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因为事涉朝臣, 京兆府尹姜篱只能先将韩祈带到京饢驸兆府衙门内暂扣。又抱着足足一大箱子的口供在宣政殿侧殿与君王回话。花了小半天功夫将这一大圈乱麻似的关系给君王讲了一遍。
那些凌乱琐碎的细节,君王根本没听进去。
君王唯一听进去的就是涉事双方。
一方是他儿子顾修的亲近属臣韩墨初, 一方是韩明家的长子韩祈。
这两方相遇, 理由就是夺嫡党争。
韩祈刺杀韩墨初,就是为了剪掉他儿子身边这个唯一的近臣,让他儿子失去辅佐助力。
前些日子,他看在珹王顾偃的份儿上留了贵妃一条命,也留了韩明在前朝的一席之地。眼下才消停了一个多月,韩明就敢顶风作案。这和直接撕他这个做君父的脸皮有什么区别?
这案子,可报给战王知道了?顾鸿略微翻了翻手边那厚厚一沓的口供:他是让你如何处置的?
回陛下,战王殿下得知此事后什么也没说, 只是将那座平安庄买了下来,陈年的烂账也给清了。让那些佃农好生耕种,今后不必再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了。那五个涉事的佃农,韩参军说他们身手不错,等到结案之时便让他们到京郊大营里从新兵做起。姜篱说:至于其余涉事之人怎么处置,战王殿下和韩参军都没有过问过。
顾鸿双手搓了搓倦怠的双眼,若有似无的哼了一声。
这种阴沟里作的小事, 他的这个儿子一向都看不到眼里,更不放在心上。
顾修自从得了虎符, 便愈发闲不住了。眼下正忙着怎么在今年要与他收拾了连同高句丽在内的几个小国, 以及往西戎及其周遭部落增派驻军的事儿。
若不是他隔三差五的留着顾修在内宫里用些点心, 这孩子恐怕忙的连口热食都吃不上,哪有心思顾及背后捅过来的刀子?
也难怪,姜篱会抱着这么一大箱子的口供来讨他的口风。
既然战王没有什么特殊示下,你便按着国法办吧。案子审结以后,直接把人转到大理寺,转告大理寺卿,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不必再另行请旨了。
是,微臣遵旨。
姜篱前脚刚走,老太监崔尚便拖着拂尘进来了。
陛下,韩明大人在宣政殿外跪下了,说是想替自家大公子陈情一二。
陈情?还有什么好陈情的?你去告诉他,他若是还跪着,他被关进去的就不止这一个儿子了。顾鸿从龙书案后站起身子:对了,再过些日子皇后便要回宫了,你也盯着些内府司上下,把凤仪宫早些整修出来。
是,老奴这就去办。
老太监崔尚拖着拂尘,行到了跪趴在地的韩明面前:韩明大人,陛下让您回去呢。
崔公公,陛下为何不见本官?犬子确实冤枉,什么郭三李四的他根本便不曾相识!几入绝境的韩明,只能将素日都不大看得起的老太监崔尚当做了救命稻草。
韩明大人,您说的郭三李四,陛下也不认识。陛下只是不想听您解释,您家大公子平白无故的要断战王殿下的臂膀。陛下这个做父皇的怎么也要给殿下出口气才是。殿下不理论的事,陛下替殿下理论。崔尚将手中拂尘往臂上一拖,道:陛下让老奴转告您,您若是还跪在这里,您家被关进去的就不会只有大公子一个人了。
老太监言罢伸手将人搀扶起来,恭敬的朝宫门方向抬了抬手,道:韩明大人,您请回吧。
韩明恍恍惚惚的朝前走了两步,只觉得双腿发软,眼前出宫的路也变得扭曲歪斜,没走出几步就一个抢身摔倒在地上,额角也磕破流血了。
这算是他这些年来第一次和韩墨初实打实的正面交锋,他竟然败的这般惨烈。
那个涉事关键的李四是个远近闻名的烂赌鬼,庄户之上的活阎罗。他手上欠的银子自己都记不清了,做这种事,谁会蠢到非要偷一张真的借凭去挟持他?一顿拳脚就能唬住的人,还要借凭干什么?
