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页
看那老头急切的样子,春秋堂的老者也不插话,毕竟墨院招生艰难,而且要求也高,这两年学生不多。
要是这个天赋一般又喜欢这些的话,让他去墨院也行,这样一想,春秋堂的老者淡定了。
“学生自幼对这些颇感兴趣,家父疼学生,只要不影响学业,他也愿意支持学生探究。”
“那你可知如何设计宫室?对建材可有研究?”
祝文乐眨巴了几下眼睛,这位老者莫不是攻木之工?这样想来,争鸣书院还真有百家争鸣的意思。
“这个学生并未如何研究,倒是用相衡之道、绳制、齿轮这些做出过小机关,改良过农具。”祝文乐实话实说。
本来在屋后的一个老者直起身子,万万没想到,这学子居然是喜欢机关之术的,既然如此,搭什么木头房子!
于是他让身边的男子进去,考察一番。
“你喜欢这些,那玩木头干什么?”
“因为各处限制,学生只能用木头做这些,看书时总喜欢把玩一些东西,这……”
话刚讲完,祝文乐就看到外面又进来一位中年先生,他是机关堂的侍讲。
也不废话,直接说道:“既如此,可否请祝学子做个小机关?”
外面的老者盯的很仔细,要是这小子天资尚可的话,他们机关堂就收了。
你说为什么有这么多学子,这些人这么空?
只是因为读书人中接触这些的很少,大多想走正途,不愿分心。但他们所教授的,又需要读书识字的人,一次招生,能找到几个就不错了。
“自然可以。”
祝文乐虽然是想要入五经院的,但是能教授机关之术的更少,而且同在学院之内,他去五经院请教的话,老师应该会解惑的吧。
看着祝文乐选出自己需要的,有从小屋角落搬出工具,边做边修,一看就是熟练工。
“我敢保证,他进屋子后,就看到那套工具了,而且觊觎很久。”那老者见祝文乐的表情,就知道这是真喜欢。
那名侍讲先生已经凑过去,帮着递东西,偶尔问他些问题,暗暗点头,这基础很是牢固,看来看过不少工匠之书,说不定墨子十五卷也读了。
只是在问其思想之时,侍讲先生发现这小子好像只看了《经》、《经说》等几篇文章,这是只挑了自己喜欢的看?!
不过言行中,却也透露出几分不信命的味道,不信命就好,可不能被儒家带过去,信天命所归这样的话。
春秋堂的老头看到他的手法,还有这小子透露出的思想,已经打算出去了。
儒家尊礼乐,遵从天命,可墨家却认为这些对政治、生产无用,还为此有了非儒、非乐、非命等篇章,头疼!
虽然已经打算走了,但过场还是要走一走的,见祝文乐做完了,便问道:“刚刚你看的《春秋注解》,一刻钟时间,你记下了哪些?可有疑惑?”
“回先生的话,学生记下了八九成,儒家十三经,《春秋》分为三经,《春秋》难解,不过此注解,却解了学生不少困惑。”
“《春秋》所记鲁国之事,微言大义,《春秋》记事简单,学生看了另外三经,依然有许多不解……”
听到祝文乐此言,春秋堂的老者愣了下,他本来只是想走过过场,现在听到他的困惑,又来了兴致。
看两人越谈越深入,旁边的两人轻咳起来,如此那老者才作罢,另一边祝文乐也是收获颇多。
当初先生只粗粗讲过一遍《春秋》,如今被争鸣书院的先生一解,祝文乐才略知全貌。
然后老者回想起祝文乐所言,将这本注解拿过来,然后一一查问,果然如他所言,记得十之八九,见解虽浅,但绝对是个可塑之才。
“你于《春秋》一道上有些天赋,把木牌给留下吧!”
见其余两人焦急的样子,那位老者摆摆手,别的后头说,先把学生招了才是要紧。
如此两人才忍耐住,至于春秋堂的老者,反正这学生是不能让的,多好的治世之才,要是进了墨家,那才是罪过。
祝文乐跟三位先生拜别后,才离开木屋,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想法。
他一直以来只读书,做策论,却从未探究过其内的思想,还有自己的思想,今日和三位先生粗粗一谈,他才发现自己的不定性。
和师兄们一起回去,吃完饭后,他在屋内剖析自己,把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写下来,看看自己偏向哪边。
结果一遍遍下来,他发现自己两边都沾了点,墨家的非攻他喜欢,尚同、兼爱虽然比较理想,但他觉得这样的国家一定很好。
而且他喜欢机关,而墨家对此颇有研究,《墨经》内可是有着不少相关的理论。
而儒家也挺好,微言大义、格物致知是他所喜欢的,虽然现在格物致知这块的书籍已经丢失很多,但光看那些残卷,他已经能遥想当年之景了。
祝文乐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一直是儒家思想,礼治、德治、人治,不过他觉得律法也很重要,这么多年的律法也不是白读的,于是纸上又出现一个法家。
其实农商也是极重要的……
看着这张越来越复杂的纸,祝文乐决定不想了,他觉得自己这样不错,不想摒弃自己的想法。
也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反正让他全盘接受是不可能的,那去哪里都一样,都是四处学。
--
要是这个天赋一般又喜欢这些的话,让他去墨院也行,这样一想,春秋堂的老者淡定了。
“学生自幼对这些颇感兴趣,家父疼学生,只要不影响学业,他也愿意支持学生探究。”
“那你可知如何设计宫室?对建材可有研究?”
