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江南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作者:紫若鱼
7江南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作者:紫若鱼
7江南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作者:紫若鱼
7江南
作者有话要说:</br>本人没有去过江南(虽然很向往),内容基本来自外婆的描述,如有不实的地方,请见谅。<hr size=1 /> 对于外婆的家乡,余晓菲向往以久。上辈子没能去成,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所以,当外公外婆准备回南方看看的时候,余晓菲绕了外公一整天(外公觉得外孙女可怜兮兮求自己带着一起去的样子太爱了,故意装作不答应),终于答应暑假时带自己一起去。
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外婆的家乡在苏州,简称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并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自宋以来便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的景色真的很美,湖水荡漾,杨柳青青……虽然余晓菲生长的地方也有很有名的“泉城”,但是和这水中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整个街道被水覆盖,到处可以看到划船前行的人们,河水上面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打着纸伞的少女谈笑着走在上面,一幢幢古式的房屋坐落在街道两边,在水中倒映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余晓菲坐在小船上,用手轻轻的拨弄着水面,船家用吴语方言和外婆聊着天。
外婆离家时已经三十岁了,并不会讲普通话。刚到北方的时候,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口音已经改了很多,不过有时候还是让人听不太懂,还好余晓菲从小听习惯了,有时候还给外婆充当一下翻译。
回到家乡的外婆显得很激动,用家乡话向船家询问着这些年的变化。余晓菲仔细听了半天,只能无奈的放弃,正宗的吴语方言,她还是听不懂。不过所谓吴侬软语,苏州话以软糯著称,声韵语调也非常的多变,两人的对话还真有点儿苏州小调的感觉。
船家对外婆这位不归家的老人很热情,详细的回答着各种问题,时不时还唱一段小调,听得外婆眼中闪着泪光。离家多年的老人,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余晓菲他们住在舅姥爷的家里。为了迎接长姐的到来,舅姥爷在几天前就打扫好房间,做好了准备。舅姥爷他们一直很想念远嫁他乡的长姐,外婆自懂事起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并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婚事。
舅姥爷的家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大院,院中还种着一棵杨梅树。抬头向树上看去,一颗颗鲜红水嫩的杨梅挂在树上。余晓菲想像外婆说的那样抬头去咬杨梅果,结果发现自己的身高与果子相差太大,掂着脚尖仰着头——就是够不着儿!逗着长辈们大笑不已,最后还是表舅摘了几颗放到了她的手中。余晓菲的脸羞的通红,拿着表舅递过来的杨梅,也不好意思吃。
外公陪着外婆与舅老爷聊天,表舅便带着余晓菲去湖上玩。
菱角又称作“水中落花生”,果可食,嫩可作菜蔬。果子两边有尖锐的角,中间饱满,样子很有趣。菱角是一种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果实。
余晓菲爬在船上,看着还未成熟的菱角,叹了口气。水中的菱角很多,不过要等到秋后才能成熟,自己只能看,吃不上。
虽然没吃上菱角,不过余晓菲却吃上向往以久的湖蟹。虽然现在不是吃蟹的最好时间,但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再加上自家腌制的腊、用刚刚打上来的新鲜桂鱼做成的“松鼠鱼”、香脆可口的黄泥煨**(即叫花**)、还有跟外婆做的一样好吃的松……于是余晓菲的瘦身计划再一次搁置了。
南方人的饭量小,盛米饭的碗也很小。外公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坐在饭店里吃饭,一小碗米饭两口就吃完了。于是外公就要一碗又一碗,等吃到第五碗的时候,才吃了个八分饱。不过看着周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要第六碗了,付了钱匆匆的离开。外婆嫁到北方后,慢慢的饭量也涨了一点儿,不过也就和余晓菲吃的差不多(娃,你太能吃了),所以家里准备了两套不同类型的餐具,外公他们用大号的,外婆和余晓菲用小号的(等到初中的时候,余晓菲也加入了大号餐具的行列)。
回到家乡,当然是不能错过苏剧的表演,听着用家乡特有的语调演唱的《西厢记》,外婆激动的抓着余晓菲,讲述着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苏剧时的情景……
苏州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余晓菲很早就想学习一下苏绣的技法,外婆所教的几种针法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这一次她想再学苏绣的髓。
