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璧——照破山河(71)
乔郁认得如此痛快,一点挣扎托词都没有,众臣合该满意。
之后将乔郁拖出去枭首示众,头颅拿石灰和冰放在匣子内保存好,待到太子大军一到,双手奉上,于是父慈子孝、相安无事、皆大欢喜!
皇帝看不透乔郁的眼睛,这双眼睛常常有雾包裹着似的,含着似有似无的绵软情意,现在他只能看见乔郁的泪水,却看不出其中的情绪。
乔郁的声音万分懊悔,恨不得自绝于世。
皇帝也很满意。
他满意的是乔郁。
愈是满意,愈是遗憾。
若单从长相来看,乔郁不怎么像他,也不怎么像太子妃或许有那么点像太子妃,当年乔夫人托元璁景告诉他,请陛下一定去看看乔郁,不要做出令自己悔不当初之事。时值宁佑十年案后,百废待兴,一团乱麻,皇帝无从下手,他痛恨自己,痛恨谢居谨等,更痛恨宁佑党人,但因缘际会鬼使神差之下,他当真以帝王之尊,踏入了死牢。
乔郁年已十五,又险些跑了一次,便被单独关着。
他身手上佳,刑部处决的文书还没下来,刑官怕再生事端,便生生打断了这少年的双腿,入了静室后,主刑人故技重施,将铁刺钉入乔郁双膝。
皇帝浑身上下都叫黑袍笼罩严实,他穿过层层监牢,见到了数不清的熟人。
昨日他们还是意气风发青年官员,为变革推行出谋划策,梦想着一日大业始成,百姓安居乐业,足以在青史篆上一笔名姓,今日就成了阶下之囚,百般求救无门,必死无疑不说,还要牵连家人。
黑袍下,引路人看不清皇帝的表情。
皇帝走到最里面,一眼就看见了乔郁。
少年人双腿断了,软绵绵地耷拉着,手腕被束缚在头顶绑着,手腕已青紫,离这双手被废掉,也用不了多少时日。他被脚不沾地地挂在上面,身下的地面早就凝了一滩血。
乔郁的长发被冷汗和血黏在脸上,他紧紧闭着眼睛,大概疼昏过去了。
狱卒不知黑袍人的身份,却明白是个贵人。
贵人点名要见乔郁,看见了乔小少爷被折磨成这副残相却无动于衷,看来不是显贵友人来见他最后一面,更像是仇家来耀武扬威。
狱卒自以为看穿了贵人心思,媚笑着弯腰对皇帝道:请贵人稍等片刻。动作麻利地从腰间摸出了钥匙,打开牢门,恭恭敬敬地请皇帝先进去。
乔郁大约是疼得太狠了,这些声音没将他叫醒。
狱卒眉头立橫,粗糙大掌一把扇到了少年脸上。
他脸上本就鞭伤道道,此刻立时鼓起了鲜红掌印。
响声回荡在空荡荡的牢房中,吓跑了角落里啃食棉被的瘦若老鼠。
皇帝眼皮一抬,却什么都没说。
乔郁痛得闷哼一声,艰难地抬起眼睛。
这双眼睛里,有化不开的雾气。
这无疑是一双漂亮的眼睛,眼尾微挑,眼睛却没那样狭长,眼珠黑而凉,睫毛卷翘,放在男人身上,实在太妩媚,太艳丽了,幸而生得剑眉中和不少,使他看起来没那么秀气。
皇帝一滞。
他与少年人对视,少年眼中的恨意不加掩饰,似乎燃着火焰。
连璧皇帝喃语道。
张昭,小字连璧,十六岁嫁于太子,夫妻恩爱,一时传为佳话,羡煞旁人。
若非太子病逝,母仪天下的就该是当年自由出入宫闱的活泼少女。
这双眼睛在他梦里出现过无数次,令他不甘,令他彻夜难安,令他悔不当初。
他与连璧的私情,三言两语,实在说不清楚。
连璧有孕的事情,连他派过去伺候连璧的侍女都不得而知,更不知道连璧是如何在重重监视之下秘密生产,将孩子交给乔夫人抚养。
这女子虽因父亲受皇帝宠信而备受后宫众人喜爱,但自此之后十几年,嫁给太子繁花似锦般,却无人妒恨中伤,可见其心思手段了得。
算起时日,连璧的孩子,既有可能是他,当然也有可能是故太子的。
然而他与故太子乃是一母所生,眉眼八分相似,周身只气质不同,至亲之人尚无法分辨两人,遑论是他们二人的儿子。
连璧,无疑聪明。
皇帝站在阴冷的监牢中,电光火石之间猛地有了一个猜想。
太子刚去,太子妃新寡,太子妃若在宫中,人多眼杂,流言可畏,两人当然没什么见面的机会,只是太子妃处境特殊,暂居寺庙为国祈福,皇帝若想见她,便什么容易。
故人相见,却今时不同往日,如何叫人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几杯陈酿,一腔旧情,足以意乱情迷。
皇帝望着那孩子黑沉沉的眼睛,手指微微颤抖,心中却冰冷一片。
贵人?狱卒小心翼翼地道。
刑部尚书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门口,狱卒吓得跪倒在地。
