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
只是她笨嘴拙舌,说不出来。
杨玉英感觉得到,这姑娘内心深处有说不尽的怨念和苦楚。还有些小女孩儿式的不服气。
“‘六艺’又谓‘六经’,为古人古书中最受看重,其次为‘记’或‘传’,乃解释或补注诸经者,《论语》就属于这一类,再次,就为诸子了,是六经之外,别成一家之言者,《孟子》,就是这一类。”
“《论语》和《孟子》两书,在殷时也就排在二三等而已,到后来孺国曾兴盛过,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一直到有陈一代……科举试题悉出‘四书’,自此,‘四书’终盛过‘六经’。”
“自从本朝太宗起,科举制度逐渐变革,尤其是近年来,世人更重格物致知,但四书内容依旧是考试的热点。”
“古时书籍赝品极多……《论语》大致可信,但其中一部分依旧是后人附益窜乱,就如《雍也篇》末‘子见南子章’,《乡党篇》末‘色斯举矣’章等,皆与孔门无关,或文义不类,疑非原文……”
小姑娘先是站着,后来随意扯过一把椅子坐下,语声清亮,滔滔不绝。
“小女学问不广,有幸了解到一点诵读经义的方法,今日便说一说给诸位听。”
一众客人先是失笑。
小小年纪一小姑娘,有胆子在酒肆里讲经,何等可笑?
先不说这等地方有没有人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就是他们真感兴趣,也没敢想过能在酒肆里听学。
当下,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举办义学,鼓励儒生就读,可读书依旧是个难事。
他们这些人,多是江湖人,或是商人,大多在世上艰难求生已久,对读书有着本能的敬畏。
一开始都觉得这小丫头在闹笑话,可是听着听着,众人忽然发现,小姑娘说得居然似模似样,一点也不像胡编乱造。
而且不止如此,那些本应只有读书人能听得懂的东西,他们只偶尔听个几句,居然也不觉得晦涩难懂了。
甚至有几个年轻时候读过书的,忍不住听了进去。
当年他们读书,先生教的东西那个……怎么说呢?佶屈聱牙,就是让自己不停地读,不停地诵,哪里会告诉他们,这书究竟应该怎么去读?
就是那些先生们知道,那也是要严格保密,只传自己的儿孙,或嫡传弟子们,他们想摸到边都不可能。
“我们先说一说,读《论语》之法……”
杨玉英不急不缓,慢慢悠悠地开始讲经。
讲的东西远不是众人想象中那般枯燥乏味,甚至还时不时穿插圣人们的八卦消息,古时的奇闻异事,一时连只认得几个字,没怎么读过书的那些人也心生好奇,觉得颇为有趣,忍不住坐下来细听。
听这个,说起来可能比不上正经的说书先生讲故事有意思,可是这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回头在旁处显摆一二,那是何等的气派,他们只要一想,就生出无尽愉悦。
此时知识的垄断可还没被打破,像这一类的知识,有钱都买不来,就是不懂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没人会觉得翠玲此举不好,反而心生敬意。
不过三日,杨玉英赚的钱就足以她安安稳稳地在喜平镇生活下来。
这日,杨玉英说完一段《六国传》,坐下来小口小口吃老板娘替她切好的馕饼,抬头就见姜晚站在酒肆门前,神色恍惚,眼神晦暗,面上带着疲惫。
回头看到杨玉英,目光到是闪动了下,眉头攒起,似是羞恼:“装模作样!”
“姜晚!”
宋晟刚带着个一身紫衣,面容和煦的年轻人进门,见她又作妖,也是头痛,苦笑着冲身边紫衣人耸了耸肩,“哎,这大小姐脾气。”
紫衣人莞尔:“姜大小姐的性子,咱们谁不知道?宋兄也别太在意。”
两个人自顾自地说话,故意不去理会姜晚,姜晚气得胃疼,到也把杨玉英丢在脑后。
这两日,她根本没时间对翠玲摇身一变,从厨房里出来的小婢女,变成张口之乎者也,会讲经的才女有什么表示,最多私底下跟宋晟嘀咕两句,认为翠玲很可疑!