他之所以选这个李四,就是因为这个李四的人际关系足够复杂,牵涉范围广布,难以追查。
他先是派人去寻了京中几个黑市里的讨债鬼,话都没说几句就把李四吓唬住了,让李四去替他寻那些身家清白且有些身手的庄户人趁夜劫杀韩墨初。
韩墨初若不出手,那帮人便会直接结果了韩墨初。
韩墨初若是出手,只要打伤打死了其中一个,那都最少也是个革职在家的处置。
哪怕撞上禁军事情败露,案子审那到了李四那里线索也就断了。怎么查都只能是桩悬案,就算韩墨初心里再疑惑,也拿不出任何的真凭实据。再说,哪里就那么容易撞上巡夜的禁军?
哪曾想,当天夜里,还就当真迎面撞上了禁军,又硬生生的攀扯出一张实打实的借凭来。
韩明在磕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才想明白,韩墨初做的这个局。
其实根本不在乎那个李四招出来的是什么人,姓张,姓李,姓宋,叫什么名姓都好。只要有了一个人名,便足够他把功夫转移到他韩明头上。哪怕只牵扯了一个十年前在他府上看过菜园的老奴,罪名也会就此做实。无论牵强与否都无所谓,他韩墨初要的就是这样说不清也甩不掉的牵扯。
无论他的长子这会儿怎么解释,就算实话实说也不会有任何人相信。
因为那天晚上的深夜劫杀是事实,那些人受人指使也是事实,郭三是韩祈的小厮更是事实。
韩明捂着额头,鲜血顺着眼睑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血红色的轻纱。
那天,韩墨初与他在这里说话,风光得意的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就偏想试试能不能要他的命。
等等?韩明的后脊背处浑然浮起了一层冷汗。
原来,从那天开始,韩墨初就已经在引他入局了。他煞费苦心的找了那些人来,一点一点的计算着时机,只预备着到时能狠狠的踩他一脚。
这一切从最初就都是韩墨初的谋划。
韩墨初激怒了他,但是不拘他何时动手,更不拘他动不动手。
因为无论他动不动手,他韩墨初都是赢家。只有他这个想翻盘的输家才会绞尽脑汁。
亏得他在这血池地狱一般的官场上翻滚了这么多年,心机城府还不如那么一个身无功名的青年人。
永熙二十三年,暮春时节。
离宫十八年的孟氏皇后自京郊静华寺中搬回宫廷。
君王顾鸿原本想大操大办一场,最后还是依了孟氏皇后的话一切从简。免去了百官跪迎,只由顾修和顾攸两个皇子领一队仪仗,将她接回皇城即可。
归宫的家宴,也只设在崇宁宫东边的暖阁里。
参宴的也仅有顾修顾锦,以及丽妃金氏的那一家三口了。
自打孟氏皇后要回宫的消息传入后宫后,最欢喜的人就要数丽妃了。因为只要孟氏皇后回来了,她就再也不必过问操心那些宫务了。还有她千辛万苦让母族家中搜罗的那些闺秀的画像,也终于能有个人同她商量了。
家宴上的氛围暖融融的。孟氏皇后是温和人,几个孩子也都很得体。最让人可喜的是,宁王妃徐静柔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小腹微微凸起,整个人红光满面的。
柔儿,来吃这个,这个也好吃,还有这个,这个这个...自打开了宴席,顾攸便一个劲儿的朝徐静柔碗里夹菜,什么鱼肉鲜虾,山珍海味的都堆在了徐静柔的碗里。便是徐静柔长了八张嘴也吃不过来这么多东西。
殿下,您别夹了,父皇母后都在你这是做什么啊?徐静柔使了几个眼色不管用,只能小声提醒道。
顾攸这才停了筷子,迟疑的抬起头,只见桌上的人都看着他,当即不好意思起来:父皇,母后,母妃,儿臣失礼了。
你还知道失礼啊?眼看着要做父亲了,还这么毛毛躁躁的。丽妃金氏作势嗔怪了一句,只是掩不住脸上欣喜的神情。
算了,攸儿是第一次做父亲,心里高兴也是应该的。今日是家宴,他想怎样都成。主位上的君王顾鸿摆手说道。
是啊,攸儿是初为人父,绣绮就不要怪他了。孟氏皇后温温柔柔的笑着,唤了一声丽妃金氏的闺名。
这个闺名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人叫过了,连丽妃自己都快忘了。
今日被孟氏皇后一叫,不自觉的心尖儿一热,差一点又红了眼圈。为了不扫众人的兴致,丽妃忙吸了吸鼻子,转言将话引到了顾修身上:修儿,你看你皇兄这眼看着都要做父亲了,你还是一个人,丽娘娘不放心的很呢。