皇帝淡淡道:乔诣迷惑圣上,祸国殃民,本该罪无可恕,朕念其幼子年少无知,便关押静室,无诏不得出入,任何人不得探视。
刑部尚书道:是。
皇帝瞥了一眼跪在地上都若筛糠的狱卒,道:杀了吧。
是。刑部尚书恭敬道:恭送陛下。
皇帝衣袍曳地,发出刷拉刷拉的声响。
身后,是一无所知的狱卒在拼命磕头求饶。
清瘦冷厉的青年人目光落在乔郁身上,道:乔少爷,必有后福。
乔郁嘴里含着血,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却还是扯开一个狼狈无比的笑,道:承大人吉言。
皇帝像是下了定论一般道:卿忠体国。
侍卫守在门外,只等皇帝一声令下,就将那坐着的、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拖下去。
乔郁深深垂首,道:能得陛下一言,臣九死不悔。
他余光看元簪笔,也不知道自己在期望什么,或许是期望元大人能担忧地看他一眼吧。
皇帝收回目光,道:这是众卿的意思?
一臣子恭敬道:非是臣等私心,而是顺应民意,以雪苍生之恨。
若非他脸上还挂着泪水,他或许真的笑出来了。
乔相想,他或许祸国,但从未殃民。皇帝利用他,他亦倚靠帝王之威,分化世族势力,挑唆诸位皇子间的关系,终于到了皇帝欲废太子,太子起兵谋清君侧的地步。
说他祸国殃民,实在有些冤枉。
皇帝又问了一遍,众卿皆是如此想法?
乔郁手指搭在袖子上,把玩着官袍上的花纹。
自从与元簪笔心意相通之后,他便少有这个习惯,今日却不知为何又发现这东西十分好玩了。
他在期望什么?
是期望元簪笔能为他仗义执言呢,还是希望元簪笔一言不发,保全自身?
乔郁此刻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他矛盾万分地想要元簪笔作壁上观,再做图谋,又想要元簪笔能够为他不顾一切。
若元簪笔为了他舍弃大局,元大人在他心里就心机深沉的聪明人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蠢货,任谁都看得清楚,此时为乔郁说话,不过再多一个人被拖下水而已。
若元簪笔什么都不说,固然聪明,也固然令他满意。
乔郁挑开袖子上的线头,就像用手抚落了一片花瓣。
元簪笔道:臣有异议。
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引得群臣震怒。
谢居谨回头,看向元簪笔。
元大人站在那,脊背挺得极直,简直像什么宁折不弯的武器了。
他神情冷静,此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此人长着一张良善,却绝不愚蠢的脸,干出了无比冒险的傻事。
谢居谨试图从元簪笔身上找到昔年那位光风霁月的元大公子的影子,却一无所获。
元簪笔纵然受元簪缨教养,元簪笔同元簪缨看起来却仍然是两个人,一是月,一是雪,一是美玉,一是坚冰,除了面上浑然不变的恬静,没有分毫相似之处。
这样不计后果的蠢事。谢居谨猛地想起来,元簪笔不是第一次干。
第一次,是在五年前。
谢居谨当时醉着,此刻却清醒。
而元簪笔当时滴酒未沾,现在仍然清醒。
谢居谨不理会沸水般掀起的众议,只道:看来元大人,并不愿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此事。
乔郁想,他这样子倒还像个要被送出去和亲的公主了。
不过想来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大义凛然地为国捐躯。
皇帝觉得在情理之中,又觉得在意料之外。
元簪笔,从来不是如此意气用事之人。
乔郁瞥了眼谢居谨,他这一夜对谢居谨这老匹夫的不满已然无以复加,忍不住开口道:本相欲自尽以谢天下也好,元大人与诸位政见不同也好,他短短一个时辰哭了两次,嗓子沙哑得厉害,但仍旧柔软,说出来的话却是不同于柔软语调的尖刻,都需陛下裁决。谢相关心国事,却只为他人之死摇旗呐喊,自己作壁上观,未免太大忠似伪了。
谢居谨刚要开口,乔郁立刻补上,对皇帝道:元大人乃国之股肱之臣,臣相信,元大人必有高论,而非小儿女之言贻笑大方。
乔郁竟是在暗示他。
以乔相的性子,什么时候关心过别人的死活?
