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白月光她不装了[双重生]

第32页

    柳盈月见柳凡穿着软甲,便知应当是柳凡在金乌卫时得了消息,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大哥!”
    柳凡终于看见小妹,心下放松了一口气。而后才检查柳盈月身上的衣衫,完好无恙,只是鬓发有些乱。
    柳凡恶狠狠地瞪一眼何玉辰,护着小妹走出。
    出了何玉辰的房门,柳盈月出来时才发现,金乌卫很多人都来了。豫小王爷手中执着弓,意气风发,国公府的大夫人和何语萱都被围住,周围的奴仆一个也不敢动弹。
    见柳盈月安然出来,裴宁松了一口气,收了戾气,朝她走来,宽慰道:“没事了。”
    柳盈月在众金乌卫的护送下走到国公府门口,何夫人和何语萱在他们身后看着。
    豫小王爷原是驭马而来,见柳盈月不好回府,于是朝身后的何夫人道:“向夫人借个马车,用完就还。”
    何夫人咬着牙吩咐道:“依豫小王爷,备马车。”
    设计不成,还得赔上马车。想到这里,何夫人便觉得咽不下这口气。
    但面前的不止是豫小王爷,更是金乌卫,代表着皇权及其背后的皇帝和太子殿下。
    不一会儿,马车被人牵来,柳凡将柳盈月扶上马车,自作车夫,与金乌卫众人浩浩荡荡离开国公府。
    柳盈月倚靠在马车上,才觉得心跳很快。
    一种无力感席卷她浑身上下每一处。
    柳凡驾着马车同金乌卫走了一段,又同他们告了别。这一趟原是太子殿下授意,他没理由不带着柳盈月去拜谢。
    等到东宫时,柳凡停下马车去掀门帷,却见柳盈月倚靠在马车上,眼睛安安静静地阖着,呼吸平静,
    马车一路颠簸,她竟睡着了。
    而东宫之中,裴阙已然拿到报书,称人已救下。
    他在东宫等了许久,还不见人来谢恩。
    第17章 认定
    柳凡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小妹这是受了累,但毕竟向太子殿下谢恩,却不能不将礼做全。
    他轻轻地拉了一下柳盈月的袖口。
    没有动静,柳凡只好再用些力推了推。
    柳盈月似在梦中惊醒一般,眸子瞪大深吸了一口气。见是柳凡,便很快平静下来,随兄长下了马车。
    然而刚从马车上下来,定睛一看,柳盈月便蒙了。
    东、东宫?
    柳盈月很快反应过来。金乌卫仅听命于皇帝和太子二人,若不是他们授意,柳凡若私自以金乌卫之名行动,便是犯了律令。
    “等一等。”
    但她知道自己来时狼狈,不得不喊柳凡停下。她理理鬓发,将金簪重插回
    发间,面色恢复如常,才道:“走吧。”
    东宫的路她已走过千百回,而柳凡却是第一次来,因此即便是由人领着,柳凡依旧走的很谨慎。
    到了太子书房前,当木制沉着的宫殿门被缓缓推开,屋外的光猝不及防地涌向殿中。
    那时候柳盈月会说,“殿下总合着门看书对眼睛不好。”
    裴阙不会有任何反应。
    如今屋内灯火明朗,未来的裴阙将坐拥万里江山,群臣朝拜,轮不到她来在意。
    柳盈月任宫人将柳凡和柳盈月带到裴阙之前。
    仿佛东宫只是一个十足陌生的地方。
    裴阙坐于案前,身姿傲然,长眉向来凝着,像山间化不开的冰雪。
    柳凡带着柳盈月跪拜,声音响彻殿中,“臣柳凡携臣妹柳氏前来向殿下谢恩,谢殿下出手相救。”
    案前的裴阙目光仍在手中的书卷上,问道:“人没事吧。”
    柳凡真切地答道,“倚仗殿下恩惠,臣妹安然无恙。”
    ……若不是殿下派人告知自己,又事急从权许他调用金乌卫。怕是等他筹谋好赶去救人,一切都晚了。
    说罢,他又很轻地低咳一声。
    柳盈月立马接着他的话,道:“多谢太子殿下。”
    裴阙将书搁下,淡淡地扫过案前的人,而后又重新将书卷折起,道:“国公府行事大胆,可有惊着?”
    柳凡看向柳盈月。
    她攥紧了袖口。
    国公府夫人亲自到侯府抢人,只是行事大胆么?
    将此事定成鲁莽之举,是为了正好免去国公府之责么?
    反正也无人受伤,不如大事化小,保全两家颜面。
    不知怎的,柳盈月忽然想起前世她小产第二日,卧在榻上疼的抽气,而裴阙直到午后才见她,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她一时莽撞,孤已派人将之禁足。”
    却不知这莽着失掉的是她苦心一年多才换来的孩子,她的满心欢喜和所有希冀。
    柳盈月低垂着的眸间没有任何温度,“臣女已无碍,全凭殿下定夺。”
    裴阙没应。
    “殿下恩情,臣女没齿难忘。”
    她字字铿锵,情真意切。
    恩是有的,情再不会有了。
    话说着,柳凡也再行大礼。大约觉察太子没有什么要嘱托的,便先行告辞。
    柳盈月同行。
    她转身干脆,迈出门时的身影毫无留恋。
    裴阙遥望着空空的殿门,藏在袍下的手抽动一瞬,却终究没有伸出试图挽留什么。
    柳氏兄妹走后,余殿内空寂。
    没过多久,容安迈步进门,禀道:“殿下,宫中来人了。”
    很显然,金乌卫前脚刚出国公府,就有人将宫外之事报进了宫中。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