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快穿之我家宿主是爸爸

第1643页

    没胆子撞钟墙的人,以寻衅闹事为由,罪责重的,再次各打五十大板。
    罪责稍轻的,杖责20,以儆效尤。
    次日,大赢南部爆发三十年难遇的蝗灾。
    楚蕴准许赢末上朝。
    不过龙椅改为左右黄金双龙椅。
    连续被打了两次五十大板的人,就算用抬的,也无法上朝。
    被打了20大板的大臣,坚持带伤趴着上朝。
    整个朝堂一片凄惨。
    面对空了一半的朝堂。
    楚蕴趁机将自己的人放在空缺位置。
    自此,半数朝堂落入楚蕴之手。
    趴在地上的臣子们气的吐血。
    “既然你坚持要踏足朝堂,那就请说说,如今国库空虚,且得罪了除赢国之外所有国家,如何在保证军备粮草的情况下,赈济灾民。”
    “皇上明鉴,朝堂之上,绝不能出现无用之人,此事若是娘娘无法解决,天下人都不会答应。”
    “皇上若要偏袒,臣唯恐天下大乱,皇上龙威无存。”
    赢末基本已经放弃挣扎了。
    夏卿颜用棠棠威胁他,相当于抓住了他的死穴。
    面对万千子民的生死,他不是不难受,不纠结。
    可是他放不下棠棠。
    再者说,面对一个妖女,他不觉得自己做什么能扭转乾坤。
    就在赢末准备替楚蕴开口的时候。
    却听身边女子一声冷哼。
    “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国库拿不出来,各位大人拿的出来啊。”
    “诸位都是名门望族,家族绵延百年,皇上仁厚,不仅给你们一条生路,还让你们继续在朝为官。此时也该是诸位报效朝廷的时候了。”
    “既然各位着急的不得了,就先一人拿出十万两白银吧,一月之内上交,否则格杀勿论。”
    “……”
    趴在地上的臣子们眼睛都差点没瞪出来。
    死死仰着脖子,头上青筋毕露。
    “皇上,微臣哪里来的十万两白银,她胡说八道,请皇上明鉴。”
    “皇上,微臣一生为官清廉,绝不贪墨半分,微臣也实在拿不出来啊。”
    “皇上,微臣上有老下有小,一月下来,根本没什么盈余,这是要逼死微臣啊。求皇上亲明鉴。”
    “……”
    若说其他方面,赢末是站在臣子们这边的。
    可是此时,他却眯着眼睛,没有说话。
    他当初把大容皇族赶下台,为了最快速度让大赢安定下来,以便能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
    所以对于大容投诚的官员,他非但没有问罪,反而还委以重任。
    能轻易投诚的人,又有多高风亮节呢。
    况且这些世家门阀,一个个说富的流油也不为过。
    国库不丰。
    这些人不说每人出十万白银。
    但至少不能一毛不拔不是。
    第1218章 上错花轿后,她祸国殃民23
    赢末一直不说话。
    在楚蕴又一次杖责50威胁的时候,三品以上官员,每人十万白银,五品以上每人五万白银正式敲定。
    毕竟再挨一次,十有八九命都要交代了去。
    不止在朝的官员,因为在家休养,刚刚被停职的官员也不例外。
    一时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然而这还不算。
    等到银子筹集到了。
    百官提出要迅速开始制定赈灾政策,购买粮食,安置流民。
    作为祸国殃民的妖妃,怎么能在意普通百姓的死活。
    楚蕴懒洋洋的靠坐在黄金双龙椅上。
    嘴角勾起一抹又魅又邪的弧度。
    “哦,那个不着急,既然筹集了这么多钱,咱们还是挖个河道吧。”
    “本宫答应了要送各国王子和公子们回去,不能言而无信,赵国和吴国都在渭河之畔,只需将荆河,玉阳湖,渭河相连,本宫南下便方便多了。”
    “且昨日上贡的荔枝太少了些,听说吴国距离京城,快马加鞭也得十多天,这样一来,用冰块护着,荔枝每次只能送一小箱。
    若是河道挖好了,走水路的话,虽然也得花好几天时间,但是可以把荔枝树整棵运过来。
    或者用大箱子,多放冰块,一次也能多运些。
    这样一来,皇上和各位大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了。
    不仅荔枝,还有吴国的其他新鲜水果,也都能吃到。
    这可是大好事啊。”
    群臣吐血的看着楚蕴,“你……你你你,你简直丧心病狂。”
    “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等在安城和柳城之外,你居然还有心思为了口吃的挖河道。
    你这个女人还有没有心?”
    “那是人命,几万条人命啊,你这女人好狠毒的心。”
    赢末也拧着眉心,最终忍不住小声的道。
    “朕劝你适可而止。”
    虽然他反了大容,是找的假借口。
    当时朝廷其实并没有拒不出兵。
    而是走错了道,并没有赶得上。
    只不过因为大容皇帝,在棠棠生下儿子以后,对他越来越猜忌。
    他才迫不得已先下手为强。
    他也能用这个借口,起兵造反。
    可见民心的重要性。
    若是真不把百姓们的死活放在眼里,说不定明日就能有人揭竿而起。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