那封信仍在元簪笔手中,小太监谨慎地接了过去,这才发现,原本在元簪笔手中折叠整齐的书信,不知为何,一角已被刺穿了。
不是信纸上原本有的,倒像是谁指甲刺上去的印子。
皇帝冷冷道:够了。
乔郁拿袖角擦去脸上的泪。
皇帝原本想说的话一顿,只对谢居谨道:谢相今晚,未免太过着急了。
话中暗含的警告谁都听得明白。
这种时候了,皇帝居然还有偏袒之意。
谢居谨道:臣关系则乱,一时失言,请陛下降罪。
皇帝没有理会他,对元簪笔道;讲。
元簪笔道:臣以为,乔相居相位多年,为人虽恣睢,但从未逾矩,且身居高位,未曾放任门生亲故仗势欺人。他说的言之凿凿,气得老太傅差点跳起来。
不说乔郁恣睢成了什么样子,就说放任亲故,他乔郁有什么亲故?想放任,也得他有才行!
一官员忍不住道:这不是为官最基本之道吗?
元簪笔颔首,道:诚然是基础之道,否则我朝一百五十年有余,不会接连立下八道碑文,警戒官员行事。
确实是基础之道,然而若是有人能做到,何以石碑连立八座?
乔郁想要闭眼,似乎再看一眼那站在殿中的人的身影,就要被他身上的烛光刺伤。
可能是殿中烛火烟尘呛了眼睛。乔郁忍不住用手蹭了一下眼角,却是一手湿润。
他嘲弄地想:你看,天下第一的大傻子还能爬上这般高位,真是奇闻。
乔相围观多年,居功至伟,其功不必臣赘言。元簪笔好像根本没听见群臣的纷纷议论,也感受不到他人含着恨意的眼神,只陈秋台一案,此乃臣与乔相共查,陈秋台谋反证据确凿,纵然是太子亲舅,也该以国法处置。
他声量不高,不卑不亢地继续道:太子是陛下亲子,既是子,又是臣,太子谋反,非是父子刀戈相向,而是臣子欺君罔上。谢相字字称父子,却忘了先君臣,后父子的道理。今臣子谋反,却为逆臣而诛杀鞠躬尽瘁之臣,请恕臣目光短浅,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令人称道的好谋算。
第77章
话音未落,老太傅已冷笑出声,道:元大人一席话当真是慷慨激昂,倒令我等汗颜了。他这话虽是对元簪笔说的,看向的却是皇帝,乔郁有功如何?陈秋台一事乔郁所作所为确实不妥,乔郁明为肃清朝堂,实则剑指太子!宫中流言四起,宗室人心浮动,逼得太子谋反,动摇国之根本,元大人不若问问,他乔郁汲汲营营得是什么好谋算!
此言之处,四座骇然。
谢居谨沉声道;太傅,慎言。
陈秋台一事具是皇帝下令,就算乔郁真有私心,充其量不过是推波助澜,太傅这话,竟在暗指皇帝!谢居谨忍不住向上望去,果不其然看见皇帝神色有些阴沉。
乔郁似乎极疲倦地说了句:陈秋台案确实是臣有私心,臣处置不当,请陛下责罚。
乔郁只提自己之过,将皇帝摘得干净。
谢居谨余光瞥见青年人艳丽苍白的脸。
皇帝冷冷道:此事早就盖棺定论,不必再提。元卿,你说这些,想必不是只为了陈太子之罪吧?
