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我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

第204页

    在剧场后台,安桥好巧不巧又遇到了剑桥的队伍。
    “嘿Qahira!”奥尔先生神清气爽的给安桥打招呼。
    安桥往队伍里看了一眼没看到斯帝因,见奥尔先生一脸的高兴便问了一嘴:“奥尔先生你今天好像很开心啊。”
    “可不是开心么,大麻烦精终于走了。”奥尔先生摆了个pose:“我感觉自己又年轻十岁,光彩照人啊。”
    “大麻烦精”安桥眼一眯。
    “就哈瑞斯嘛。”奥尔先生说:“一个保密项目指名让哈瑞斯参加,昨天晚上学校火急火燎的让我催他回去,所以他昨天夜里的飞机已经离开中国了。”
    ???
    路幺幺说得没错。
    男人,如猪如狗!
    好在那次斯帝因喝醉的时候安桥已经存下了斯帝因的联系方式。
    但她就是不主动联系,她倒要看看,这个狗男人回了英国之后怎么联系她。
    晚上。
    剧场外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很多都是先前在网上看了battle赛视频的网友,想要一睹这些少年们的光彩,所以买票来看了今天的这场活动。
    路幺幺穿着漂亮的水袖长衫,脸上画着精致粉嫩的状,又激动又紧张:“啊啊啊!今天真是我这十四年来最漂亮的一天了。但我好紧张啊安桥!我刚刚看到外面的观众席上做了好多人啊。”
    李女士也从网上看到了这场演出的信息,特地给安桥打了个长途电话:“哎呀!安桥我看到你们那个博览会的海报了,上面说你表演书法啊!你会书法么,你记得你八岁时候学的毛笔字就学了两个月你也好意往外说!你那个水平可就比狗爬的好一点啊?”
    安桥听到李女士这毫不掩饰的大嗓门子顿时感到十分亲切,出来一周,她都快忘记被李女士吼是什么滋味了。
    “妈,你放心吧。”安桥跟她说:“我自己偷偷练字呢,绝对丢不了咱老安家的脸。”
    李女士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过了一会才想起了这通电话真正的目的,她赶紧换了个严肃的语气,道:“我先不跟你说这个,安桥你挺行啊,厉害了是吧。我今天给你打电话是有别的事情,你仔细想想你最近瞒着我干啥事了,我给你一个坦白从宽的机会。”
    李女士这话一出,安桥顿时就觉得背后一凉。
    瞒着李女士的事可多了,不知道李女士指的是哪一件啊!
    安桥不敢贸然开口。
    李女士气笑了:“你不说是吧。行,妈妈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你待会还要演出,我不跟你发火。明天你不就回家了么,等你明天回来了咱细说。”
    安桥:……
    她想来想去是在没有头绪李女士说得是哪件事。
    总不见得是斯帝因这件事吧。
    既然想不到她就不想了,反正桥到船都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安桥挂了电话,开始在后台准备待会上场要用到的东西。
    北京时间,七点整,剧场能几乎座无虚席。
    场馆内的灯光暗了下去,一束光打像舞台中央。
    红色的幕布后面,一道清脆的哼鸣声响起。
    漂亮的中国姑娘站在话筒前,发出美妙的歌声。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哼鸣声加了进来,从舞台的两侧有上来了几位其他国家的女孩。
    作为今天演出的开场节目,这是一个由13个国家13种语言共同完成的原创歌舞剧《friends》
    节目设计的十分巧妙,舞蹈演员们配合默契,给观众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歌舞剧《friends》是编导系的学生们特意为了今天的演出写出的剧本。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孩子们的故事,20多年前,一个中国女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做保姆,她的孩子和主人家的孩子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游戏一起长大,一起上幼儿园上小学,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小孩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多的朋友
    后来保姆带着孩子回国,小孩也离开了他们的朋友。
    离别那天他们约好要互相写信,长大以后要再次见面。
    可惜后来,也许是因为距离太远,寄出去的信没有一张得到了回复。
    而随着慢慢的长大,小时候的记忆也逐渐模糊。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在不同的国家做不同的工作。
    突然他们就有了一个念头,再见一见当初的那些小伙伴,重拾当年的友谊。
    于是,来自十三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们,踏上了寻找年少朋友的道路……当他们在中国相遇时,他们互相认出了彼此。
    故事很简单,但配上不同国家语言所唱出来的歌词,和优美的舞蹈剧情,顿时变得十分精彩。
    在这个节目的最后,是十三小伙伴们坐在一起,在中国看视频,视频上一只毛笔露了出来,拿着毛笔的手白嫩纤细,她轻轻提笔在宣纸上写下“泱泱大国”四个字。
    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下,舞蹈演员们散场,一道追光聚集在那泱泱大国的四个字上
    另一道追刚打上舞台,一家古筝落在哪里,穿着汉服的姑娘,玉手轻拨将它弹响……
    随着古筝曲的奏响,屏幕上的字开始有了变化——“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