祝文乐眨巴了几下眼睛,这位老者莫不是攻木之工?这样想来,争鸣书院还真有百家争鸣的意思。
“这个学生并未如何研究,倒是用相衡之道、绳制、齿轮这些做出过小机关,改良过农具。”祝文乐实话实说。
本来在屋后的一个老者直起身子,万万没想到,这学子居然是喜欢机关之术的,既然如此,搭什么木头房子!
于是他让身边的男子进去,考察一番。
“你喜欢这些,那玩木头干什么?”
“因为各处限制,学生只能用木头做这些,看书时总喜欢把玩一些东西,这……”
话刚讲完,祝文乐就看到外面又进来一位中年先生,他是机关堂的侍讲。
也不废话,直接说道:“既如此,可否请祝学子做个小机关?”
外面的老者盯的很仔细,要是这小子天资尚可的话,他们机关堂就收了。
你说为什么有这么多学子,这些人这么空?
只是因为读书人中接触这些的很少,大多想走正途,不愿分心。但他们所教授的,又需要读书识字的人,一次招生,能找到几个就不错了。
“自然可以。”
祝文乐虽然是想要入五经院的,但是能教授机关之术的更少,而且同在学院之内,他去五经院请教的话,老师应该会解惑的吧。
看着祝文乐选出自己需要的,有从小屋角落搬出工具,边做边修,一看就是熟练工。
“我敢保证,他进屋子后,就看到那套工具了,而且觊觎很久。”那老者见祝文乐的表情,就知道这是真喜欢。
那名侍讲先生已经凑过去,帮着递东西,偶尔问他些问题,暗暗点头,这基础很是牢固,看来看过不少工匠之书,说不定墨子十五卷也读了。
只是在问其思想之时,侍讲先生发现这小子好像只看了《经》、《经说》等几篇文章,这是只挑了自己喜欢的看?!
不过言行中,却也透露出几分不信命的味道,不信命就好,可不能被儒家带过去,信天命所归这样的话。
春秋堂的老头看到他的手法,还有这小子透露出的思想,已经打算出去了。
儒家尊礼乐,遵从天命,可墨家却认为这些对政治、生产无用,还为此有了非儒、非乐、非命等篇章,头疼!
虽然已经打算走了,但过场还是要走一走的,见祝文乐做完了,便问道:“刚刚你看的《春秋注解》,一刻钟时间,你记下了哪些?可有疑惑?”
“回先生的话,学生记下了八九成,儒家十三经,《春秋》分为三经,《春秋》难解,不过此注解,却解了学生不少困惑。”
“《春秋》所记鲁国之事,微言大义,《春秋》记事简单,学生看了另外三经,依然有许多不解……”
听到祝文乐此言,春秋堂的老者愣了下,他本来只是想走过过场,现在听到他的困惑,又来了兴致。
看两人越谈越深入,旁边的两人轻咳起来,如此那老者才作罢,另一边祝文乐也是收获颇多。
当初先生只粗粗讲过一遍《春秋》,如今被争鸣书院的先生一解,祝文乐才略知全貌。
然后老者回想起祝文乐所言,将这本注解拿过来,然后一一查问,果然如他所言,记得十之八九,见解虽浅,但绝对是个可塑之才。
“你于《春秋》一道上有些天赋,把木牌给留下吧!”
见其余两人焦急的样子,那位老者摆摆手,别的后头说,先把学生招了才是要紧。
如此两人才忍耐住,至于春秋堂的老者,反正这学生是不能让的,多好的治世之才,要是进了墨家,那才是罪过。
祝文乐跟三位先生拜别后,才离开木屋,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想法。
他一直以来只读书,做策论,却从未探究过其内的思想,还有自己的思想,今日和三位先生粗粗一谈,他才发现自己的不定性。
和师兄们一起回去,吃完饭后,他在屋内剖析自己,把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写下来,看看自己偏向哪边。
结果一遍遍下来,他发现自己两边都沾了点,墨家的非攻他喜欢,尚同、兼爱虽然比较理想,但他觉得这样的国家一定很好。
而且他喜欢机关,而墨家对此颇有研究,《墨经》内可是有着不少相关的理论。
而儒家也挺好,微言大义、格物致知是他所喜欢的,虽然现在格物致知这块的书籍已经丢失很多,但光看那些残卷,他已经能遥想当年之景了。
祝文乐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一直是儒家思想,礼治、德治、人治,不过他觉得律法也很重要,这么多年的律法也不是白读的,于是纸上又出现一个法家。
其实农商也是极重要的……
看着这张越来越复杂的纸,祝文乐决定不想了,他觉得自己这样不错,不想摒弃自己的想法。
也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反正让他全盘接受是不可能的,那去哪里都一样,都是四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