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女公子

第146页

    赤华全身火热,退到门边,摸到门闩,轻轻插好。
    “阿偃,别走。”
    61、第 61 章 ...
    小窗紧闭, 将灿烂星汉关在外面。窗缝里透出微光,忽而缠绵悱恻, 忽而喁喁低声, 终夜未绝, 直到天色将明, 那声音融入清脆的百鸟乱鸣里。
    ……
    几声沉闷巨响,偃城城门大开。乐声素雅,熏香入天,仪官高声唱颂。徐兵守卫排成两列, 邑宰献出大印, 迎接偃城新的主人。
    之后是祭拜天地、敬谢天子。大宴连开三日,答谢各诸侯派来恭贺的使臣。
    从一座空置大宅改成的临时行宫里,传出偃国新君的第一道政令:所有国人免三年徭役赋税,鼓励开荒垦耕,以壮国力。
    一时间,万民欢呼, 奔走相告。
    赤华虽未参与朝堂之事,但立国之初,人才寥落,人人肩上都扛着几倍的担子, 她也只能打起精神, 没名没分的帮徐朔处理事务。
    等她好容易得到一日休息,行宫里传来消息,徐姬和灵兰已平安抵达, 请她前去赴宴。
    她丢下手头的笔就走,唇边不自觉漾出微笑。
    后头侍婢还疑惑呢,徐姬母女跟她又非血缘至亲,何时变得这么热络了?
    只有赤华心知肚明。这几日忙得昏天黑地,几乎没跟阿偃说上几句话。他也没时间跟她腻着。他有许多自己的事情要做。
    但今日他肯定会来行宫拜见母亲。
    到了行宫,果然见到夏偃,穿着用她从大夏带来的布料裁的新衣,容光焕发,正立着跟徐姬说话。
    毕竟跟母亲十几年不亲,他还是略显腼腆,徐姬拉着他嘘寒问暖,他恭敬作答。
    忽然又见到赤华。他忙转过身,朝她规规矩矩地行礼打招呼。
    跟她擦肩而过的时候,悄悄伸手,蹭了蹭她的手背,凉热交替,一瞬间的肌肤相亲。
    他脸上蓦然涌一股红潮,胸中燃起一团野火,觉得身体异样。
    她是怎么做到的!晚上一个样儿,白天一个样儿。他就没这天分。
    “我……我还有事忙,”他慌慌张张,边说边逃,“在城里找匠人打了柄新剑,今日交货……”
    赤华忍笑,心中闪过些难以启齿的画面,也耳根发热。
    但她惯会掩饰,尽量绷着面孔,跟徐姬微笑相见,问她:“徐国一切可好?”
    徐姬略略欠身,答:“新君从大夏舅族中请了几位能人名士辅佐朝政,如今局势平稳。”
    按照礼数,徐姬是赤华母亲的陪嫁,因此反倒要向赤华行礼。
    “还有……故君侯已经下葬。依着阿朔的意思,没有让人殉葬,只是陪了陶俑。”
    故去的徐侯毕竟是灵兰的父亲,徐姬虽对他没什么感情,但也面容黯淡,唏嘘不止。
    赤华“嗯”一声,觉得徐朔倒比自己想象得心细。
    离开宴还有些时刻。宫人侍者就地铺了镶玉竹席,递来冰酪醴酒。两人一边赏夏,一边漫漫说了些闲话。
    不免说到夏偃。徐姬抱怨:“……天知我有多疼他!那一阵子,阿朔在徐国掌权,徐人对我竞相巴结,送了不少东西。我从来都是先给他留着,灵兰都排在第二位。只因觉得这几年太苦了他……可,可是你瞧这孩子,当时也不知身体还好没好全,就迫不及待的要走,谁都劝不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这个做母亲的亏待他呢。”
    明明是在抱怨儿子,却是冲着赤华说的。赤华觉得明白她的意思。
    “夫人不知,我们在路上遭遇伏击,全靠阿偃及时赶来援助,才得以平安抵达。”她笑笑,“他也不是孩子了,去留由己,咱们都管不着。况且这里有我,也不会让他受亏待。”
    这话已近乎明示了。徐姬如何不懂。若说先前她只是猜测担忧,今日夏偃和赤华相遇的那一刹那,他的神色已说明一切。
    “公子对阿偃极好,妾……都看在眼里,感激不尽。”她欠身,“但我这一生唯有一件憾事,就是没能亲手抚育他长大,想来心中有愧。有些话,就算……就算得罪公子,也不得不说。”
    赤华知道她定是看出什么了,脸上微微一烧,点点头,不接话。
    “阿偃年纪太小,现在对公子言听计从,但……但以后的日子还长着,总不会一直如此。公子的身份地位,他……高攀不上。伦理上也绝无可能。这些,你可曾告知他?”
    赤华默默听着,心里无奈一笑。
    徐姬生来风情万种,引了多少男人痴迷。她还以为所有女人都像她那样,只要勾勾手指,男人就神魂颠倒了呢。
    天地良心,自己哪有这份能耐?阿偃又不是她故意勾引来的。反而一开始,她还千方百计把他往外赶呢。
    不过有一点,赤华觉得徐姬说得也不无道理。世人善变,谁会将自己十六七岁时的执念坚持一辈子呢?
    赤华觉得自己做不到。她十六岁时,也对不少东西感兴趣过——胭脂水粉、刺绣编织、名种猫犬、珍奇果子——现在回头看来,幼稚而索然无味。
    夏偃呢?他的热血会不会终有燃尽的一天,等过得三年五载,他会不会也对今日的选择不以为然,但已然青春虚度,无从挽回?
    过去这一年的惊涛骇浪,让赤华学到一样很有用的道理:人的命运并无定数。与其处心积虑地谋划长远,不如脚踏实地,且顾眼下。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