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我靠第四天灾系统攻略秦始皇[基建]

第150页

    听到嬴政的这一句,李曦只是极为无辜的眨眨眼,看上去极为纯良,道:“招数又不怕旧,管用就好。”
    以自身最小的损害而谋求到最大的利益,这不是天底下所有人都普遍共同追求的东西吗?
    郭开自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赵国和赵王的死活。而偏偏他又恰恰是最受赵王宠幸的臣子,所以再一次的让人去收买郭开这位赵王最能够听得进去他的话的臣子,通过砸钱的经济能力来节省更为重要,完成统一必不可少的军事方面损耗,这对于秦国是大大有利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这样的一波操作也不单单是简单的损人利己,而是损敌利己,使用起来就更不需要有什么觉得不好的地方了。
    ——对敌人心软的手下留情,那不就是在给自己徒留无穷无尽的麻烦祸患吗?
    所以李曦良心美滋滋的再一次的想起了他们秦国安放在赵国的“卧底”郭开,好歹这也是在后世被人叫做大秦第一战神、大秦丞相之赵国分相等等一系列“美名”的“大名臣”,有能够使用他来处理掉的事情,自然是一路靠钱砸过去,以尽可能的节源秦国的兵力,以备日后再打他国。
    ——毕竟只要把钱给他打到位,那么郭开就是会安心的给秦国办事,帮着乃赵国死敌的秦国来破赵。
    如果郭开不能够安心为秦国打工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钱少了,继续加。
    而至于说运用郭开这个人在赵国心在“金主”身上的赵王宠臣去搞赵国,招式反反复复,毫无新意,如果是被赵国那边给发现了,该要如何?
    对于李曦而言,这些都不是他们的情况需要考虑的东西。因为这一波对于秦国而言将其给称之为“空手套白狼”也并不算过分。
    假使郭开针对因为前前后后几次而留下马脚,在赵王面前暴露,那么秦国这边也不过就是按照嬴政一开始的想法直接进行武力硬推,等攻下了赵国以后,彼时郭开事迹早已暴露,定然无法活命,那些秦国拿出来贿赂他的财宝,待到邯郸城破那一日,理所当然会和原本属于赵国国库的东西统一归于秦国的国库。
    而郭开的死活之事?那又与秦国有什么关系呢?他又非秦臣,而是彻彻底底的赵人赵臣,他会在其中推波助澜相助一把秦国,那是因为收了秦国的钱,也就是说这就是一场“商人”间的交易——而既然是经商,那么最终结果的一切盈亏自然都是归于自己承担,和其他旁人可扯不上半点的关系。毕竟这件事情可不是秦国将刀置于他的脖颈之上逼着他做,但凡不做就不能活命,而是他自己心中贪心,想要赚秦国的钱。
    所以这样的一桩对于秦国来说不会损失什么的买卖,便是稍做一下又能何妨?买输了也不过是无利可图,但买赢了却是会血赚。
    李曦的这一套小机灵鬼理论成功的说服了嬴政,试一试这一点的确是没有什么损失。
    尤其是随后李曦还又补了一句,“而且这笔财务也不用阿政你来出啊,之前的那个金矿不是还在开采着吗?”
    李曦当年所找寻出来的那个金矿的产量,是真的并不一般,在大批量的工人几乎不间断的挖掘了两年的时间之后,至今仍然是潜藏着大量的黄金,继续等待着被挖掘。
    所以说李信的这一操作还真的正儿八经是真·空手套白狼。
    而在听到李曦这句之后,嬴政则是淡淡的瞥了一眼她,语气带着一种莫名的幽幽之感,道:“凡秦国之物,就是寡人的。”
    不过除了这一句之外,倒没有额外的再说什么其他的东西,显然就是默许了李曦方才的夺笋提议,心中开始思忖起这一次去贿赂郭开的该挑选哪个幸运儿。
    -
    而事实证明,郭开这位历史盖章的“大秦大功臣”在“忠于大秦”这件事情上,果然还是很靠得住的,在又一次的收了秦国的钱之后,知道秦国这边出来的老板都是非常阔绰,人狠话不多,就喜欢拿钱砸他,所以他办事办得极为卖力气。
    每天出入赵王宫见缝插针的就哄着赵王说一些老板想要他说与赵王听,并且所要的结果是赵王真的能够听得进去的话。郭开和赵王也算是一起长大的,所以对于赵王最爱听什么话,这样的话术他是最有经验的,在赵国这一方面上他认第二,无人可认第一,所以他那在赵王心中是抹了蜜的小嘴每天叭叭的有意无意的扯上几句,就很轻而易举的将赵王给忽悠瘸了,在收到了秦国要攻伐赵国的消息以后,受郭开进言,将那些最后真正能干实事的将领给全部置换下去,换上了一群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顶上。
    而在赵国的郭开和赵王两人都已经如此的一个非常努力,一个非常配合,秦国这边自然也是没有让嬴政失望。
    秦王政六年三月,秦将蒙骜、王翦分行两路带兵攻赵,在内忧——佞臣谗言,蛊惑君王,加害良将,与外患——敌将勇猛,势如破竹的动乱之下,赵军节节败退,不过四月,便攻至邯郸,于赵国都城之下相合兵。
    只看赵王他平时宠信郭开这个其他各方面没有什么出彩,但是就是会顺着他的心意,说话总能够哄他开心的大佞臣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不单单是昏庸无道,而且还贪生怕死。
    故此在秦国大军兵临城下之际,还想要活命的赵王,果断的选择了向东迁都——自然,此事虽写作迁都,可实际上却是要读作逃逸。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