元簪笔道:事态如此,再杀乔相已毫无意义。斛州府与此处相距不远,设守军八万,臣想,能否从斛州调兵,以拱卫中州?
绝无可能。不少人在心中想。
斛州守军是先君惠文帝所设,其目的一开始确实是为中州处于危局时保护皇帝。斛州望族顾氏世代为守将,手握重兵,深得皇帝信任。
顾氏一族理应忠于皇帝,且也确实忠于皇帝。
然而皇帝得位并非十分名正言顺,故太子死得又过于蹊跷,只是当时先帝重病,几位皇子在斗争中或死或流放,朝中除今上之外再无可继承大统者,故先帝在重病中立其为太子。
不少人心有疑虑不满,其中便有顾氏一门,虽没有直白显露,对这位陛下的政令却大多阳奉阴违,俨然一割据地方的诸侯。但斛州位置太过特殊,周围乃是中州、宛州、前者为国都所在之地,后者繁华,国家税银三分出自宛州,无重兵守卫,守将顾渊渟又做的极聪明,给朝廷留足了面子,朝廷将斛州一事视为国之顽疾,却无可奈何,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顾渊渟那调兵?
以顾渊渟对今上的态度,他不转而帮助太子,前后夹击已是忠贞的做法了!
皇帝若有所思地望着元簪笔。
他似乎也觉得,让顾渊渟出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可能,顾渊渟会不会向他提出什么额外的条件?这些条件,与乔郁的命比,哪个更贵重呢?
乔郁面上的泪水已干了,唯有眼角还透着抹绝艳的红。与他苍白的脸色相衬,红愈红,白愈白,像是几滴血洒进了新雪里。
皇帝收回目光。
这位能轻易决断他人生死的九五之尊淡淡地开口了,好像就此写好了乔郁一生中的最后一笔,他道:太子失德,然朕与太子毕竟终是父子,若起战端,则生灵涂炭,朕不愿牵连百姓,亦不愿父子相残,他望向下面,奇怪的是,乔郁这个将死之人的脸色并不很难看,反观元簪笔,皇帝似乎看见了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他攥紧了拳,须臾之后又放开,朕应允太子。
恋耽美
之后将乔郁拖出去枭首示众,头颅拿石灰和冰放在匣子内保存好,待到太子大军一到,双手奉上,于是父慈子孝、相安无事、皆大欢喜!
皇帝看不透乔郁的眼睛,这双眼睛常常有雾包裹着似的,含着似有似无的绵软情意,现在他只能看见乔郁的泪水,却看不出其中的情绪。
乔郁的声音万分懊悔,恨不得自绝于世。
皇帝也很满意。
他满意的是乔郁。
愈是满意,愈是遗憾。
若单从长相来看,乔郁不怎么像他,也不怎么像太子妃或许有那么点像太子妃,当年乔夫人托元璁景告诉他,请陛下一定去看看乔郁,不要做出令自己悔不当初之事。时值宁佑十年案后,百废待兴,一团乱麻,皇帝无从下手,他痛恨自己,痛恨谢居谨等,更痛恨宁佑党人,但因缘际会鬼使神差之下,他当真以帝王之尊,踏入了死牢。
乔郁年已十五,又险些跑了一次,便被单独关着。
他身手上佳,刑部处决的文书还没下来,刑官怕再生事端,便生生打断了这少年的双腿,入了静室后,主刑人故技重施,将铁刺钉入乔郁双膝。
皇帝浑身上下都叫黑袍笼罩严实,他穿过层层监牢,见到了数不清的熟人。
昨日他们还是意气风发青年官员,为变革推行出谋划策,梦想着一日大业始成,百姓安居乐业,足以在青史篆上一笔名姓,今日就成了阶下之囚,百般求救无门,必死无疑不说,还要牵连家人。
黑袍下,引路人看不清皇帝的表情。
皇帝走到最里面,一眼就看见了乔郁。
少年人双腿断了,软绵绵地耷拉着,手腕被束缚在头顶绑着,手腕已青紫,离这双手被废掉,也用不了多少时日。他被脚不沾地地挂在上面,身下的地面早就凝了一滩血。