表舅妈在一家传统绣坊工作,介绍了一位老绣工给余晓菲当老师。老人已经快七十岁了,眼睛有一点儿花,不过技法却是非常的高超。和外婆不同,老绣工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刺绣,很多快要失传的苏绣技法都被她继承了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老的技艺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继承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绣工对于想学传统技艺的余晓菲很是欢迎,老技艺就是需要年轻人来传播下去。于是一个教的认真,一个学的仔细,当余晓菲准备回家的时候,已经当苏绣的技法学了个大概,剩下的就要靠不断的练习了。
于是,余晓菲在做作业、学苏绣、游湖中度过了一段江南水城的悠闲时光。
离别总是来的如此之快,暑假的很快就结束了。余晓菲抱着舅姥爷送给自己在的大罐杨梅腌果离开了美丽的南方小城。
回到家后,余晓菲将幅制的双面绣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这是老绣工离别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面乡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可爱女孩,正低着头坐在绣架边,认真绣花;另一面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芙蓉,在湖水中摇摆……
双面秀是刺绣中的绝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创造出来的技法。在中国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绣制“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技艺的难度就更高了,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吴县苏绣艺人曾制作出酷似雕塑的双面异色的立体绣《云龙腾飞》,用含金和银的金线、银线与真丝花线,一面绣成腾飞的金龙,另一面则为银龙。蒸腾的云霞,闪闪的群星,火红的宝珠,都突兀在绣面上。既是绣品,又似雕塑,双面绣高超绝伦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以余晓菲现在的技法,想要绣出双面绣还言之过早,不过技法已经学会,可以回家再研究研究。老绣工还将自己大半辈子整理出来的技法书送给余晓菲一本,希望她能从中放学到更多。
余晓菲将舅姥爷送的杨梅果小心的放到柜子里,只用小盒装了一点儿放在外面。在外婆那代里眼中,杨梅果可不是什么零时。每当绣花的少女们神不济的时候,就会拿出一个放入口中,杨梅果酸酸的味道在口中蔓延,立刻就让神了起来。
含着一颗杨梅,眯着眼睛,余晓在酸酸的味道中回味着江南之行。
7江南在线阅读
7江南
肉文屋 /
7江南
7江南
7江南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作者:紫若鱼
7江南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作者:紫若鱼
7江南
作者有话要说:</br>本人没有去过江南(虽然很向往),内容基本来自外婆的描述,如有不实的地方,请见谅。<hr size=1 /> 对于外婆的家乡,余晓菲向往以久。上辈子没能去成,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所以,当外公外婆准备回南方看看的时候,余晓菲绕了外公一整天(外公觉得外孙女可怜兮兮求自己带着一起去的样子太爱了,故意装作不答应),终于答应暑假时带自己一起去。
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外婆的家乡在苏州,简称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并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自宋以来便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的景色真的很美,湖水荡漾,杨柳青青……虽然余晓菲生长的地方也有很有名的“泉城”,但是和这水中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整个街道被水覆盖,到处可以看到划船前行的人们,河水上面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打着纸伞的少女谈笑着走在上面,一幢幢古式的房屋坐落在街道两边,在水中倒映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余晓菲坐在小船上,用手轻轻的拨弄着水面,船家用吴语方言和外婆聊着天。
外婆离家时已经三十岁了,并不会讲普通话。刚到北方的时候,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口音已经改了很多,不过有时候还是让人听不太懂,还好余晓菲从小听习惯了,有时候还给外婆充当一下翻译。
回到家乡的外婆显得很激动,用家乡话向船家询问着这些年的变化。余晓菲仔细听了半天,只能无奈的放弃,正宗的吴语方言,她还是听不懂。不过所谓吴侬软语,苏州话以软糯著称,声韵语调也非常的多变,两人的对话还真有点儿苏州小调的感觉。
船家对外婆这位不归家的老人很热情,详细的回答着各种问题,时不时还唱一段小调,听得外婆眼中闪着泪光。离家多年的老人,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余晓菲他们住在舅姥爷的家里。为了迎接长姐的到来,舅姥爷在几天前就打扫好房间,做好了准备。舅姥爷他们一直很想念远嫁他乡的长姐,外婆自懂事起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并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婚事。