丽娘娘安心,儿臣一切都好。
娘娘知道你一切都好,只是你看你皇兄和皇嫂,你便不想成亲么?丽妃看了眼孟氏皇后,眼神请求的希望孟氏皇后能帮着说上一句话。
儿臣不想成亲,儿臣只想替父皇打天下。顾修搁下筷柱,一本正经的回道。
这一句话,又说到了顾鸿的心坎儿里。
江山天下,他是国君。顾修这孩子便把他自己打磨成了他手里的一把利刃,他的手指向哪里,顾修就会打到哪里。
军权放在自己的亲生儿子手里,他连觉都睡的比往日更加安稳。
七弟,这打天下和成亲好似不冲突嘛,难道娶了亲就不能领兵了?顾攸皱眉反问道。
这不一样,我不像六哥这样的会照顾人。将来无论娶了谁,都会受委屈的。
修儿不想成婚,那便不成婚吧。顾鸿端着一盏漱口的清茶,沉声正色道:男儿志在四海,成婚有成婚的好,不成婚也有不成婚的好。
儿臣觉得父皇说的很是。七弟既然觉得不成婚好,那便是不成婚好。过几年大了,又觉得成婚好了,到那时候再成婚也是不迟的。顾锦微笑着给顾修的碗里夹了一枚蒸饺:丽妃娘娘您安心,儿臣这做长姐的会好生看顾着弟弟的。
家宴散场,顾修难得用了宫中外派的车驾回府。
府中韩墨初还没睡,书房里依旧亮着灯火。
灯火下,韩墨初依旧在摆弄着棋盘。
整局棋,正卡在最关键的一步上。韩墨初手中捻着棋子在手中摸弄着,听到顾修开门的响动,抬眸笑道:殿下回来了?
嗯,回来了。顾修说着,宽去了外袍搭在了一旁的架子上:不过没有带吃食回来。
殿下觉得臣等着殿下,就是为了讨嘴吃的?韩墨初将手中的棋子朝棋篓里轻轻一丢:亏得臣这么晚了还给殿下留着灯盏。
听闻韩明在宣政殿前磕破了头,好似快不行了。顾修冷不防的说了一句。
是啊,所以有些事要快点做了。韩墨初微笑着从桌案后头绕到了人前,温声道:总归要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事情办妥。
第七十七章 佞臣
吏部尚书刘子宸因病去世, 年当七十一岁。
其长子,吏部侍郎刘恭让在收拾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手记。里面详细记载了昔日的忠勤宰辅韩明这些年来是如何构陷官员,结党营私, 收受贿赂, 动摇朝堂的罪状, 以及一些尚在人世的人证的下落。
光是永熙初年,有详情所载的构陷官员的案子, 便多达十三起。
永熙六年, 韩明因私人恩怨,将伪造的僭越之物置于成国公安庆府上,又以谋逆反叛之名诬告,以至于成国公安庆三族被灭。
永熙八年,韩明以仗势欺人,殴杀良民为由诬告骠骑大将军朱荣,以至于朱荣将军含恨自裁。
永熙五年,韩明为报复不肯与之同流合污的户部尚书陈其表, 伪造账目,混淆视听,以至于陈其表举家入罪被杀。
永熙二年,韩明贪污军费,以芦花为棉以次充好,以至于三万边军冻饿而死。韩明因畏惧事情败露,随即将全部罪责都推卸给了当时执掌军务的辅国将军云烈。
如此种种, 都是那些年君王顾鸿为了培植韩明,巩固政权而枉杀掉的权臣及世家宗族。
但是到了这本手记之中, 就都成了韩明为了一己私利蒙蔽君主, 诬陷同僚的罪名了。
刘恭让在前朝之上将那本手记呈奏与君王后, 满朝上下口径出奇的一致,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韩明。
君王是明君,只因被如此小人蒙蔽方才枉杀重臣。
韩明是佞臣,为了平步青云不惜残害忠良。
一时间,满朝之上义愤填膺。
一些与韩明曾经有所牵扯的臣子们甚至不惜在君王面前掌箍自己,直言自己未曾看出韩明那副两面三刀的嘴脸,才让君王受了这么大的蒙蔽。
陛下,家父临终曾言,说自己为官多年一直受人胁迫。而今死后,不想让儿孙再受人胁迫。刘恭让朝着君王深深一拜:陛下,韩明大人这些年来一直与微臣府上来往,甚至还抢了微臣的小妹妹去他府上做妾。陛下,吾等昔日都是敢怒不敢言啊。
刘恭让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又跪下了一个,也说自己这些年都是被韩明胁迫,逼不得已。
君王将那本手记翻看了一遍,狠狠的朝龙书案上一拍:这个韩明,辜负了朕这么多年的信任!
