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
可有些人是为了行商创业,有些人为了西行取经......还有些人则是为在市井百态里看见那些人间疾苦,家国大事。这仿佛就像是在温彦行的基因里,早就种下了一样。
比如,每年雨季暴雨连连之下,长江下游百姓深受水患困扰,民不聊生;比如,朝堂之上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乱象之下,多少忠臣良将屡遭迫害;再比如,边陲外敌嚣张跋扈,各异族屡犯入侵,可藩镇割据却已成为威胁朝廷统治的最大毒瘤......
不过刚年方二十的温彦行,自十岁启蒙时便已明晰,好男儿当立世,少年时读书明志,青年时游历明情,之后尽力以科举入仕,倘若有幸能立于朝堂之上,定当护佑君主,为百姓谏言献策,做些于国于民都能大有裨益之事,此生便算无憾。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时一腔热血的温彦行恰逢新帝继位,以强明自任,下诏制举。目的自然是广纳良才,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好为日后抑制宦官干政,改税法,驱外敌,并着手削藩等诸多大动作做准备。
新帝新官上任,一心想要祛除那些积累已久地诟病,重建一个天朗气清的朝廷。
而早就立志于此,并为此准备了许久的温彦行,在此次考试中作策论五篇,以独到的见解从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虽未及榜首,却也以优秀青年之姿入选了素有“天子私人”之称的翰林院,而不久后则开始师从当朝内相,陆挚。
“达则兼济天下”由科举至翰林,再由翰林而朝臣,是那个科举时代所有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因此温彦行此番高中,对于整个温家来说当然都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
而成为一位翰林院学生,虽还是其中最人微言轻地一位,却不仅可以致力于文化及学术传承,还能更踊跃地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影响国策。对于温彦行来说,这亦是他朝着心中理想迈出地最为坚实的一大步。
只是福祸相依,理想虽能推动历史,却终是无法阻挡它滚滚向前的洪流。
一切看上去虽已是万幸,可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又到底有多么地巨大呢?在温彦行初入翰林院一两年里,现实就给他这个学生上了十分沉重地一课。
与院里其他世家子弟不同,温彦行在京中可以算是毫无根基可言,加之年纪尚轻,资历又浅,唯一可依靠的也只是天子所赐地那一点儿欣赏之情;当然还有连他也并不知晓,被翰林学士之长——陆挚,所看中地一些勤勉正直的品格。
像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才俊,在错综复杂的京城,其实是入不了许多世家权贵之眼的。不过倘若能招之为婿,随便以一庶女嫁之,日后说不定自有其一番建树,倒也方便收归己用。
因此,哪怕是还居于客栈中的温彦行,却也常见不少门人说客登门拜访,且皆具拉拢之意。
尚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温彦行,只能一一拒绝,然后表示感谢。更有一些送来银钱或房契的,也是想尽办法全部送回。
只是京中拜帖着实太多,更有许多送来礼物聊表心意却未见其人的,这让温彦行着实为难了许久。最后只得把所有贺礼收归一处,想着了解清楚朝廷相关律例后,再做合理与稳妥地处理。
本以为只要自己独善其身,便可自证清白,哪曾想很快就有人借此往朝中递了帖子!有负责监察的御史称收到匿名举报,近期有新进进士,人还住在客栈,其收受的贿赂就已堆满了房间,人声嘈杂之下,京中百姓无不议论纷纷,此等贪污腐败之风需严查。
收到这样地指控,令初入朝堂的温彦行着实大为惊恐。好在他早已吩咐了从温府带来的得力之人好好看守那些礼品,并将所有拜帖整理收妥,一并细细登记在册,只是没想到还未等他作出下一步反应,此事便已被有心之人发酵成这般程度。
要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倘若当今圣上偏要追究此事,想要完全说的清楚倒也真是一件很难地事情。想到这里,温彦行不自觉已是一身冷汗,初来乍到并未有丝毫树敌之下便已是这番境遇,京城水深鱼大之地,看来远比自己预想中要复杂的多。
虽说此事只是作为一个小小地插曲,就已被陆挚轻易压下。毕竟明眼之人,都能懂得这也只不过是有人想要给这个明明乳臭未干,却恰巧被天子看在眼里的小小文官,一个下马威而已。
可当温彦行未来离权利的风暴中心越近,离同样理想化地新帝越近时方才明白过来,风雨诡谲的朝堂之上,正如君子立于了危墙之下,并不是单靠一腔热血就能坚持下来。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在这里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即便是最圆融地性子,有最丰富地才情和最无可质疑的忠心,亦然.。
说到底,倘若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想要做些什么,唯有在适应与坚守中,不断作出改变,亦不断地作出牺牲......
