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页
呵呵,事到如今,人都死了,加封再多又有什么意思,而接替他的人,因为时局所限除了孙承宗还能有谁合适。
“逝者不可追,辽东需要一位抗敌经验丰富的人坐镇,朕决定调派孙承宗,督师蓟辽。王在晋升任兵部尚书,希望你们可以好好合作。”
“还有袁大人死后辽东的变故恐怕不小,内阁的事情也不要拖着了,你们会推的名单朕也看了,已经改了几次,为了不让政令的实行受阻,首辅的事情不能在耽搁了。”
朱由检抛出了今天的第三个炸弹,“温卿家在藩王捐款一事中劳心劳心,为民请命,不惜担以骂名,其心可鉴。在袁大人的赏罚上,也从大局出发,思量周全。今日擢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等等皇上你说话能不能慢点,我们还没有从坑里面出来呢!一箭三雕,不要这样。
朱由检不管大臣们是不是从坑里面爬出来了,袁崇焕的死对于朝政当然有影响,就看往什么地方引导。周延儒想要自己挖坑,他做皇上的还省心除去一个挑弄是非的人。钱谦益想升官,偏偏时运不济,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滋味朱由检体会过了,这群人也要好好品味一下。
“今天就散了吧。”朱由检也不想多与这群人扯皮了,机会他已经给温体仁了,能不能好好做首辅,就看他的本事了。大明朝也许再也不会有一个张居正,他倒是希望吴无玥可以入仕,也许就不是出现一个张居正,而是张良或者范仲淹了,但是偏偏这人根本对于科举连看也懒得看。
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能人,希望温体仁可以把揣摩上意的用心也用到干活上面,不要求他力王狂澜,但是要求他作为皇上手中的刀,足够锋利也足够听话。
***
“雨大人,皇上让我们去京城三大营转转?”问话的是李定国,吴无玥去辽东之后,他与朱彝经正式被雨化田接管了。
时日到了七月,京城的天气早就热了,这个时候可没有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什么圆明园。朱由检已经动身去了瀛台避暑,按照他的意思,雨化田作为锦衣卫最高指挥官,应该一起跟着他去享受一下特.权的待遇,不用回到自己的宅子里头去,那里有没有多少的冰例,当然会热啊。
雨化田对于自己会热这件事情,持着保留态度。距离朱由检远点反而不会心热,有内功自然降温,十分有效。可惜,他抵不过朱由检的坚持,同意一起住到了瀛台。但是家中还有三个小孩,半岁不到的雨佑仁可以带着,李定国与朱彝经就不方便了。
这时候,朱由检突然下旨,你们两个小伙子也是要锻炼身体了,去京营转转吧,就当是体会一下所谓的保护京师的军队是什么样子。
“明天你们就去吧。”雨化田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会有人在那里接应你们的。”
可那是军队啊,这么容易放人进去?李定国与朱彝经不解地出发了。
☆、第五十七章
吴无玥翻着朱由检做的表格,这东西让他一目了然地看出了几位辽东主事者的不同。这几位最重要的分歧点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是以山海关为屏障,还是向前推进以宁远为屏障。
熊廷弼两度守辽,他走的是固守的路子,后来提出了‘三方布置策’,要固守广宁,并且以天津的海路兵力从后方骚扰后金,同时拉拢朝鲜,让他们在后金的后方埋下一颗钉子,这个以辖制为主的策略,在当时还是十分符合实情的。而王化贞作战失利,广宁丢失之后,熊廷弼下令撤回山海关内。这次的撤退在有些人的眼中被看做是熊廷弼丧失了以往固守的土地,熊廷弼也被打上了溃败的烙印而下狱。
但是接替他的王在晋并没有否认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也提出了要固守山海关,甚至在距离山海关很近的地方修建一座城池,这个做法过于保守,他也就被认为太过于胆小。
“在这之后,袁崇焕就越级上书给了内阁,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再是保守地守住山海关,而是要修建一条宁远防线。当时的首辅叶向高请孙承宗前往辽东考察,孙承宗看到了这个策略中的精妙之处,也是主张使用这个战略,他与王在晋就此事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个一固守为主,一个却要向前推进构建一条防线。”吴无玥也听闻过传言中王在晋与孙承宗就此事谈了七天七夜,但是最终当时的天启帝还是选择了孙承宗的方针。
“孙承宗作为帝师坐镇辽东后,那里有过一段时间的平静,可惜因为魏忠贤一党的倾轧,他不久就被罢官了。不过有一点不能忽视,孙承宗与袁崇焕不是没有分歧。那时袁崇焕在他手下驻守宁远,可是对于是宁远的防线到底修建多长多大,特别是在锦州的问题上,孙承宗并不是完全赞同袁崇焕的提议。所以直到孙承宗要离职前才同意了袁崇焕的主意,将宁远防线逐步扩大。”
然后高第就接替了孙承宗成为了辽东经略,他坚持认为要退回关内,用山海关为界限守辽,而放弃宁远、大小凌河、锦州这一防线,孙承宗多年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其他人都退回了关内,只有袁崇焕拒不从命,率领着部下固守着宁远。而就在这时发生了努.尔哈赤挥师南下的战事,袁崇焕奋力抗敌,也在那一战里袁崇焕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才有了努.尔哈赤中炮后不治身亡。高第随即被罢免,王之臣成为了蓟辽督师。