君王此时的语气,像个高大伟岸的救世主,是救群臣百姓于水火的救世主。
群臣的激愤让他自己都忘了,这些事都是他当初一手授意了韩明去做的。如今事情做完了,他的政局安稳了,他一早就不再需要韩明那样一个随时可能扎伤他自己的刀了。
贵妃韩氏在他的后宫里害死了他那么多的孩子,韩明又在前朝枉杀了他那么多臣子,还带坏了他的亲生儿子顾偃,整个韩氏一族都是罪大恶极。
至于那些陈年旧案,涉事的家族都已没落,朝局正权也正稳稳的抓在他的手里,翻案也只是给活人一点交待而已。最重要的是,推翻了这些案子,就能让顾修从此摘下罪臣之子的担子,从而让这孩子今后能走得更加轻松长远。
况且,所有罪责都是韩明一人所为,满朝上下皆无异议。处置了韩明,他的朝堂只会更加如日中天。
君王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当朝便下旨着刑部及大理寺联合审案,一个月内务必审结。
退朝回宫,行至崇宁宫内苑。
孟氏皇后穿着一身淡雅的宫装在院落里等着他,一见他来,双眼立马便红了起来:陛下,这些年都是臣妾不好,臣妾错怪您了。
孟氏皇后屈膝欲跪,一把被顾鸿双手扶起:雪芙,你这是做什么?
臣妾都听说了,那年的事都是那个韩明大人的过错。他为了仕途骗了陛下,还害得陛下冤了云姐姐。孟雪芙说着,靠在君王的怀中几乎落泪:陛下,您被他害的好苦啊。
恋耽美
那些凌乱琐碎的细节,君王根本没听进去。
君王唯一听进去的就是涉事双方。
一方是他儿子顾修的亲近属臣韩墨初, 一方是韩明家的长子韩祈。
这两方相遇, 理由就是夺嫡党争。
韩祈刺杀韩墨初,就是为了剪掉他儿子身边这个唯一的近臣,让他儿子失去辅佐助力。
前些日子,他看在珹王顾偃的份儿上留了贵妃一条命,也留了韩明在前朝的一席之地。眼下才消停了一个多月,韩明就敢顶风作案。这和直接撕他这个做君父的脸皮有什么区别?
这案子,可报给战王知道了?顾鸿略微翻了翻手边那厚厚一沓的口供:他是让你如何处置的?
回陛下,战王殿下得知此事后什么也没说, 只是将那座平安庄买了下来,陈年的烂账也给清了。让那些佃农好生耕种,今后不必再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了。那五个涉事的佃农,韩参军说他们身手不错,等到结案之时便让他们到京郊大营里从新兵做起。姜篱说:至于其余涉事之人怎么处置,战王殿下和韩参军都没有过问过。
顾鸿双手搓了搓倦怠的双眼,若有似无的哼了一声。
这种阴沟里作的小事, 他的这个儿子一向都看不到眼里,更不放在心上。
顾修自从得了虎符, 便愈发闲不住了。眼下正忙着怎么在今年要与他收拾了连同高句丽在内的几个小国, 以及往西戎及其周遭部落增派驻军的事儿。
若不是他隔三差五的留着顾修在内宫里用些点心, 这孩子恐怕忙的连口热食都吃不上,哪有心思顾及背后捅过来的刀子?
