也要单骑而去,想来这半道上应该也没时间坐船,悠闲地游山玩水吧?”
沈猎语塞,不禁偷看了她一眼。
她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这一细微举动,笑眯眯地重又抬头,一脸的“看,被我逮到了吧”。
沈猎沉默,他们的船顺着河水的流向,不知不觉就和那些过眼云烟般的喧嚣繁华相去甚远。
清黛坐在船里,也不急着要他回话,耐心地观赏两岸风光,看过别人的热闹,觉得像这样和他一起安安静静地就好。
沿着天龙河一路畅游,再往西走下去的话,越过华都西边的广宁门,便算是出了城。
闸道上的官兵认出是沈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了他们顺水而去。
天龙河四通八达,却只有西边这一条最细窄的水路通向天龙山,商船和货船进不来,平日里顶多也就只有些许渔船经过,七夕夜上便连渔船都见不到了。
--
只见那女子还戴着帷帽,一副大家女子出门的做派,该不会就是他那个新娶不久却早已恶名远扬的孟氏夫人吧?!
清黛沈猎早已对这些异样的目光习以为常,一应不做理会地携手向前走。
拜过了正殿上的织女像,一转身,一不留神,竟让他们再次被人流冲散。
清黛四下看了几圈都没找到那抹显眼的红,只能循着记忆,找到了那一年见证过他们无声惜别的老槐树。
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满树的红绸依旧灵动,随风招摇。
她站在台阶上,伸长了脖子继续在人群中搜寻着沈猎的身影。
也不知是不是缘分使然,竟让她又一次在目光所及的最远端,半月形的院门下,见到了那个眉目冷峻的少年。
只是比之从前,他已不再形单影只,他们也不必躲在人群背后,遥遥相拜。
他们可以正大光明地朝对方走去。
第172章
“你方才到哪里去了?”
出了织女庙, 长街上行人依旧摩肩接踵,清黛便拉着沈猎避到了沿途商铺的台阶上,在屋檐灯笼下问他。
借着灯笼的光, 沈猎从怀中掏出个小小的油纸包裹, 献宝似的捧到她眼前。
她打开一看,喜出望外地脱口而出:“梨膏糖?是你小时候买给我的那种吗?”
沈猎暗喜于她能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铭记,忙道:“适才我在织女庙见到卖糖的人, 看着眼熟,应该错不了,你快尝尝。”
清黛依言掀开帷帽上的面纱咬了一口, 细细品了品,立马两眼放光地与他拼命点头, 孩子气地鼓着腮帮子,也给他拿了一块喂到嘴边,“你也吃!”
沈猎就着她的手叼过去, 两个人就好像寻常人家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于总角之年,并肩坐在街边, 笑呵呵地分享一块来之不易的糖。
七夕城中不宵禁, 趁夜还未深,他二人也都还没玩尽兴, 沈猎便问:“可还有什么想吃、想玩的?”
织女庙就在天龙河边上, 清黛一面沿着河岸走,一面沉吟。
这时她的余光恰好瞥见宽广的河面上有几艘装饰一新的画舫, 甲板上或有烟花女子卖笑歌唱, 或有文人才子把盏言欢, 觥筹交错间, 是独属于中原京都的风雅浮华。
清黛被这繁闹吸引,一时心血来潮,回头摇着沈猎的袖摆,“我们也去坐船吧,来京这么久,我还从未坐过中原人的船呢。”
像七夕这样的日子,能在天龙河上放船的大多非富即贵,而且所用船只不是自家找人专门定制的,就是早就与船行租赁下来的。
她于此时突发奇想想要乘船游河,确然有些仓促。
可她既然开口,沈猎不想她失望,沿河问过京都几家船行,确不是人家掌柜胆大无畏,不惧他这身红得灼眼的飞鱼官服,实是今夜用画舫游河的客人太多,根本找不出一艘空闲的舫船来。
兜兜转转到最后,也才找到了一条稍微大些的乌篷船。
那船虽属乌篷,却不曾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而是以竹篾漆成半截草屋模样,天顶上还开了扇窗。比普通的渔船宽敞些,却又远不及画舫游船精致。
不过就算如此,清黛也已经很满足了。
登船时沈猎特地辞了船夫,接过人家的竹蒿往岸边一撑,船只受力随水飘动,慢慢悠悠地往河心晃去。
待船身渐入深处,沈猎便弃了竹蒿,改换成两侧已经绑好的船桨,运足气力,有条不紊地摇动起来。
清黛坐在篷中,抬头望着他的眼睛笑意盈盈:“沈大人何时学的划船,本夫人怎么不知道?”
沈猎却没看她,眼神飘向别处:“之前我赴阳州上任,途经水道,觉得有趣便跟当时载我的渔夫讨教了一下。”
“真的?”清黛一个字都不信。
沈猎一顿,心虚地摸了下鼻子,“真的。”
清黛仰着头,用一双乌亮通透的眼睛盯了他一会儿,见他依旧硬着头皮不肯老实交代,也不着急,徐徐垂下眼睛,故作漫不经心地看向自己的指甲。
“从柔夷至阳州,途中必经瑶州西北边陲,瑶阳二州之间确有一段水路,但比起船运,陆路抄山林小道,快马加鞭反而更省时省力。沈大人当初为赴皇命,半夜也要单骑而去,想来这半道上应该也没时间坐船,悠闲地游山玩水吧?”
沈猎语塞,不禁偷看了她一眼。
她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这一细微举动,笑眯眯地重又抬头,一脸的“看,被我逮到了吧”。
沈猎沉默,他们的船顺着河水的流向,不知不觉就和那些过眼云烟般的喧嚣繁华相去甚远。
清黛坐在船里,也不急着要他回话,耐心地观赏两岸风光,看过别人的热闹,觉得像这样和他一起安安静静地就好。
沿着天龙河一路畅游,再往西走下去的话,越过华都西边的广宁门,便算是出了城。
闸道上的官兵认出是沈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了他们顺水而去。
天龙河四通八达,却只有西边这一条最细窄的水路通向天龙山,商船和货船进不来,平日里顶多也就只有些许渔船经过,七夕夜上便连渔船都见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