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今年赵晟和黄豆腐忙里偷闲,只把莲花山上的郁臭苗割回了家,至于狗头山的,那是真没时间割了。
十斤棉花大概能出六斤棉籽,赵晟家种了半垧地的棉花,收回家一千三百多斤棉籽和将近九百斤的棉花。
去了籽的棉花叫棉花瓤子,朝廷收价高达二十文一斤,棉籽的收价是一文钱一斤,
不去籽的棉花叫籽棉,朝廷收价是八文钱一斤。
所以把棉花和棉籽分开卖,才是最实惠的。
农人们不用留棉籽,明年的棉花籽,还是由朝廷提供。下来收棉花的官爷说棉籽有毒,村里那些想要留棉籽榨油喂牲口的人家也不敢留了,把棉籽全卖了。
朝廷不允许农人私卖棉花,所以大家在留够自家做被褥和袄子的棉花后,把剩余的棉花和棉籽都卖掉了。
赵晟家卖了九百斤棉花,得了十八贯钱,卖了一千三百多斤棉籽,得了一千三百多文钱。
其他村民的收入跟赵晟家相差不大,那些伺候田地伺候得精细的人家,赚得比赵晟家还要多出一两贯钱。
种了半垧地的棉花,足足得了将近二十贯钱,往年种一垧地的麦子或高粱,才勉强能得十贯钱,这可真是赚翻了。
早前嚷嚷着不想种棉花的农人们,也立即改口了,开始大赞朝廷的政策好。
除了种棉花的收入,农人们还免了一年的粮税,还白得了不少棉花和半垧地的棉花杆。
得了二十贯钱后,一想到还有半垧地的粮食没卖,村里的男女老少,笑得嘴都要咧到耳根了。
今年赵晟家,小麦和高粱各种了一亩,剩下的地全都种了黄豆,小麦和高粱各收了六百多斤,黄豆收了两千多斤。
今年赵晟种黄豆是真种对了,因为朝廷收黄豆的价格涨了,变成两文钱一斤了,黄豆一下子变得比小麦和高粱都值钱了。
其实关内一直都是黄豆比高粱小麦贵,但关外却正好相反。
黄豆腐移民过来关外时,还挺纳闷呢,以为是关外人不爱吃黄豆呢。
现在黄豆终于比高粱和小麦贵了,但黄豆腐却懒得想原因了,只知道自家的豆腐该涨点价了。
赵晟留够了下大酱和榨豆油的黄豆后,卖掉了一千五百斤的黄豆,得了三贯钱。至于小麦和高粱,赵晟是一点都没卖,全都囤在了家里。
反正家里现在有了空房子,就算下屋放不下这么多粮食,老房子也能放得下。
在赵晟看来,多囤些粮食,总归是没坏处。
“哎呦,这还是我嫂子吗?秸秆不卖留着烧火?”
黄豆芽见嫂子只卖了五车秸秆,把棉花杆留下烧火了,很是诧异,就欠欠地去打趣嫂子。
“我不是你嫂子了,我现在是地主婆了,我家种地发家了,明个我还要买俩丫鬟呢。”
金氏被打趣了也不窘,反而顺着小姑子的话,开起了玩笑。
“花那冤枉钱干啥,现成的丫鬟就在你跟前呢,你一个月给我一贯钱,我能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天天给你端洗脚水。”
黄豆芽笑着向嫂子举荐自己。
“可拉倒吧,找丫鬟都找勤快的,谁能找你这懒丫头呢。还给我端洗脚水呢,你的洗脚水都是妹夫端的。你就话说得好听,干活比你哥还费劲。”
金氏毫不留情地戳穿了小姑子的“甜言蜜语”,顺便把自家男人也一起埋汰了。
“我这不是大着肚子嘛,平时我可没用他端洗脚水。等我闺女大了,让我闺女给我端洗脚水。”
被嫂子嘲笑爱偷懒后,黄豆芽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想要变本加厉,直接使唤小娃娃。
“那你慢慢等着吧!等咱家小灵芝能端动水盆时,你正好怀老三。”
金氏瞅了一眼在院外跟自家皮小子一起疯跑的小灵芝,又看了一眼小姑子的肚子,认真地说道。
“娘,我爹回来了!”
黄豆芽跟嫂子聊得正起兴呢,小灵芝突然在窗外喊了起来。
赵晟和黄豆腐去县里卖茺蔚子去了,赵甫也跟着一起去了。今年兄弟俩没少上山采蜜,就顺便在莲花山弄了不少松油,全都拿去一起卖了。
“一会你去四哥家走一趟,跟四嫂说,四哥留在县里学弹棉花呢,得过几天回家。”
金氏见男人们回来了,就起身回家查钱去了。赵晟在前厅把自己收拾利索后,才进了屋子。
“学弹棉花?跟谁学啊?”黄豆芽真是打心里佩服四伯哥,偷师都偷到县城去了。
“跟县里弹棉花那人学,四哥要给人家白干几天,再从人家手里买一套弹棉花的工具,那人就答应教他了。”
赵晟对自家四哥的“好学”早就见怪不怪了。
“对了,咱家的炉筒让我换成铁锅了,往里添了点钱。这是剩下的钱!”
赵晟跟媳妇交待完花销后,就把钱袋子推给了自家媳妇,钱袋里装着卖茺蔚子和松油的钱。
赵晟一家三口住进了大瓦房,瓦房老暖和了,屋里根本用不着再安火炉了。
火炉还有用处,能拿到集上卤猪头肉,炉筒是一点用处都没了。
赵晟就把炉筒拿去县里换了铁锅,这样以后赶集摆摊时,就不用拆家里的铁锅了。
毕竟现在的铁锅是用水泥砌在灶上的,取下来一回特别费劲。
“我还给你买了点好东西!”