也难怪,姜篱会抱着这么一大箱子的口供来讨他的口风。
既然战王没有什么特殊示下,你便按着国法办吧。案子审结以后,直接把人转到大理寺,转告大理寺卿,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不必再另行请旨了。
是,微臣遵旨。
姜篱前脚刚走,老太监崔尚便拖着拂尘进来了。
陛下,韩明大人在宣政殿外跪下了,说是想替自家大公子陈情一二。
陈情?还有什么好陈情的?你去告诉他,他若是还跪着,他被关进去的就不止这一个儿子了。顾鸿从龙书案后站起身子:对了,再过些日子皇后便要回宫了,你也盯着些内府司上下,把凤仪宫早些整修出来。
是,老奴这就去办。
老太监崔尚拖着拂尘,行到了跪趴在地的韩明面前:韩明大人,陛下让您回去呢。
崔公公,陛下为何不见本官?犬子确实冤枉,什么郭三李四的他根本便不曾相识!几入绝境的韩明,只能将素日都不大看得起的老太监崔尚当做了救命稻草。
韩明大人,您说的郭三李四,陛下也不认识。陛下只是不想听您解释,您家大公子平白无故的要断战王殿下的臂膀。陛下这个做父皇的怎么也要给殿下出口气才是。殿下不理论的事,陛下替殿下理论。崔尚将手中拂尘往臂上一拖,道:陛下让老奴转告您,您若是还跪在这里,您家被关进去的就不会只有大公子一个人了。
老太监言罢伸手将人搀扶起来,恭敬的朝宫门方向抬了抬手,道:韩明大人,您请回吧。
韩明恍恍惚惚的朝前走了两步,只觉得双腿发软,眼前出宫的路也变得扭曲歪斜,没走出几步就一个抢身摔倒在地上,额角也磕破流血了。
这算是他这些年来第一次和韩墨初实打实的正面交锋,他竟然败的这般惨烈。
那个涉事关键的李四是个远近闻名的烂赌鬼,庄户之上的活阎罗。他手上欠的银子自己都记不清了,做这种事,谁会蠢到非要偷一张真的借凭去挟持他?一顿拳脚就能唬住的人,还要借凭干什么?
他之所以选这个李四,就是因为这个李四的人际关系足够复杂,牵涉范围广布,难以追查。
他先是派人去寻了京中几个黑市里的讨债鬼,话都没说几句就把李四吓唬住了,让李四去替他寻那些身家清白且有些身手的庄户人趁夜劫杀韩墨初。
韩墨初若不出手,那帮人便会直接结果了韩墨初。
韩墨初若是出手,只要打伤打死了其中一个,那都最少也是个革职在家的处置。
哪怕撞上禁军事情败露,案子审那到了李四那里线索也就断了。怎么查都只能是桩悬案,就算韩墨初心里再疑惑,也拿不出任何的真凭实据。再说,哪里就那么容易撞上巡夜的禁军?
哪曾想,当天夜里,还就当真迎面撞上了禁军,又硬生生的攀扯出一张实打实的借凭来。
韩明在磕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才想明白,韩墨初做的这个局。
其实根本不在乎那个李四招出来的是什么人,姓张,姓李,姓宋,叫什么名姓都好。只要有了一个人名,便足够他把功夫转移到他韩明头上。哪怕只牵扯了一个十年前在他府上看过菜园的老奴,罪名也会就此做实。无论牵强与否都无所谓,他韩墨初要的就是这样说不清也甩不掉的牵扯。
无论他的长子这会儿怎么解释,就算实话实说也不会有任何人相信。
因为那天晚上的深夜劫杀是事实,那些人受人指使也是事实,郭三是韩祈的小厮更是事实。
韩明捂着额头,鲜血顺着眼睑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血红色的轻纱。
那天,韩墨初与他在这里说话,风光得意的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讥讽他要不了他的命。
他就偏想试试能不能要他的命。
等等?韩明的后脊背处浑然浮起了一层冷汗。
原来,从那天开始,韩墨初就已经在引他入局了。他煞费苦心的找了那些人来,一点一点的计算着时机,只预备着到时能狠狠的踩他一脚。
