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后娘养崽崽

第105页

    眼看着宋三嫂和宋家五弟妹终于离开,于灵兮笑而不语。等到两人的脚跨出自家大门,于灵兮干脆利落的直接关门落栓,连还没回来的宋修明三兄弟都不管了。
    “怎么回事?”总算反应过来不对劲的宋三嫂猛地一回头,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蠢货!”宋家五弟妹总算找到机会挣开宋三嫂的手,没好气的骂道。
    “你骂谁蠢货呢?”宋三嫂可不是好脾气的人。刚刚在于灵兮面前,她已经够忍让了。到了宋家五弟妹面前,她就不可能再容忍了。
    “骂的就是你。怎么,你还不承认?”宋三嫂自己想要出来,宋家五弟妹没意见。可为何非要拽上她一起,害的她今天也注定了只能无功而返?
    早知道宋三嫂如此愚不可及,她说什么也不会跟宋三嫂一起搭伙找来晋城。还不如她自己一个人过来,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更加的有章程,也不至于会被宋三嫂拖累。
    现下可好,说什么都晚了,差点没把宋家五弟妹气出好歹来。
    “你凭什么骂我?是不是想打架?”宋三嫂气呼呼的举起手来。
    “都这会儿了还只想着打架,我说三嫂,你是真的忘了咱们今天到底是来晋城干什么的吧!”宋家五弟妹可不想跟宋三嫂动手。
    她一个挺着大肚子的人跟极其粗鲁的宋三嫂干架,可占不到任何的好处。即便真要干架,也得等她肚子里的孩子顺利出生,到时候她自然不惧跟宋三嫂硬碰硬的杠上。
    被宋家五弟妹这么一呵斥,宋三嫂猛地一个激灵,瞬间就沉默了下来。
    是了,她们今日是来找四房占好处的。结果她一个不留神却被于灵兮给算计了,非但什么好处都没占到,甚至还被扫地出门,委实太丢脸,也过于气人。
    “那现在咱们要怎么办?再把门给敲开?”宋三嫂说着就要上前去捶门。
    反正于灵兮就在里面,她还怕敲不开门?大不了她就跟于灵兮耗到底。
    “行了,敲开也没用。”宋家五弟妹确实是想要占四房的好处,前提是能够顺顺利利的跟于灵兮交好。
    否则,她根本就不可能得偿所愿,也没办法从四房这里占到多大的便宜。总不能直接从于灵兮手里强抢好处吧!于灵兮也不会搭理她……
    真逼急了于灵兮,宋家五弟妹丝毫不怀疑,于灵兮真的敢报官。闹到那个地步,吃亏的是她,丢人现眼的还是她。
    很快就理清楚了利弊得失,宋家五弟妹深吸一口气,轻轻摇了摇头:“今日还是作罢吧!咱们改日再来。”
    “改日?五弟妹你疯了吧?咱们好不容易来到这里,都已经站在大门外了,却双手空空的回宋家村?你就不怕被人笑话?上次大嫂他们来晋城的时候,可不是咱们这般的狼狈。”有的对比,宋三嫂越发的不甘心,语气也甚是激动。
    但凡有其他选择,宋家五弟妹又哪里想如此的凄惨?可偏偏事情已经这样了,她根本没得挽回,也没办法改变。
    “随便你。反正我先回宋家村了。”不想继续跟宋三嫂废话,宋家五弟妹决议回去后再另作筹谋,从宋奶奶那里下手想来会更加的稳妥。
    带着这样的念头,宋家五弟妹黑着脸大步走远了。
    “哎!”宋三嫂气不过的跺跺脚,又想叫住宋家五弟妹,又想大力去敲于灵兮家的门。
    只不过宋家五弟妹气势汹汹的越走越快,根本没有理睬宋三嫂的喊叫。宋三嫂被逼无奈,再三犹豫之后,只得踩着重重的脚步追了上去。
    让她自己一个人对付于灵兮,她可没这么大的本事。跟于灵兮来回过招这么多次,她就没有占过便宜。没人给她帮忙,那可不行!
    算了,这回就听宋家五弟妹的,下次就下次好了。等下次再来晋城,休想她再像今日这般轻易的放弃。
    第62章 更新
    说来也巧,宋三嫂和宋家五弟妹离开的方向恰好路过街边的面摊。
    随后,宋三嫂和宋家五弟妹就亲眼看到了宋修明三兄弟津津有味吃牛肉面的场景。
    如此情况下,再说三个孩子没有银钱到处乞讨吃白食,宋三嫂和宋家五弟妹都拉不下这个脸。
    最终,宋三嫂和宋家五弟妹脸色火/辣/辣的悄悄离开了。
    “五弟妹,我怎么越想越不对劲呢!你说老四家的到底哪里来的这么多银钱?真的是她娘家卖屋子赚的?这乡下的屋子哪里有那么值钱?”走出好远之后,宋三嫂忍不住跟宋家五弟妹嘀咕道。
    宋家五弟妹也觉得不可能,但又一时间想不到原因:“可能是四嫂自己抄书赚的吧!”
    “抄书能赚那么多银钱?”这一点,宋三嫂就不是很懂,也不敢乱说话了。
    “我也不知道。”宋家五弟妹虽然自负,但也不敢乱说读书人的不是。这赚不赚钱的,她哪里知道?
    “我还是觉得不可能。她要是真能靠抄书赚那么多的银钱,当初怎么会收咱家的彩礼钱?她随随便便多抄几本书,不就把她爹的医药费给赚回来了?”思来想去,宋三嫂还是觉得这其中有诈。
    晋城的宅院哪里是那般简单就能住得上的?就算于灵兮掏出所有的家底在晋城租了宅院,可她怎么就能保证宋修明三个孩子吃的这般好?
    那么大的宅院需要花的银钱不多吗?但凡于灵兮母子四人住的差一点,宋三嫂也不至于如此耿耿于怀。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