--
“逝者不可追,辽东需要一位抗敌经验丰富的人坐镇,朕决定调派孙承宗,督师蓟辽。王在晋升任兵部尚书,希望你们可以好好合作。”
“还有袁大人死后辽东的变故恐怕不小,内阁的事情也不要拖着了,你们会推的名单朕也看了,已经改了几次,为了不让政令的实行受阻,首辅的事情不能在耽搁了。”
朱由检抛出了今天的第三个炸弹,“温卿家在藩王捐款一事中劳心劳心,为民请命,不惜担以骂名,其心可鉴。在袁大人的赏罚上,也从大局出发,思量周全。今日擢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等等皇上你说话能不能慢点,我们还没有从坑里面出来呢!一箭三雕,不要这样。
朱由检不管大臣们是不是从坑里面爬出来了,袁崇焕的死对于朝政当然有影响,就看往什么地方引导。周延儒想要自己挖坑,他做皇上的还省心除去一个挑弄是非的人。钱谦益想升官,偏偏时运不济,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滋味朱由检体会过了,这群人也要好好品味一下。
“今天就散了吧。”朱由检也不想多与这群人扯皮了,机会他已经给温体仁了,能不能好好做首辅,就看他的本事了。大明朝也许再也不会有一个张居正,他倒是希望吴无玥可以入仕,也许就不是出现一个张居正,而是张良或者范仲淹了,但是偏偏这人根本对于科举连看也懒得看。
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能人,希望温体仁可以把揣摩上意的用心也用到干活上面,不要求他力王狂澜,但是要求他作为皇上手中的刀,足够锋利也足够听话。
***
“雨大人,皇上让我们去京城三大营转转?”问话的是李定国,吴无玥去辽东之后,他与朱彝经正式被雨化田接管了。
时日到了七月,京城的天气早就热了,这个时候可没有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什么圆明园。朱由检已经动身去了瀛台避暑,按照他的意思,雨化田作为锦衣卫最高指挥官,应该一起跟着他去享受一下特.权的待遇,不用回到自己的宅子里头去,那里有没有多少的冰例,当然会热啊。
雨化田对于自己会热这件事情,持着保留态度。距离朱由检远点反而不会心热,有内功自然降温,十分有效。可惜,他抵不过朱由检的坚持,同意一起住到了瀛台。但是家中还有三个小孩,半岁不到的雨佑仁可以带着,李定国与朱彝经就不方便了。
这时候,朱由检突然下旨,你们两个小伙子也是要锻炼身体了,去京营转转吧,就当是体会一下所谓的保护京师的军队是什么样子。
“明天你们就去吧。”雨化田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会有人在那里接应你们的。”
可那是军队啊,这么容易放人进去?李定国与朱彝经不解地出发了。
☆、第五十七章
吴无玥翻着朱由检做的表格,这东西让他一目了然地看出了几位辽东主事者的不同。这几位最重要的分歧点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是以山海关为屏障,还是向前推进以宁远为屏障。
熊廷弼两度守辽,他走的是固守的路子,后来提出了‘三方布置策’,要固守广宁,并且以天津的海路兵力从后方骚扰后金,同时拉拢朝鲜,让他们在后金的后方埋下一颗钉子,这个以辖制为主的策略,在当时还是十分符合实情的。而王化贞作战失利,广宁丢失之后,熊廷弼下令撤回山海关内。这次的撤退在有些人的眼中被看做是熊廷弼丧失了以往固守的土地,熊廷弼也被打上了溃败的烙印而下狱。
但是接替他的王在晋并没有否认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也提出了要固守山海关,甚至在距离山海关很近的地方修建一座城池,这个做法过于保守,他也就被认为太过于胆小。
“在这之后,袁崇焕就越级上书给了内阁,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再是保守地守住山海关,而是要修建一条宁远防线。当时的首辅叶向高请孙承宗前往辽东考察,孙承宗看到了这个策略中的精妙之处,也是主张使用这个战略,他与王在晋就此事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个一固守为主,一个却要向前推进构建一条防线。”吴无玥也听闻过传言中王在晋与孙承宗就此事谈了七天七夜,但是最终当时的天启帝还是选择了孙承宗的方针。
“孙承宗作为帝师坐镇辽东后,那里有过一段时间的平静,可惜因为魏忠贤一党的倾轧,他不久就被罢官了。不过有一点不能忽视,孙承宗与袁崇焕不是没有分歧。那时袁崇焕在他手下驻守宁远,可是对于是宁远的防线到底修建多长多大,特别是在锦州的问题上,孙承宗并不是完全赞同袁崇焕的提议。所以直到孙承宗要离职前才同意了袁崇焕的主意,将宁远防线逐步扩大。”
然后高第就接替了孙承宗成为了辽东经略,他坚持认为要退回关内,用山海关为界限守辽,而放弃宁远、大小凌河、锦州这一防线,孙承宗多年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其他人都退回了关内,只有袁崇焕拒不从命,率领着部下固守着宁远。而就在这时发生了努.尔哈赤挥师南下的战事,袁崇焕奋力抗敌,也在那一战里袁崇焕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才有了努.尔哈赤中炮后不治身亡。高第随即被罢免,王之臣成为了蓟辽督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