--
十斤棉花大概能出六斤棉籽,赵晟家种了半垧地的棉花,收回家一千三百多斤棉籽和将近九百斤的棉花。
去了籽的棉花叫棉花瓤子,朝廷收价高达二十文一斤,棉籽的收价是一文钱一斤,
不去籽的棉花叫籽棉,朝廷收价是八文钱一斤。
所以把棉花和棉籽分开卖,才是最实惠的。
农人们不用留棉籽,明年的棉花籽,还是由朝廷提供。下来收棉花的官爷说棉籽有毒,村里那些想要留棉籽榨油喂牲口的人家也不敢留了,把棉籽全卖了。
朝廷不允许农人私卖棉花,所以大家在留够自家做被褥和袄子的棉花后,把剩余的棉花和棉籽都卖掉了。
赵晟家卖了九百斤棉花,得了十八贯钱,卖了一千三百多斤棉籽,得了一千三百多文钱。
其他村民的收入跟赵晟家相差不大,那些伺候田地伺候得精细的人家,赚得比赵晟家还要多出一两贯钱。
种了半垧地的棉花,足足得了将近二十贯钱,往年种一垧地的麦子或高粱,才勉强能得十贯钱,这可真是赚翻了。
早前嚷嚷着不想种棉花的农人们,也立即改口了,开始大赞朝廷的政策好。
除了种棉花的收入,农人们还免了一年的粮税,还白得了不少棉花和半垧地的棉花杆。
得了二十贯钱后,一想到还有半垧地的粮食没卖,村里的男女老少,笑得嘴都要咧到耳根了。
今年赵晟家,小麦和高粱各种了一亩,剩下的地全都种了黄豆,小麦和高粱各收了六百多斤,黄豆收了两千多斤。
今年赵晟种黄豆是真种对了,因为朝廷收黄豆的价格涨了,变成两文钱一斤了,黄豆一下子变得比小麦和高粱都值钱了。
其实关内一直都是黄豆比高粱小麦贵,但关外却正好相反。
黄豆腐移民过来关外时,还挺纳闷呢,以为是关外人不爱吃黄豆呢。
现在黄豆终于比高粱和小麦贵了,但黄豆腐却懒得想原因了,只知道自家的豆腐该涨点价了。
赵晟留够了下大酱和榨豆油的黄豆后,卖掉了一千五百斤的黄豆,得了三贯钱。至于小麦和高粱,赵晟是一点都没卖,全都囤在了家里。
反正家里现在有了空房子,就算下屋放不下这么多粮食,老房子也能放得下。
在赵晟看来,多囤些粮食,总归是没坏处。
“哎呦,这还是我嫂子吗?秸秆不卖留着烧火?”
黄豆芽见嫂子只卖了五车秸秆,把棉花杆留下烧火了,很是诧异,就欠欠地去打趣嫂子。
“我不是你嫂子了,我现在是地主婆了,我家种地发家了,明个我还要买俩丫鬟呢。”
金氏被打趣了也不窘,反而顺着小姑子的话,开起了玩笑。
“花那冤枉钱干啥,现成的丫鬟就在你跟前呢,你一个月给我一贯钱,我能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天天给你端洗脚水。”
黄豆芽笑着向嫂子举荐自己。
“可拉倒吧,找丫鬟都找勤快的,谁能找你这懒丫头呢。还给我端洗脚水呢,你的洗脚水都是妹夫端的。你就话说得好听,干活比你哥还费劲。”
金氏毫不留情地戳穿了小姑子的“甜言蜜语”,顺便把自家男人也一起埋汰了。
“我这不是大着肚子嘛,平时我可没用他端洗脚水。等我闺女大了,让我闺女给我端洗脚水。”
被嫂子嘲笑爱偷懒后,黄豆芽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想要变本加厉,直接使唤小娃娃。
“那你慢慢等着吧!等咱家小灵芝能端动水盆时,你正好怀老三。”
金氏瞅了一眼在院外跟自家皮小子一起疯跑的小灵芝,又看了一眼小姑子的肚子,认真地说道。
“娘,我爹回来了!”
黄豆芽跟嫂子聊得正起兴呢,小灵芝突然在窗外喊了起来。
赵晟和黄豆腐去县里卖茺蔚子去了,赵甫也跟着一起去了。今年兄弟俩没少上山采蜜,就顺便在莲花山弄了不少松油,全都拿去一起卖了。
“一会你去四哥家走一趟,跟四嫂说,四哥留在县里学弹棉花呢,得过几天回家。”
金氏见男人们回来了,就起身回家查钱去了。赵晟在前厅把自己收拾利索后,才进了屋子。
“学弹棉花?跟谁学啊?”黄豆芽真是打心里佩服四伯哥,偷师都偷到县城去了。
“跟县里弹棉花那人学,四哥要给人家白干几天,再从人家手里买一套弹棉花的工具,那人就答应教他了。”
赵晟对自家四哥的“好学”早就见怪不怪了。
“对了,咱家的炉筒让我换成铁锅了,往里添了点钱。这是剩下的钱!”
赵晟跟媳妇交待完花销后,就把钱袋子推给了自家媳妇,钱袋里装着卖茺蔚子和松油的钱。
赵晟一家三口住进了大瓦房,瓦房老暖和了,屋里根本用不着再安火炉了。
火炉还有用处,能拿到集上卤猪头肉,炉筒是一点用处都没了。
赵晟就把炉筒拿去县里换了铁锅,这样以后赶集摆摊时,就不用拆家里的铁锅了。
毕竟现在的铁锅是用水泥砌在灶上的,取下来一回特别费劲。
“我还给你买了点好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