第19章 无数高楼入画屏
当然,到董事办给皇帝当助理,虽初来乍到且没有半分背景,但这在老板的秘书团里,倒也不全是缺点,反而更容易被公司的高层们信任和培养。
说起来,识得温彦行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当朝天子,而是备受天子信赖地一代贤臣陆挚。
这位当朝内相,十八岁及第。遥想当年比现在的温彦行更加传奇!数年来不仅为官清廉,无论在朝中,还是市井百姓心里都更是颇有声望。
--
比如,每年雨季暴雨连连之下,长江下游百姓深受水患困扰,民不聊生;比如,朝堂之上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乱象之下,多少忠臣良将屡遭迫害;再比如,边陲外敌嚣张跋扈,各异族屡犯入侵,可藩镇割据却已成为威胁朝廷统治的最大毒瘤......
不过刚年方二十的温彦行,自十岁启蒙时便已明晰,好男儿当立世,少年时读书明志,青年时游历明情,之后尽力以科举入仕,倘若有幸能立于朝堂之上,定当护佑君主,为百姓谏言献策,做些于国于民都能大有裨益之事,此生便算无憾。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时一腔热血的温彦行恰逢新帝继位,以强明自任,下诏制举。目的自然是广纳良才,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好为日后抑制宦官干政,改税法,驱外敌,并着手削藩等诸多大动作做准备。
新帝新官上任,一心想要祛除那些积累已久地诟病,重建一个天朗气清的朝廷。
而早就立志于此,并为此准备了许久的温彦行,在此次考试中作策论五篇,以独到的见解从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虽未及榜首,却也以优秀青年之姿入选了素有“天子私人”之称的翰林院,而不久后则开始师从当朝内相,陆挚。
“达则兼济天下”由科举至翰林,再由翰林而朝臣,是那个科举时代所有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因此温彦行此番高中,对于整个温家来说当然都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
而成为一位翰林院学生,虽还是其中最人微言轻地一位,却不仅可以致力于文化及学术传承,还能更踊跃地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影响国策。对于温彦行来说,这亦是他朝着心中理想迈出地最为坚实的一大步。
只是福祸相依,理想虽能推动历史,却终是无法阻挡它滚滚向前的洪流。
一切看上去虽已是万幸,可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又到底有多么地巨大呢?在温彦行初入翰林院一两年里,现实就给他这个学生上了十分沉重地一课。
与院里其他世家子弟不同,温彦行在京中可以算是毫无根基可言,加之年纪尚轻,资历又浅,唯一可依靠的也只是天子所赐地那一点儿欣赏之情;当然还有连他也并不知晓,被翰林学士之长——陆挚,所看中地一些勤勉正直的品格。
像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才俊,在错综复杂的京城,其实是入不了许多世家权贵之眼的。不过倘若能招之为婿,随便以一庶女嫁之,日后说不定自有其一番建树,倒也方便收归己用。
因此,哪怕是还居于客栈中的温彦行,却也常见不少门人说客登门拜访,且皆具拉拢之意。
尚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温彦行,只能一一拒绝,然后表示感谢。更有一些送来银钱或房契的,也是想尽办法全部送回。
只是京中拜帖着实太多,更有许多送来礼物聊表心意却未见其人的,这让温彦行着实为难了许久。最后只得把所有贺礼收归一处,想着了解清楚朝廷相关律例后,再做合理与稳妥地处理。
本以为只要自己独善其身,便可自证清白,哪曾想很快就有人借此往朝中递了帖子!有负责监察的御史称收到匿名举报,近期有新进进士,人还住在客栈,其收受的贿赂就已堆满了房间,人声嘈杂之下,京中百姓无不议论纷纷,此等贪污腐败之风需严查。
收到这样地指控,令初入朝堂的温彦行着实大为惊恐。好在他早已吩咐了从温府带来的得力之人好好看守那些礼品,并将所有拜帖整理收妥,一并细细登记在册,只是没想到还未等他作出下一步反应,此事便已被有心之人发酵成这般程度。
要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倘若当今圣上偏要追究此事,想要完全说的清楚倒也真是一件很难地事情。想到这里,温彦行不自觉已是一身冷汗,初来乍到并未有丝毫树敌之下便已是这番境遇,京城水深鱼大之地,看来远比自己预想中要复杂的多。
虽说此事只是作为一个小小地插曲,就已被陆挚轻易压下。毕竟明眼之人,都能懂得这也只不过是有人想要给这个明明乳臭未干,却恰巧被天子看在眼里的小小文官,一个下马威而已。
可当温彦行未来离权利的风暴中心越近,离同样理想化地新帝越近时方才明白过来,风雨诡谲的朝堂之上,正如君子立于了危墙之下,并不是单靠一腔热血就能坚持下来。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在这里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即便是最圆融地性子,有最丰富地才情和最无可质疑的忠心,亦然.。
说到底,倘若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想要做些什么,唯有在适应与坚守中,不断作出改变,亦不断地作出牺牲......
第19章 无数高楼入画屏
当然,到董事办给皇帝当助理,虽初来乍到且没有半分背景,但这在老板的秘书团里,倒也不全是缺点,反而更容易被公司的高层们信任和培养。
说起来,识得温彦行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当朝天子,而是备受天子信赖地一代贤臣陆挚。
这位当朝内相,十八岁及第。遥想当年比现在的温彦行更加传奇!数年来不仅为官清廉,无论在朝中,还是市井百姓心里都更是颇有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