短短时间,她随身携带的手包让人抢走了一次。她住的房间,让三伙不同的势力侵入过。
最后一次,姜晚甚至差一点被掳走,要不是宋晟机警,救援及时,恐怕当真要出事。
杨玉英就住姜晚楼上,冷眼旁观这一出接一出的闹剧,唔,她袖手旁观也挺正常。
一来,人家应付得了。
二来,她要真动手,怕是那位姜晚姜大小姐自己要先炸了。
翠玲当初表现出来的可是柔弱无力的很,如今讲六经,还能说本身就会,只是姜晚不知道,但要是连武功都不坏,那可就真的会变得很奇怪。
杨玉英这回没想自己动手,只打算等欧阳庄主,或者叶二师兄带着人来,一力降十会,直接动手抢明谷的地图,抢了地图找到殊途,利利索索地把事办了,就阿弥陀佛。
桌子上的馕饼烤得恰到好处,虽然只搁了盐,油很少,但是清香淡淡,吃起来也并不太糟糕。
杨玉英小口小口地吃着饼。
翠玲的身形瘦弱,皮肤很白,面上总带着几分可怜,她若是开口讲经,酒肆里的客人便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她的声音上,那声音铿锵有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可是当她停下来,那种楚楚可怜的风姿便又掩盖不住。
--
杨玉英感觉得到,这姑娘内心深处有说不尽的怨念和苦楚。还有些小女孩儿式的不服气。
“‘六艺’又谓‘六经’,为古人古书中最受看重,其次为‘记’或‘传’,乃解释或补注诸经者,《论语》就属于这一类,再次,就为诸子了,是六经之外,别成一家之言者,《孟子》,就是这一类。”
“《论语》和《孟子》两书,在殷时也就排在二三等而已,到后来孺国曾兴盛过,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一直到有陈一代……科举试题悉出‘四书’,自此,‘四书’终盛过‘六经’。”
“自从本朝太宗起,科举制度逐渐变革,尤其是近年来,世人更重格物致知,但四书内容依旧是考试的热点。”
“古时书籍赝品极多……《论语》大致可信,但其中一部分依旧是后人附益窜乱,就如《雍也篇》末‘子见南子章’,《乡党篇》末‘色斯举矣’章等,皆与孔门无关,或文义不类,疑非原文……”
小姑娘先是站着,后来随意扯过一把椅子坐下,语声清亮,滔滔不绝。
“小女学问不广,有幸了解到一点诵读经义的方法,今日便说一说给诸位听。”
一众客人先是失笑。
小小年纪一小姑娘,有胆子在酒肆里讲经,何等可笑?
先不说这等地方有没有人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就是他们真感兴趣,也没敢想过能在酒肆里听学。
当下,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举办义学,鼓励儒生就读,可读书依旧是个难事。
他们这些人,多是江湖人,或是商人,大多在世上艰难求生已久,对读书有着本能的敬畏。
一开始都觉得这小丫头在闹笑话,可是听着听着,众人忽然发现,小姑娘说得居然似模似样,一点也不像胡编乱造。
而且不止如此,那些本应只有读书人能听得懂的东西,他们只偶尔听个几句,居然也不觉得晦涩难懂了。
甚至有几个年轻时候读过书的,忍不住听了进去。
当年他们读书,先生教的东西那个……怎么说呢?佶屈聱牙,就是让自己不停地读,不停地诵,哪里会告诉他们,这书究竟应该怎么去读?
就是那些先生们知道,那也是要严格保密,只传自己的儿孙,或嫡传弟子们,他们想摸到边都不可能。
“我们先说一说,读《论语》之法……”
杨玉英不急不缓,慢慢悠悠地开始讲经。
讲的东西远不是众人想象中那般枯燥乏味,甚至还时不时穿插圣人们的八卦消息,古时的奇闻异事,一时连只认得几个字,没怎么读过书的那些人也心生好奇,觉得颇为有趣,忍不住坐下来细听。
听这个,说起来可能比不上正经的说书先生讲故事有意思,可是这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回头在旁处显摆一二,那是何等的气派,他们只要一想,就生出无尽愉悦。
此时知识的垄断可还没被打破,像这一类的知识,有钱都买不来,就是不懂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没人会觉得翠玲此举不好,反而心生敬意。
不过三日,杨玉英赚的钱就足以她安安稳稳地在喜平镇生活下来。
这日,杨玉英说完一段《六国传》,坐下来小口小口吃老板娘替她切好的馕饼,抬头就见姜晚站在酒肆门前,神色恍惚,眼神晦暗,面上带着疲惫。
回头看到杨玉英,目光到是闪动了下,眉头攒起,似是羞恼:“装模作样!”
“姜晚!”
宋晟刚带着个一身紫衣,面容和煦的年轻人进门,见她又作妖,也是头痛,苦笑着冲身边紫衣人耸了耸肩,“哎,这大小姐脾气。”
紫衣人莞尔:“姜大小姐的性子,咱们谁不知道?宋兄也别太在意。”
两个人自顾自地说话,故意不去理会姜晚,姜晚气得胃疼,到也把杨玉英丢在脑后。
这两日,她根本没时间对翠玲摇身一变,从厨房里出来的小婢女,变成张口之乎者也,会讲经的才女有什么表示,最多私底下跟宋晟嘀咕两句,认为翠玲很可疑!
短短时间,她随身携带的手包让人抢走了一次。她住的房间,让三伙不同的势力侵入过。
最后一次,姜晚甚至差一点被掳走,要不是宋晟机警,救援及时,恐怕当真要出事。
杨玉英就住姜晚楼上,冷眼旁观这一出接一出的闹剧,唔,她袖手旁观也挺正常。
一来,人家应付得了。
二来,她要真动手,怕是那位姜晚姜大小姐自己要先炸了。
翠玲当初表现出来的可是柔弱无力的很,如今讲六经,还能说本身就会,只是姜晚不知道,但要是连武功都不坏,那可就真的会变得很奇怪。
杨玉英这回没想自己动手,只打算等欧阳庄主,或者叶二师兄带着人来,一力降十会,直接动手抢明谷的地图,抢了地图找到殊途,利利索索地把事办了,就阿弥陀佛。
桌子上的馕饼烤得恰到好处,虽然只搁了盐,油很少,但是清香淡淡,吃起来也并不太糟糕。
杨玉英小口小口地吃着饼。
翠玲的身形瘦弱,皮肤很白,面上总带着几分可怜,她若是开口讲经,酒肆里的客人便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她的声音上,那声音铿锵有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可是当她停下来,那种楚楚可怜的风姿便又掩盖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