这一切从最初就都是韩墨初的谋划。
韩墨初激怒了他,但是不拘他何时动手,更不拘他动不动手。
因为无论他动不动手,他韩墨初都是赢家。只有他这个想翻盘的输家才会绞尽脑汁。
亏得他在这血池地狱一般的官场上翻滚了这么多年,心机城府还不如那么一个身无功名的青年人。
永熙二十三年,暮春时节。
离宫十八年的孟氏皇后自京郊静华寺中搬回宫廷。
君王顾鸿原本想大操大办一场,最后还是依了孟氏皇后的话一切从简。免去了百官跪迎,只由顾修和顾攸两个皇子领一队仪仗,将她接回皇城即可。
归宫的家宴,也只设在崇宁宫东边的暖阁里。
参宴的也仅有顾修顾锦,以及丽妃金氏的那一家三口了。
自打孟氏皇后要回宫的消息传入后宫后,最欢喜的人就要数丽妃了。因为只要孟氏皇后回来了,她就再也不必过问操心那些宫务了。还有她千辛万苦让母族家中搜罗的那些闺秀的画像,也终于能有个人同她商量了。
家宴上的氛围暖融融的。孟氏皇后是温和人,几个孩子也都很得体。最让人可喜的是,宁王妃徐静柔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小腹微微凸起,整个人红光满面的。
柔儿,来吃这个,这个也好吃,还有这个,这个这个...自打开了宴席,顾攸便一个劲儿的朝徐静柔碗里夹菜,什么鱼肉鲜虾,山珍海味的都堆在了徐静柔的碗里。便是徐静柔长了八张嘴也吃不过来这么多东西。
殿下,您别夹了,父皇母后都在你这是做什么啊?徐静柔使了几个眼色不管用,只能小声提醒道。
顾攸这才停了筷子,迟疑的抬起头,只见桌上的人都看着他,当即不好意思起来:父皇,母后,母妃,儿臣失礼了。
你还知道失礼啊?眼看着要做父亲了,还这么毛毛躁躁的。丽妃金氏作势嗔怪了一句,只是掩不住脸上欣喜的神情。
算了,攸儿是第一次做父亲,心里高兴也是应该的。今日是家宴,他想怎样都成。主位上的君王顾鸿摆手说道。
是啊,攸儿是初为人父,绣绮就不要怪他了。孟氏皇后温温柔柔的笑着,唤了一声丽妃金氏的闺名。
这个闺名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人叫过了,连丽妃自己都快忘了。
今日被孟氏皇后一叫,不自觉的心尖儿一热,差一点又红了眼圈。为了不扫众人的兴致,丽妃忙吸了吸鼻子,转言将话引到了顾修身上:修儿,你看你皇兄这眼看着都要做父亲了,你还是一个人,丽娘娘不放心的很呢。
丽娘娘安心,儿臣一切都好。
娘娘知道你一切都好,只是你看你皇兄和皇嫂,你便不想成亲么?丽妃看了眼孟氏皇后,眼神请求的希望孟氏皇后能帮着说上一句话。
儿臣不想成亲,儿臣只想替父皇打天下。顾修搁下筷柱,一本正经的回道。
这一句话,又说到了顾鸿的心坎儿里。
江山天下,他是国君。顾修这孩子便把他自己打磨成了他手里的一把利刃,他的手指向哪里,顾修就会打到哪里。
军权放在自己的亲生儿子手里,他连觉都睡的比往日更加安稳。
七弟,这打天下和成亲好似不冲突嘛,难道娶了亲就不能领兵了?顾攸皱眉反问道。
这不一样,我不像六哥这样的会照顾人。将来无论娶了谁,都会受委屈的。
修儿不想成婚,那便不成婚吧。顾鸿端着一盏漱口的清茶,沉声正色道:男儿志在四海,成婚有成婚的好,不成婚也有不成婚的好。
儿臣觉得父皇说的很是。七弟既然觉得不成婚好,那便是不成婚好。过几年大了,又觉得成婚好了,到那时候再成婚也是不迟的。顾锦微笑着给顾修的碗里夹了一枚蒸饺:丽妃娘娘您安心,儿臣这做长姐的会好生看顾着弟弟的。
家宴散场,顾修难得用了宫中外派的车驾回府。
府中韩墨初还没睡,书房里依旧亮着灯火。
灯火下,韩墨初依旧在摆弄着棋盘。
整局棋,正卡在最关键的一步上。韩墨初手中捻着棋子在手中摸弄着,听到顾修开门的响动,抬眸笑道:殿下回来了?
