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鸡蛋吃了吧。”周渔剥了个给他。
孙竟成吃着鸡蛋下楼,品着周渔的那句「晚熟的果子最甘甜」,怎么品怎么觉得……色情?除了这话色情,他瞬间觉得手里的鸡蛋也色情……她为什么无端给自己一个鸡蛋?她在暗示什么?难道是以形补形?因为一句话他脑补出了一出大戏……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要对老婆好点。
……
周渔给他吃鸡蛋,只因早上煮多剩下了。而她最不喜欢吃鸡蛋。
家里这一筐鸡蛋是冯逸群送来的,还送来了两只走地鸡,让她拿去给诊所。冯逸群很注重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也从小言传身教地教她这些。
上个月孙母给了周渔一捆铁棍山药,说跟市面上的不同,要她拿去家属院给冯逸群。冯逸群收到后并未及时回礼,那会显得特别见外。一直等过了一个多月后,她才托人在乡下买了两筐鸡蛋和走地鸡。
老一辈人很讲究人情,那是她们理解的尊重和看得起,哪怕你送一颗不值钱的大白菜,她们心里都会很感念。送的东西自身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和传递出来的一种情。
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情」要通过小辈来传达,好淡化其中的分量,不给对方添负担。比如:孙母要给冯逸群送什么,冯逸群要给孙母回什么,这些都是周渔和孙竟成作为小辈的角色来完成。而她们长辈间从不出面。
冯逸群从前教她,如果你帮了别人一个忙,那就不能在人前提起此事。不要给对方造成一种心理负担,让他觉得对你有所亏欠。
想到冯逸群,周渔就合了书无心看。上周去家属院帮忙拆窗帘和打扫屋子,冯逸群又侧面问了她跟孙竟成的事,她还是那句话:“我们很好啊。”
冯逸群当时没给反应,一直到下午该回了,才说了她:“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这句话对母女俩来说,分量是很重的。话里意思也都心知肚明。冯逸群不说重话则不说,一旦要说,直指要害。
日子过不好,就是你无能!
当年冯逸群能亲自上孙家门说媒,主要原因就是她知道周渔对孙竟成有意。知女莫如母,从孙竟成高考复读时她就察觉出来了。尽管他们俩从未有过交集。
她不难理解女儿为什么会喜欢孙竟成。扪心自问,她也待见孙竟成这样的孩子,包括学校里的各科老师。
当年没放在心上是觉得俩人不可能。他们各自还有更重要的事业。一直到周渔大学毕业,她在街上又无意碰见孙竟成,听说他在贵州支教,当时就留了心眼观察。
内心里,冯逸群对孙竟成不如意,这种性格的孩子当儿子行,当女婿就差了。他的世界太丰富多彩,也太招女孩子们喜欢,而且在家里也最受宠,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他的成长环境就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体贴入微的丈夫。而且野惯了,很难被规训。
从她第一回 试探性地跟周渔提,她心里大概就有数了。尽管孙竟成身上有诸多不如意,但他为人简单,没城府,男女关系上不复杂,重要的一点是知根知底。民间有一个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品行从儿时就有迹可循。更何况她还当过他中学三年的班主任。而且孙家父母口碑不差,很家常的一对夫妻,婆媳关系上也会容易相处。
更重要的一层考虑:则是她认为女儿性格太闷了,人生慢慢亦漫漫,如果另一半性情同她截然相反,也许日子不会过于单调和艰难。具体能不能过一块儿,那就全靠个人悟性和造化了。
她深知周渔性格倔,死要自尊,过好过坏都不会出门说,所以上门说媒前她就把利弊都跟她分析了。如果俩人顺利结婚,最坏的结果无非性格不合离婚,或孙竟成婚内不忠离婚。而周渔听完则一脸冷静:先处处再说吧。
后来处着处着就结婚了。
处之前母女俩还置了一场气。周渔得知冯逸群亲自上门说媒,感觉脸上挂不住,躺床上倔了一天。冯逸群也没理她,任她倔。直到第二天孙竟成微信她:“我是孙竟成。咱俩出来吃个小龙虾吧。我知道有一家特别好吃。”周渔这才起床洗漱,出门赴约。后来一切也算顺顺当当的。
冯逸群亲自上门说亲,一来是没找到合适的媒人,媒能不能成,媒人很关键;二来她觉得这也没什么。她不重过程,只重结果。
婚后俩人日子还不错,孙竟成嘴甜,一口一个妈一口一声奶奶,往这儿跑得也勤快,一周总要蹭上两顿饭。反倒比她那个女儿还有孝心。后面再过着,孙竟成也不频繁往这儿跑了,她每回联系周渔,都能察觉出她的细微变化。她开始旁敲侧击地点她,两口过日子别端着。该软就得软,该使小心眼就使小心眼,日子过好才是真本事。
周渔还想着金刚钻和瓷器活的事,收到冯逸群微信,说澡堂子彻底不让奶奶进了,陪同也不行。周渔想了会,给孙竟成发微信:“傍晚下班你接奶奶过来洗澡。家属院没浴缸。澡堂子嫌奶奶年纪大了,不给洗。”
孙竟成回:“好的,老婆。”
……
周渔本能回他:“有毛病?”发出去的瞬间又迅速撤回。
……不利于团结。
孙竟成回她表情包:“你撤回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周渔叮嘱:“别忘了啊。”