乔郁的长发被冷汗和血黏在脸上,他紧紧闭着眼睛,大概疼昏过去了。
狱卒不知黑袍人的身份,却明白是个贵人。
贵人点名要见乔郁,看见了乔小少爷被折磨成这副残相却无动于衷,看来不是显贵友人来见他最后一面,更像是仇家来耀武扬威。
狱卒自以为看穿了贵人心思,媚笑着弯腰对皇帝道:请贵人稍等片刻。动作麻利地从腰间摸出了钥匙,打开牢门,恭恭敬敬地请皇帝先进去。
乔郁大约是疼得太狠了,这些声音没将他叫醒。
狱卒眉头立橫,粗糙大掌一把扇到了少年脸上。
他脸上本就鞭伤道道,此刻立时鼓起了鲜红掌印。
响声回荡在空荡荡的牢房中,吓跑了角落里啃食棉被的瘦若老鼠。
皇帝眼皮一抬,却什么都没说。
乔郁痛得闷哼一声,艰难地抬起眼睛。
这双眼睛里,有化不开的雾气。
这无疑是一双漂亮的眼睛,眼尾微挑,眼睛却没那样狭长,眼珠黑而凉,睫毛卷翘,放在男人身上,实在太妩媚,太艳丽了,幸而生得剑眉中和不少,使他看起来没那么秀气。
皇帝一滞。
他与少年人对视,少年眼中的恨意不加掩饰,似乎燃着火焰。
连璧皇帝喃语道。
张昭,小字连璧,十六岁嫁于太子,夫妻恩爱,一时传为佳话,羡煞旁人。
若非太子病逝,母仪天下的就该是当年自由出入宫闱的活泼少女。
这双眼睛在他梦里出现过无数次,令他不甘,令他彻夜难安,令他悔不当初。
他与连璧的私情,三言两语,实在说不清楚。
连璧有孕的事情,连他派过去伺候连璧的侍女都不得而知,更不知道连璧是如何在重重监视之下秘密生产,将孩子交给乔夫人抚养。
这女子虽因父亲受皇帝宠信而备受后宫众人喜爱,但自此之后十几年,嫁给太子繁花似锦般,却无人妒恨中伤,可见其心思手段了得。
算起时日,连璧的孩子,既有可能是他,当然也有可能是故太子的。
然而他与故太子乃是一母所生,眉眼八分相似,周身只气质不同,至亲之人尚无法分辨两人,遑论是他们二人的儿子。
连璧,无疑聪明。
皇帝站在阴冷的监牢中,电光火石之间猛地有了一个猜想。
太子刚去,太子妃新寡,太子妃若在宫中,人多眼杂,流言可畏,两人当然没什么见面的机会,只是太子妃处境特殊,暂居寺庙为国祈福,皇帝若想见她,便什么容易。
故人相见,却今时不同往日,如何叫人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几杯陈酿,一腔旧情,足以意乱情迷。
皇帝望着那孩子黑沉沉的眼睛,手指微微颤抖,心中却冰冷一片。
贵人?狱卒小心翼翼地道。
刑部尚书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门口,狱卒吓得跪倒在地。
皇帝淡淡道:乔诣迷惑圣上,祸国殃民,本该罪无可恕,朕念其幼子年少无知,便关押静室,无诏不得出入,任何人不得探视。
刑部尚书道:是。
皇帝瞥了一眼跪在地上都若筛糠的狱卒,道:杀了吧。
是。刑部尚书恭敬道:恭送陛下。
皇帝衣袍曳地,发出刷拉刷拉的声响。
身后,是一无所知的狱卒在拼命磕头求饶。
清瘦冷厉的青年人目光落在乔郁身上,道:乔少爷,必有后福。
乔郁嘴里含着血,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却还是扯开一个狼狈无比的笑,道:承大人吉言。
皇帝像是下了定论一般道:卿忠体国。
侍卫守在门外,只等皇帝一声令下,就将那坐着的、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拖下去。
乔郁深深垂首,道:能得陛下一言,臣九死不悔。
他余光看元簪笔,也不知道自己在期望什么,或许是期望元大人能担忧地看他一眼吧。
皇帝收回目光,道:这是众卿的意思?