嗯,回来了。顾修说着,宽去了外袍搭在了一旁的架子上:不过没有带吃食回来。
殿下觉得臣等着殿下,就是为了讨嘴吃的?韩墨初将手中的棋子朝棋篓里轻轻一丢:亏得臣这么晚了还给殿下留着灯盏。
听闻韩明在宣政殿前磕破了头,好似快不行了。顾修冷不防的说了一句。
是啊,所以有些事要快点做了。韩墨初微笑着从桌案后头绕到了人前,温声道:总归要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事情办妥。
第七十七章 佞臣
吏部尚书刘子宸因病去世, 年当七十一岁。
其长子,吏部侍郎刘恭让在收拾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手记。里面详细记载了昔日的忠勤宰辅韩明这些年来是如何构陷官员,结党营私, 收受贿赂, 动摇朝堂的罪状, 以及一些尚在人世的人证的下落。
光是永熙初年,有详情所载的构陷官员的案子, 便多达十三起。
永熙六年, 韩明因私人恩怨,将伪造的僭越之物置于成国公安庆府上,又以谋逆反叛之名诬告,以至于成国公安庆三族被灭。
永熙八年,韩明以仗势欺人,殴杀良民为由诬告骠骑大将军朱荣,以至于朱荣将军含恨自裁。
永熙五年,韩明为报复不肯与之同流合污的户部尚书陈其表, 伪造账目,混淆视听,以至于陈其表举家入罪被杀。
永熙二年,韩明贪污军费,以芦花为棉以次充好,以至于三万边军冻饿而死。韩明因畏惧事情败露,随即将全部罪责都推卸给了当时执掌军务的辅国将军云烈。
如此种种, 都是那些年君王顾鸿为了培植韩明,巩固政权而枉杀掉的权臣及世家宗族。
但是到了这本手记之中, 就都成了韩明为了一己私利蒙蔽君主, 诬陷同僚的罪名了。
刘恭让在前朝之上将那本手记呈奏与君王后, 满朝上下口径出奇的一致,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韩明。
君王是明君,只因被如此小人蒙蔽方才枉杀重臣。
韩明是佞臣,为了平步青云不惜残害忠良。
一时间,满朝之上义愤填膺。
一些与韩明曾经有所牵扯的臣子们甚至不惜在君王面前掌箍自己,直言自己未曾看出韩明那副两面三刀的嘴脸,才让君王受了这么大的蒙蔽。
陛下,家父临终曾言,说自己为官多年一直受人胁迫。而今死后,不想让儿孙再受人胁迫。刘恭让朝着君王深深一拜:陛下,韩明大人这些年来一直与微臣府上来往,甚至还抢了微臣的小妹妹去他府上做妾。陛下,吾等昔日都是敢怒不敢言啊。
刘恭让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又跪下了一个,也说自己这些年都是被韩明胁迫,逼不得已。
君王将那本手记翻看了一遍,狠狠的朝龙书案上一拍:这个韩明,辜负了朕这么多年的信任!
君王此时的语气,像个高大伟岸的救世主,是救群臣百姓于水火的救世主。
群臣的激愤让他自己都忘了,这些事都是他当初一手授意了韩明去做的。如今事情做完了,他的政局安稳了,他一早就不再需要韩明那样一个随时可能扎伤他自己的刀了。
贵妃韩氏在他的后宫里害死了他那么多的孩子,韩明又在前朝枉杀了他那么多臣子,还带坏了他的亲生儿子顾偃,整个韩氏一族都是罪大恶极。
至于那些陈年旧案,涉事的家族都已没落,朝局正权也正稳稳的抓在他的手里,翻案也只是给活人一点交待而已。最重要的是,推翻了这些案子,就能让顾修从此摘下罪臣之子的担子,从而让这孩子今后能走得更加轻松长远。
况且,所有罪责都是韩明一人所为,满朝上下皆无异议。处置了韩明,他的朝堂只会更加如日中天。
君王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当朝便下旨着刑部及大理寺联合审案,一个月内务必审结。
退朝回宫,行至崇宁宫内苑。
孟氏皇后穿着一身淡雅的宫装在院落里等着他,一见他来,双眼立马便红了起来:陛下,这些年都是臣妾不好,臣妾错怪您了。
孟氏皇后屈膝欲跪,一把被顾鸿双手扶起:雪芙,你这是做什么?
臣妾都听说了,那年的事都是那个韩明大人的过错。他为了仕途骗了陛下,还害得陛下冤了云姐姐。孟雪芙说着,靠在君王的怀中几乎落泪:陛下,您被他害的好苦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