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美人挑灯看剑

第407页

    他的背影与十二年前的左梁诗重叠在一起。
    一样顶天立地。
    第164章 你猜他会不会来?
    梅城城内火起, 城外瘴起。
    金楼白玉船的九重高阁以接近极限的速度转动。
    青金色琉璃顶上的走兽和指路仙人像几乎只剩下一片残影。无尽金光像不要钱一样,在星辰月亮都被黑云遮挡的夜晚, 于梅城外三百里地处,泼出一道圆弧形的线,拉起一面半月状的城墙,强行将汹涌而来的瘴雾阻拦在外。
    这是天工府和山海阁十二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初左梁诗将佛宗梵净尘与烛南九城的金羽图结合,就曾成功地短暂封锁静海,将荒瘴阻隔在外。
    左月生兼任天工府少府主之后,就和清净佛门的不渡和尚联手, 汇聚三宗之力,以金羽图为原型,打造出了这么一座能够对抗瘴雾的移动堡垒。
    为了这一座移动堡垒,左月生甚至放弃了他年少时代更为感兴趣更为痴迷的单舟多船战队设想就如今的局势而言, 拥有一艘能够在定星表时固守一方的巨型战船,比百万艘单体攻击能力无法对天神级别的敌人起太大作用的飞舟战队更有用。
    然而, 尽管有这么一座堪称惊世的金楼白玉船在前,此时此刻的梅城北门依旧哀嚎四起。
    只见梅城北城门前的地面,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一道道裂缝。
    裂缝里探出一只只青白冰冷的手, 抓住活人的脚踝, 把他们往地缝里拖去!佛宗弟子不断地念动经文, 金光挥洒, 却有若孤勺止火,无济于事太多了!从地底裂缝爬出来的白骨死尸太多了。
    哪来的这么多尸体?披着银氅的山海阁弟子一边驾驭飞剑, 一边嘶声问道。
    一名与佛宗弟子、山海阁弟子一起守城墙的梅城祝师, 一指从裂缝里钻出来的尸体, 声音颤抖地回答:百、百、百弓庄血池里的浮尸!!
    什么?山海阁弟子没听明白。
    那!那,还有那!那边的那些都是前阶段刚刚运到城外乱葬岗埋了的尸体, 梅城祝师的声音因为过度惊讶和恐惧,尖得有几分刺人。
    梅城百弓庄地底的石窟血池被发现后,魔气被神君处理掉了。血池中堆积的那些重重叠叠的尸体,就都运送到城外集体下葬当时负责组织人手运尸下葬的,就有眼下这位梅城祝师。
    那些尸体给他留下来的印象太深刻了。
    全都被放干了血液,干枯得像一把灰柴,
    眼下,荒侍邪魔将那些尸体,连同乱葬岗中埋着的更多的尸体,一起驱动。
    地尸在泥土底下中行走,竟然一直走到了他们眼皮底下。连日涌来的难民,刚好掩盖了他们驱尸走地的动静。
    若是往日,就算瘴月来到,就算有地尸活动,也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因为城内有古梅梅灵庇佑,地尸越不过城墙线,走得再近也只能在墙根处打转,和那些瘴雾中被阻拦在外的死魂野鬼一样。城民只需要躲在城墙背后,熬过漫长的冬季,春回大地时,黑暗自然退去,没有瘴雾阴气的支持,那些地尸就会泥土下继续安息,活人能随意在它们头顶走来走去。
    但眼下不一样。
    眼下梅城城门外,还有数以万计的难民!
    地龙翻身震开了冬季里被冰冻得坚硬无比的地表土层,一具具尸体顶开泥土和积雪,循着活人血肉的气息,从地底爬了出来。
    原先因为金楼白玉船出现稍稍安静下来的难民群再次惊惶失措。
    前面是已经紧闭的城门,后边是被金楼白玉船阻拦在外的瘴雾,脚下是渴食血肉的地尸他们成了瓮中困兽。
    不知道谁先喊了声去你妈的!老子想活!,所有人全都疯了,全都跟野兽一样,发了声呐喊,向前涌到城墙上,拼了命开始扒着冰冷的城砖向上爬。这一幕几乎也震到了端坐在城墙上念经文的佛宗弟子。
    眼前的场景,就像数十万蚂蚁在洪水的紧逼下,黑压压地堆来,以此翻越阻拦在他们面前的丘壑。
    乌压压的难民群堆了起来。
    十万几十万人堆到不过几里地的一段城墙下,人叠人,人踩人,人踏人,一眨眼功夫堆成了一座座覆斗般的小丘亦或者说,血肉压成的梯子。
    那些最先发了声呐喊最先涌到城墙底下的人,还没来得及向上爬多高,就被后面涌来的人潮挤压,拍在了城墙上,被层层传来的,海潮般的力量挤成了薄如纸片的烂泥。一小部分还能维持冷静的人被携裹着,大喊大叫着什么,他们的声音被呼喊淹没了,连带他们的身影也很快就被淹没了。
    天气太过严寒,以及于流下来的血还来不及落到地面,就结成了冰。
    血冰将人与人冻在一起,
    就这么一层一层。
    冻起了一座座直逼城垛牒台的血肉之丘。
    梅城北城门上,佛宗的僧人结跏趺坐,嘴唇瓮动,原本正在迅速地念镇压万魔超度死魂的经咒。他们飞快地捻动佛珠,想要维持禅心镇定,却依旧被这一幕震得面如白纸,透不出一丝血色。
    佛宗经义认为,阿鼻地狱位于大荒中的幽冥,所以才有死魂入瘴的世间现状。其中,六千年,又有一代高僧义法持菩提明净子,探查大荒。自大荒中险死还生后,高僧义法认为,幽冥深处最可怕的地狱,当属八寒地狱,位于大荒最深处。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