一臣子恭敬道:非是臣等私心,而是顺应民意,以雪苍生之恨。
若非他脸上还挂着泪水,他或许真的笑出来了。
乔相想,他或许祸国,但从未殃民。皇帝利用他,他亦倚靠帝王之威,分化世族势力,挑唆诸位皇子间的关系,终于到了皇帝欲废太子,太子起兵谋清君侧的地步。
说他祸国殃民,实在有些冤枉。
皇帝又问了一遍,众卿皆是如此想法?
乔郁手指搭在袖子上,把玩着官袍上的花纹。
自从与元簪笔心意相通之后,他便少有这个习惯,今日却不知为何又发现这东西十分好玩了。
他在期望什么?
是期望元簪笔能为他仗义执言呢,还是希望元簪笔一言不发,保全自身?
乔郁此刻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他矛盾万分地想要元簪笔作壁上观,再做图谋,又想要元簪笔能够为他不顾一切。
若元簪笔为了他舍弃大局,元大人在他心里就心机深沉的聪明人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蠢货,任谁都看得清楚,此时为乔郁说话,不过再多一个人被拖下水而已。
若元簪笔什么都不说,固然聪明,也固然令他满意。
乔郁挑开袖子上的线头,就像用手抚落了一片花瓣。
元簪笔道:臣有异议。
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引得群臣震怒。
谢居谨回头,看向元簪笔。
元大人站在那,脊背挺得极直,简直像什么宁折不弯的武器了。
他神情冷静,此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此人长着一张良善,却绝不愚蠢的脸,干出了无比冒险的傻事。
谢居谨试图从元簪笔身上找到昔年那位光风霁月的元大公子的影子,却一无所获。
元簪笔纵然受元簪缨教养,元簪笔同元簪缨看起来却仍然是两个人,一是月,一是雪,一是美玉,一是坚冰,除了面上浑然不变的恬静,没有分毫相似之处。
这样不计后果的蠢事。谢居谨猛地想起来,元簪笔不是第一次干。
第一次,是在五年前。
谢居谨当时醉着,此刻却清醒。
而元簪笔当时滴酒未沾,现在仍然清醒。
谢居谨不理会沸水般掀起的众议,只道:看来元大人,并不愿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此事。
乔郁想,他这样子倒还像个要被送出去和亲的公主了。
不过想来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大义凛然地为国捐躯。
皇帝觉得在情理之中,又觉得在意料之外。
元簪笔,从来不是如此意气用事之人。
乔郁瞥了眼谢居谨,他这一夜对谢居谨这老匹夫的不满已然无以复加,忍不住开口道:本相欲自尽以谢天下也好,元大人与诸位政见不同也好,他短短一个时辰哭了两次,嗓子沙哑得厉害,但仍旧柔软,说出来的话却是不同于柔软语调的尖刻,都需陛下裁决。谢相关心国事,却只为他人之死摇旗呐喊,自己作壁上观,未免太大忠似伪了。
谢居谨刚要开口,乔郁立刻补上,对皇帝道:元大人乃国之股肱之臣,臣相信,元大人必有高论,而非小儿女之言贻笑大方。
乔郁竟是在暗示他。
以乔相的性子,什么时候关心过别人的死活?
那封信仍在元簪笔手中,小太监谨慎地接了过去,这才发现,原本在元簪笔手中折叠整齐的书信,不知为何,一角已被刺穿了。
不是信纸上原本有的,倒像是谁指甲刺上去的印子。
皇帝冷冷道:够了。
乔郁拿袖角擦去脸上的泪。
皇帝原本想说的话一顿,只对谢居谨道:谢相今晚,未免太过着急了。
话中暗含的警告谁都听得明白。
这种时候了,皇帝居然还有偏袒之意。
谢居谨道:臣关系则乱,一时失言,请陛下降罪。
皇帝没有理会他,对元簪笔道;讲。
元簪笔道:臣以为,乔相居相位多年,为人虽恣睢,但从未逾矩,且身居高位,未曾放任门生亲故仗势欺人。他说的言之凿凿,气得老太傅差点跳起来。
不说乔郁恣睢成了什么样子,就说放任亲故,他乔郁有什么亲故?想放任,也得他有才行!
一官员忍不住道:这不是为官最基本之道吗?
元簪笔颔首,道:诚然是基础之道,否则我朝一百五十年有余,不会接连立下八道碑文,警戒官员行事。
确实是基础之道,然而若是有人能做到,何以石碑连立八座?
