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农家小福女(下)

第1740页

    “不忙,”皇帝一边分着手上的稻穗,一边笑道:“我们来说说话。”
    皇帝很好奇的问,“你们是用什么稻种培育的这一株稻种?培育了多少年?”
    周大郎道:“就是用的丁号种子,现在拿的这一株,今年是种的第四年了,去年是亩产七石,前年是亩产六石七,今年还没收完,但已经收割的两亩田我们算了一下,生稻谷总共是十九石,晒干以后亩产能比去年还高呢。”
    庄先生便和皇帝道:“新稻种都是在莆村培育的,它肯定更适宜这里的气候,所以这里的产量才能比北海县和罗江县的要高。”
    对于这个产量,皇帝虽然很激动,但他并没有被转移注意力,而是敏锐问道:“丁号种子是哪里来的?”
    周大郎看了一眼庄先生,老实回答道:“满宝带回来的。”
    皇帝挑眉。
    至于周满从哪儿来的,周家人从不问,满宝带回来的东西可就太多了,总不能每拿出一样他们就问一次吧?
    皇帝一看周大郎的神情便知再细问他也不知道了,于是看向庄先生。
    庄先生垂下眼眸,拎着手中的稻穗仔细的数颗粒,避开了皇帝的目光。
    皇帝的手指头敲了敲膝盖,“既然有丁号种子,那肯定也有甲乙丙了,不知它们是什么样的?”
    于是不多会儿,皇帝就站在了几块田之间,周大郎指着田头的牌子道:“甲乙两号种子已经不种了,那种子不好,头年还好,第二年就孬了,我们种了三年,一直想办法,但就是救不好,这是丙号,丙一三四二一号种子。”
    皇帝盯着牌子上那丑丑的字看了一会儿,问道:“这是谁写的字?”
    他那小皇孙都写不来这么丑的字啊。
    周大郎很不好意思的道:“我写的,以前都是立重写的,他不在家里,我就写了。”
    皇帝点了点头,赞道:“写得不错。”
    他问道:“这数字是什么意思?”
    “是我儿子编的,我只管照着号拿种子,丙是最一开始拿回来的种子编号,后面的数字也都是编号,我们当年种的时候拿了哪一号的种子便在上面多添一个号。”
    众人有听没有懂。
    见大家都很迷茫,周大郎有些着急,不知道要怎么解释。
    庄先生便笑着解释道:“陛下,这块田是二号试验田,您看旁边这块已经收割去了的,是一号,那是三号,每一号的试验田耕种条件都会不一样,期间还会做差异化培育,最后收获时留下的种子,便会在原来的号上再添一个数字,那个数字代表的是它们出自哪块试验田,培育它们的条件。”
    “周立重会将其归纳,选出最优种子继续培育,还能总结出最优耕作条件。”
    这一下皇帝听懂了,指着牌子上的字道:“所以这是丙号种子耕作了五年,第二年选用的是一号试验田的种子,第三年是三号试验田的种子……”
    周大郎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满宝说编了号才不会乱,每年的种子这么多,要是不编号,就是我们都认不出来。”
    第3185章 问政
    皇帝便仔细的看了看这株稻谷,皱了皱眉,“这株稻谷很比不上之前的丁号呀,这么矮,稻穗也不是很长,不过看着倒是饱满。”
    周大郎点头,“但立重还是要我们种,还不许我们浇太多水,说是有些地方很是缺水,丁号缺水太严重就缺产,还不如丙号呢……”
    皇帝心中震动,就指着另一块试验田里没收割的稻谷问,“那个呢,我看它长得也不是很好,它是为什么地区培育的?”
    周大郎憨笑道:“那个是新种子,是前年满宝叫人送过来的,编成了癸号,今年是种的第二年,它是什么样的还得再看看,有的稻子啊,特别的招虫子,有的则不是很招,还有的口感软糯,有的则是硬实的,满宝说,这种地的学问大着呢,弄好了产量还得看其他的,抗旱的,防涝的,招虫子和不招虫子的,口感不同的,有的甚至连颜色都不同。”
    见皇帝可亲,问的又都是种地的事,周大郎一不小心就把话说多了,“听满宝说,有一个地方种出来的谷子里头是红色的,满宝一直想让人带一些回来试着种种看,但一直没找到人带回来……”
    皇帝道:“红米,朕记得岭南一带有,以前吃过一次,那口感……”
    皇帝回味了一下后道:“朕觉得那个米可以不用种。”
    魏知瞥了一眼皇帝,问周大郎,“不知府上可有新稻种碾出来的米?我们也尝尝它的味道。”
    “有啊,有啊,去年我们种了不少,现在家里吃的就是。”周大郎立即道:“我这就回去做饭,您等着。”
    周大郎转身便往回跑。
    皇帝:……
    众人:……
    庄先生阻止不及,只能看他火急火燎的跑了,没办法,他只能充作东道主继续为皇帝介绍。
    好在他也了解一些试验田的情况,倒不至于两眼抓瞎,但要他多详细却是不可能了,于是他道:“陛下,要谁对试验田了解最深的,莫过于一直负责的周立重,其他人,就是周满也知之不多。”
    那孩子就是给种子,偶尔指点一下方向而已,具体去做的一直是周立重。
    皇帝微微颔首,从试验田走到了佃农们耕种的田地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