舅姥爷的家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大院,院中还种着一棵杨梅树。抬头向树上看去,一颗颗鲜红水嫩的杨梅挂在树上。余晓菲想像外婆说的那样抬头去咬杨梅果,结果发现自己的身高与果子相差太大,掂着脚尖仰着头——就是够不着儿!逗着长辈们大笑不已,最后还是表舅摘了几颗放到了她的手中。余晓菲的脸羞的通红,拿着表舅递过来的杨梅,也不好意思吃。
外公陪着外婆与舅老爷聊天,表舅便带着余晓菲去湖上玩。
菱角又称作“水中落花生”,果可食,嫩可作菜蔬。果子两边有尖锐的角,中间饱满,样子很有趣。菱角是一种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果实。
余晓菲爬在船上,看着还未成熟的菱角,叹了口气。水中的菱角很多,不过要等到秋后才能成熟,自己只能看,吃不上。
虽然没吃上菱角,不过余晓菲却吃上向往以久的湖蟹。虽然现在不是吃蟹的最好时间,但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再加上自家腌制的腊、用刚刚打上来的新鲜桂鱼做成的“松鼠鱼”、香脆可口的黄泥煨**(即叫花**)、还有跟外婆做的一样好吃的松……于是余晓菲的瘦身计划再一次搁置了。
南方人的饭量小,盛米饭的碗也很小。外公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坐在饭店里吃饭,一小碗米饭两口就吃完了。于是外公就要一碗又一碗,等吃到第五碗的时候,才吃了个八分饱。不过看着周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要第六碗了,付了钱匆匆的离开。外婆嫁到北方后,慢慢的饭量也涨了一点儿,不过也就和余晓菲吃的差不多(娃,你太能吃了),所以家里准备了两套不同类型的餐具,外公他们用大号的,外婆和余晓菲用小号的(等到初中的时候,余晓菲也加入了大号餐具的行列)。
回到家乡,当然是不能错过苏剧的表演,听着用家乡特有的语调演唱的《西厢记》,外婆激动的抓着余晓菲,讲述着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苏剧时的情景……
苏州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余晓菲很早就想学习一下苏绣的技法,外婆所教的几种针法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这一次她想再学苏绣的髓。
表舅妈在一家传统绣坊工作,介绍了一位老绣工给余晓菲当老师。老人已经快七十岁了,眼睛有一点儿花,不过技法却是非常的高超。和外婆不同,老绣工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刺绣,很多快要失传的苏绣技法都被她继承了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老的技艺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继承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绣工对于想学传统技艺的余晓菲很是欢迎,老技艺就是需要年轻人来传播下去。于是一个教的认真,一个学的仔细,当余晓菲准备回家的时候,已经当苏绣的技法学了个大概,剩下的就要靠不断的练习了。
于是,余晓菲在做作业、学苏绣、游湖中度过了一段江南水城的悠闲时光。
离别总是来的如此之快,暑假的很快就结束了。余晓菲抱着舅姥爷送给自己在的大罐杨梅腌果离开了美丽的南方小城。
回到家后,余晓菲将幅制的双面绣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这是老绣工离别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面乡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可爱女孩,正低着头坐在绣架边,认真绣花;另一面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芙蓉,在湖水中摇摆……
双面秀是刺绣中的绝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创造出来的技法。在中国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绣制“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技艺的难度就更高了,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吴县苏绣艺人曾制作出酷似雕塑的双面异色的立体绣《云龙腾飞》,用含金和银的金线、银线与真丝花线,一面绣成腾飞的金龙,另一面则为银龙。蒸腾的云霞,闪闪的群星,火红的宝珠,都突兀在绣面上。既是绣品,又似雕塑,双面绣高超绝伦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以余晓菲现在的技法,想要绣出双面绣还言之过早,不过技法已经学会,可以回家再研究研究。老绣工还将自己大半辈子整理出来的技法书送给余晓菲一本,希望她能从中放学到更多。
余晓菲将舅姥爷送的杨梅果小心的放到柜子里,只用小盒装了一点儿放在外面。在外婆那代里眼中,杨梅果可不是什么零时。每当绣花的少女们神不济的时候,就会拿出一个放入口中,杨梅果酸酸的味道在口中蔓延,立刻就让神了起来。
含着一颗杨梅,眯着眼睛,余晓在酸酸的味道中回味着江南之行。
7江南在线阅读
7江南
肉文屋 /
7江南
7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