乔郁想要闭眼,似乎再看一眼那站在殿中的人的身影,就要被他身上的烛光刺伤。
可能是殿中烛火烟尘呛了眼睛。乔郁忍不住用手蹭了一下眼角,却是一手湿润。
他嘲弄地想:你看,天下第一的大傻子还能爬上这般高位,真是奇闻。
乔相围观多年,居功至伟,其功不必臣赘言。元簪笔好像根本没听见群臣的纷纷议论,也感受不到他人含着恨意的眼神,只陈秋台一案,此乃臣与乔相共查,陈秋台谋反证据确凿,纵然是太子亲舅,也该以国法处置。
他声量不高,不卑不亢地继续道:太子是陛下亲子,既是子,又是臣,太子谋反,非是父子刀戈相向,而是臣子欺君罔上。谢相字字称父子,却忘了先君臣,后父子的道理。今臣子谋反,却为逆臣而诛杀鞠躬尽瘁之臣,请恕臣目光短浅,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令人称道的好谋算。
第77章
话音未落,老太傅已冷笑出声,道:元大人一席话当真是慷慨激昂,倒令我等汗颜了。他这话虽是对元簪笔说的,看向的却是皇帝,乔郁有功如何?陈秋台一事乔郁所作所为确实不妥,乔郁明为肃清朝堂,实则剑指太子!宫中流言四起,宗室人心浮动,逼得太子谋反,动摇国之根本,元大人不若问问,他乔郁汲汲营营得是什么好谋算!
此言之处,四座骇然。
谢居谨沉声道;太傅,慎言。
陈秋台一事具是皇帝下令,就算乔郁真有私心,充其量不过是推波助澜,太傅这话,竟在暗指皇帝!谢居谨忍不住向上望去,果不其然看见皇帝神色有些阴沉。
乔郁似乎极疲倦地说了句:陈秋台案确实是臣有私心,臣处置不当,请陛下责罚。
乔郁只提自己之过,将皇帝摘得干净。
谢居谨余光瞥见青年人艳丽苍白的脸。
皇帝冷冷道:此事早就盖棺定论,不必再提。元卿,你说这些,想必不是只为了陈太子之罪吧?
元簪笔道:事态如此,再杀乔相已毫无意义。斛州府与此处相距不远,设守军八万,臣想,能否从斛州调兵,以拱卫中州?
绝无可能。不少人在心中想。
斛州守军是先君惠文帝所设,其目的一开始确实是为中州处于危局时保护皇帝。斛州望族顾氏世代为守将,手握重兵,深得皇帝信任。
顾氏一族理应忠于皇帝,且也确实忠于皇帝。
然而皇帝得位并非十分名正言顺,故太子死得又过于蹊跷,只是当时先帝重病,几位皇子在斗争中或死或流放,朝中除今上之外再无可继承大统者,故先帝在重病中立其为太子。
不少人心有疑虑不满,其中便有顾氏一门,虽没有直白显露,对这位陛下的政令却大多阳奉阴违,俨然一割据地方的诸侯。但斛州位置太过特殊,周围乃是中州、宛州、前者为国都所在之地,后者繁华,国家税银三分出自宛州,无重兵守卫,守将顾渊渟又做的极聪明,给朝廷留足了面子,朝廷将斛州一事视为国之顽疾,却无可奈何,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顾渊渟那调兵?
以顾渊渟对今上的态度,他不转而帮助太子,前后夹击已是忠贞的做法了!
皇帝若有所思地望着元簪笔。
他似乎也觉得,让顾渊渟出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可能,顾渊渟会不会向他提出什么额外的条件?这些条件,与乔郁的命比,哪个更贵重呢?
乔郁面上的泪水已干了,唯有眼角还透着抹绝艳的红。与他苍白的脸色相衬,红愈红,白愈白,像是几滴血洒进了新雪里。
皇帝收回目光。
这位能轻易决断他人生死的九五之尊淡淡地开口了,好像就此写好了乔郁一生中的最后一笔,他道:太子失德,然朕与太子毕竟终是父子,若起战端,则生灵涂炭,朕不愿牵连百姓,亦不愿父子相残,他望向下面,奇怪的是,乔郁这个将死之人的脸色并不很难看,反观元簪笔,皇帝似乎看见了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他攥紧了拳,须臾之后又放开,朕应允太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