--
孙竟成吃着鸡蛋下楼,品着周渔的那句「晚熟的果子最甘甜」,怎么品怎么觉得……色情?除了这话色情,他瞬间觉得手里的鸡蛋也色情……她为什么无端给自己一个鸡蛋?她在暗示什么?难道是以形补形?因为一句话他脑补出了一出大戏……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要对老婆好点。
……
周渔给他吃鸡蛋,只因早上煮多剩下了。而她最不喜欢吃鸡蛋。
家里这一筐鸡蛋是冯逸群送来的,还送来了两只走地鸡,让她拿去给诊所。冯逸群很注重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也从小言传身教地教她这些。
上个月孙母给了周渔一捆铁棍山药,说跟市面上的不同,要她拿去家属院给冯逸群。冯逸群收到后并未及时回礼,那会显得特别见外。一直等过了一个多月后,她才托人在乡下买了两筐鸡蛋和走地鸡。
老一辈人很讲究人情,那是她们理解的尊重和看得起,哪怕你送一颗不值钱的大白菜,她们心里都会很感念。送的东西自身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和传递出来的一种情。
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情」要通过小辈来传达,好淡化其中的分量,不给对方添负担。比如:孙母要给冯逸群送什么,冯逸群要给孙母回什么,这些都是周渔和孙竟成作为小辈的角色来完成。而她们长辈间从不出面。
冯逸群从前教她,如果你帮了别人一个忙,那就不能在人前提起此事。不要给对方造成一种心理负担,让他觉得对你有所亏欠。
想到冯逸群,周渔就合了书无心看。上周去家属院帮忙拆窗帘和打扫屋子,冯逸群又侧面问了她跟孙竟成的事,她还是那句话:“我们很好啊。”
冯逸群当时没给反应,一直到下午该回了,才说了她:“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这句话对母女俩来说,分量是很重的。话里意思也都心知肚明。冯逸群不说重话则不说,一旦要说,直指要害。
日子过不好,就是你无能!
当年冯逸群能亲自上孙家门说媒,主要原因就是她知道周渔对孙竟成有意。知女莫如母,从孙竟成高考复读时她就察觉出来了。尽管他们俩从未有过交集。
她不难理解女儿为什么会喜欢孙竟成。扪心自问,她也待见孙竟成这样的孩子,包括学校里的各科老师。
当年没放在心上是觉得俩人不可能。他们各自还有更重要的事业。一直到周渔大学毕业,她在街上又无意碰见孙竟成,听说他在贵州支教,当时就留了心眼观察。
内心里,冯逸群对孙竟成不如意,这种性格的孩子当儿子行,当女婿就差了。他的世界太丰富多彩,也太招女孩子们喜欢,而且在家里也最受宠,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他的成长环境就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体贴入微的丈夫。而且野惯了,很难被规训。
从她第一回 试探性地跟周渔提,她心里大概就有数了。尽管孙竟成身上有诸多不如意,但他为人简单,没城府,男女关系上不复杂,重要的一点是知根知底。民间有一个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品行从儿时就有迹可循。更何况她还当过他中学三年的班主任。而且孙家父母口碑不差,很家常的一对夫妻,婆媳关系上也会容易相处。
更重要的一层考虑:则是她认为女儿性格太闷了,人生慢慢亦漫漫,如果另一半性情同她截然相反,也许日子不会过于单调和艰难。具体能不能过一块儿,那就全靠个人悟性和造化了。
她深知周渔性格倔,死要自尊,过好过坏都不会出门说,所以上门说媒前她就把利弊都跟她分析了。如果俩人顺利结婚,最坏的结果无非性格不合离婚,或孙竟成婚内不忠离婚。而周渔听完则一脸冷静:先处处再说吧。
后来处着处着就结婚了。
处之前母女俩还置了一场气。周渔得知冯逸群亲自上门说媒,感觉脸上挂不住,躺床上倔了一天。冯逸群也没理她,任她倔。直到第二天孙竟成微信她:“我是孙竟成。咱俩出来吃个小龙虾吧。我知道有一家特别好吃。”周渔这才起床洗漱,出门赴约。后来一切也算顺顺当当的。
冯逸群亲自上门说亲,一来是没找到合适的媒人,媒能不能成,媒人很关键;二来她觉得这也没什么。她不重过程,只重结果。
婚后俩人日子还不错,孙竟成嘴甜,一口一个妈一口一声奶奶,往这儿跑得也勤快,一周总要蹭上两顿饭。反倒比她那个女儿还有孝心。后面再过着,孙竟成也不频繁往这儿跑了,她每回联系周渔,都能察觉出她的细微变化。她开始旁敲侧击地点她,两口过日子别端着。该软就得软,该使小心眼就使小心眼,日子过好才是真本事。
周渔还想着金刚钻和瓷器活的事,收到冯逸群微信,说澡堂子彻底不让奶奶进了,陪同也不行。周渔想了会,给孙竟成发微信:“傍晚下班你接奶奶过来洗澡。家属院没浴缸。澡堂子嫌奶奶年纪大了,不给洗。”
孙竟成回:“好的,老婆。”
……
周渔本能回他:“有毛病?”发出去的瞬间又迅速撤回。
……不利于团结。
孙竟成回她表情包:“你撤回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周渔叮嘱:“别忘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