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我有一本妖怪食谱[美食]

第10页

    只是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那个男子深情流转的眸子依然挥之不去。
    梦里不知身是客,他恍惚的觉得他就是那个和那人相爱的男子。
    爱情的开始,总是甜蜜的。
    他们像是彼此的唯一,日日相互依偎,耳鬓厮磨,被翻红浪。
    只是好景不长,他无法忘记身上的责任,再度启程。
    看到那白衣男子日日扶门翘首祈盼,从漫漫白天等到夜幕低垂,看到他干净纯真的眸里慢慢蓄满委屈、痛苦、彷徨,他的心不知为什么也跟着揪痛。
    看到他最后甘愿耗尽所有法力,只为让漫山遍野长满了山茶树,他只觉得浑身都变得无力,就像是失去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一般难受。
    他不允许他这样。
    他怎么这么蠢,他想。
    他发疯似跑过去想抱住那个人,阻止他。
    可是他却什么也阻止不了。
    他无法改变那些画面。
    那个有着和他相似面孔的男人为了恢复往昔的乐土,义无反顾的四处奔波寻找灵植,可最后到死都未能如愿。
    他看到他从朝气蓬勃的少年慢慢变成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
    他觉得他真傻。
    看到他跪在地上痛哭,反而觉得他活该。
    他听到他说这一生,没有对不起谁,独独对不起那个人的时候。
    他不屑地嗤了一声,早干嘛去了?
    那个男人最后死于自刎,因为满心的愧疚。
    因为无法原谅不懂得珍惜眼爱人的自己。
    他选择死在了那座有他的断崖上。
    真是个傻子呢……
    像是想到什么一般,李余生无意识的摸了摸自己脖子。
    那上面那道丑陋的胎记一直是他厌恶的。
    他扯了扯嘴角,似是自嘲般闭了闭眸子,袖口下的手也渐渐握成了拳。
    原来他脖子上那道让他自卑的胎记是这么来的,真是讽刺的紧。
    李余生的眸子低垂,敛去了所有的情绪,深吸了口气。
    他,是李余生。
    他,不是他,也不会成为那个他。
    作者有话要说:
    池鸣:集卡触点成功
    第07章 枣云村
    池鸣被李家人热情的推拥着进了屋。
    邱琴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扭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就端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
    盛情难却,池鸣只得坐下一起吃饺子。
    白菜豆腐掺杂着一些野菜的馅,蘸着蒜沫,也是极为美味的。
    邱婶的厨艺不错,饺子皮厚薄适中,一个个做的白白胖胖的,一口下去,冒出一口浓郁的油亮汤汁。
    池鸣不知不觉吃了七个,吃到第八个的时候,皱了下眉,吐出一个油亮的铜板来。
    “哎呀,池先生吃到铜板了。”
    “池先生,你真是今晚最幸运的人。”一旁最小的李余洁羡慕的拍手道。
    池鸣也很开心,据他所知北方一些地方有在饺子里藏红枣、铜板的习俗,寓意甜蜜、发财。
    这个冬至比他想象中热闹。
    池鸣吃了八分饱就放下筷子,无论李家人怎么劝都不再动一筷。李家的情况他知道,祖上都是地里刨食的,生活并不太富裕。
    等所有人都吃完了,池鸣才礼貌的起身告辞。
    踏着月色,池鸣走在夜色里,四周已经没了虫鸣声,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犬吠。
    他抬头看了眼弯月,惊奇的发现距离月亮一拳近的地方竟然挨着一颗很亮的星星,竟是难得的金星伴月。
    “冬至快乐啊!”池鸣对着月亮开心的比了个爱心。
    推开熟悉的大门,看到院子里直挺挺站着的两棵枣树,池鸣脸上不自觉就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回家了。
    这就是他这一世的家。
    房子不大,一砖一瓦、一座一榻、一草一木,都是他由着喜好添置的。
    他其实是个念旧的人。
    来了这里后,他也彷徨过。
    人的习惯有时候真的很可怕,上辈子鲜衣怒马,身后到哪都跟着一群狐朋狗友。
    到了现代社会后,反而过的比苦行僧还简单干净,每日跟着老爷子埋头钻研厨艺,一晃就过了那么多年。
    “主人,夭夭饿了,求饭饭。”白夭甜糯糯的声音拉回了池鸣的思绪。
    “乖乖等着,这就给你做好吃的去。”
    池鸣将小家伙拿了出来放到木桌上的袖珍椅子上,那是他帮小家伙做的小家具。
    很快,一碗香气四溢的鱼丸就做好了。
    鱼丸是早上就处理好的,池鸣选用刺少的黑鱼,取了肉片后剁碎,反复搅打上劲后才下水煮成形。
    “唔,太好吃了,真是太美味了,这是夭夭吃过最好吃的鱼丸了。”白夭吃的摇头晃脑,头上的绿色毛球也跟着一甩一甩的。
    池鸣托着腮,凝眸唤出食谱,这才在灯下仔细打量起上面的复古图案。
    茶树还在,只是那只小花妖不见了踪迹。
    池鸣敲了敲桌子,把书递到了吃地正欢的白夭面前,不确定的道:“那个茶树精好像不见了。”
    “嗝,没啊,他可能躲到花瓣里面睡觉去了吧。主人,你要是想见他,可以直接唤他的名字。”
    “直接唤名字?”池鸣有点迟疑,现在唤出来会不会又被喷一身黑液吧?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