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正文 第 18 章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18 章

    老政客赵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契机。宋太祖在位时,赵普屡屡打压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后,马上召赵普入朝出任太子太保。太子太保与太傅、太师并称为“东宫三师”,属于从一品官,一般都是封赏的加官,如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更多的只是荣誉象征,没有什么实权。把赵普放在这个位置,一方面是便于加强对他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安天下民心,赵普是知道赵家机密最多的朝臣,如果他有什么不利于赵光义的言行,那影响可就大了。

    后来,局势渐稳,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当政,对赵普百般打压,赵普处境相当窘困。巧的是,卢多逊与赵廷美关系紧密,引起太宗疑忌。赵普若要东山再起,必须扳倒卢多逊,而赵光义想要除去赵廷美也必须绕过卢多逊。

    宋太宗适时召见了赵普,两人一见倾心,共同的愿望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先前的隔膜与障碍已不复存在。赵普向宋太宗表了忠心,决定“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回到家后,赵普连夜赶写奏折,“金匮之盟”就此抛出,这也是“金匮盟誓”内容首次公之于众,赵普成为除杜太后以及宋太祖之外的唯一见证人,而此时杜太后和宋太祖早已做古,赵普的地位不言而喻。

    赵普以“金匮之盟”表明忠心,既帮助太宗洗刷清白,又打击了政敌,还帮自己恢复了相位,可谓一举多得。“金匮之盟”完全是赵普的一面之词,他说杜太后临终前曾有遗言,“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为了避免将皇位传于未成年人,嘱咐太祖将王位传于光义,并由赵普写下密约妥善保存。

    令人生疑的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太后去世时没有让人知道,在太宗继位急需正名之时也没有让人知道,偏偏在太后去世20多年、太祖去世5年之后,在赵普急需复出打击政敌卢多逊之时公布于世。赵普在此刻突然抛出“金匮之盟”,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政治交易。

    首先,杜太后死时,太祖不过35岁,德昭也已11岁了。她怎么能确定太祖死时,其子年岁还小呢,除非太祖不久即死。

    其二,太祖去世时,德昭27岁,德芳17岁,均已成年,根本不存在传位于幼子一说,也就是说杜太后所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赵光义以这个理由登基还是荒唐。

    其三,若真有此事,赵光义和赵普又都是亲历之人,为何不在登位之初及时公布,以平息众怒,反而任由各种说法疯传。因为既是传位约定,大可不必深藏固封。

    其四,太宗时所修《太祖实录》没有提及此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重修《太祖实录》才加上了这一条,这又是为何?

    “金匮盟誓”乍听有理,却经不起推敲,与事实相差甚远。但不管事实究竟如何,赵普显然由此重获太宗欢心,也为自己东山再起加上了重要的筹码。后来的事情也一步步验证着人们的猜测,赵光义与赵普联手将他们各自的对手一同歼灭。宋太宗曾问赵普是否要传位于赵廷美,赵普一语中的,自古帝王传位都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难道陛下还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吗?

    这话说得相当暧昧,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传位于赵廷美那是理所当然,赵普如此说岂不是违约?再者,他说先帝已误,可见他对宋太宗登位之事了如指掌。赵普的对答坚定了宋太宗传位于子的决心,也坚定了自己重回相位之路,决定了赵廷美的悲惨下场。

    太宗即位后第七年(983年),赵廷美被告“骄恣”、与卢多逊串通“阴谋窃反”,一再被贬。赵普以他多年的政治斗争经验推测,若对赵廷美的处分过轻,他便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是他授意开封知府李符上书,称赵廷美心怀怨言,不思悔改,常想翻案。于是赵廷美罪加一等,又被贬为涪陵县公,发配到更为偏远的地方,宋太宗还派当地官员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赵廷美气愤难平,不过两年,于984年忧愤成疾客死他乡,年仅38岁,这与赵光义登基时的年龄相当。之前上书状告赵廷美的开封知府李符,因用刑不当被流放春州,不明不白地死去。赵普做事可谓干净,不留后患。

    杨家将故事中所讲的“武俱佳,曾随太宗征北汉、伐辽国,经过大场面的历练,对人对事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看法。宋太宗联合赵普刻意打击赵廷美之时,他很看不下去,曾经想办法营救赵廷美,但没有成功。

    赵廷美贬死在房州之后,赵元佐大受刺激,由此发疯。病情发作之时,在府中见人就砍。太宗非常痛心,为此专门大赦天下,希望能够补救,但并没有任何收效。

    985年重阳节,宋太宗召集孩子们在宫中宴饮,因赵元佐病情未愈,没有邀请他。他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放火烧了东宫。宋太宗非常失望,下令将他贬为庶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其楚王地位,但父子关系渐趋冷淡。宋真宗是赵元佐的同母胞兄,对他优待有加。但赵元佐对宫中事已失去兴趣,兄弟俩再也没有谋面。赵元佐安享晚年,于仁宗年间病逝。

    宋太宗第一次立太子失败,第二次选继承人也并不顺利。赵元佐失宠之后,他的弟弟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出任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为新皇储人选。赵元僖有才干也有野心,他起用被冷落了的前相赵普为自己壮大势力,逐步清除了赵元佐一派残余。但没想到的是,赵元僖在最春风得意之时死于非命。

    992年十一月,赵元僖早朝完后回府,被侍妾张氏下毒误杀,年仅27岁。赵元僖因宠爱张氏而不断冷落正妻李氏,造成两人矛盾加深,张氏恃宠而骄,因而经常受到李氏训斥,张氏遂起了毒杀李氏之心,没想到阴差阳错毒死了赵元僖。

    赵元佐痴狂,赵元僖暴死,宋太宗的子孙像是中了恐怖魔咒,王位继承被一种说不清的恐怖阴影所笼罩,朝内又是议论纷纷。起初,宋太宗罢朝五日,追赠赵元僖皇太子身份。在得知赵元僖的死因后,遂废止了他皇太子的追赠仪式,并降低了葬礼的规格。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在壮志未酬的遗憾和许多不堪回首的回忆中驾崩。至此,与“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有直接关系的人全部离开了人世。

    前文所说的官要下轿,武将要下马,甚至于皇上也要龙行七步方可上辇,真是好生了得。

    一 天波府缘何而来

    杨家将的许多故事在元代就已定型,最早提到杨家在京城开封有府宅的,并非源于史料,而是出自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是元代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如今已不知是谁所作,但其故事情节已深入人心。

    在这出戏里,金刀令公杨业与其妻佘太君共育有七子,最为出名的当属六郎杨延景。他镇守三关,受六使,手下猛将如云,自关胜、孟良以下,有二十四员大将。“三关”是指梁州的遂城关、霸州的益津关以及雄州的瓦桥关。“六使”则指边关里外点检使、界河两岸巡绰使、关西五路廉访使、淮浙两场催运使、幽汾二州防御使和河北三十六处救应使。

    杨六郎镇守边关,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辽军向南用兵屡战屡败,于是他们指使潜伏大宋的卧底王钦若,让他设计除掉杨六郎。

    王钦若得令后不敢有误,千方百计地找茬迫害杨家。当时杨家居住的地方叫清风府,适逢宋真宗要拓展官道,下旨把危旧房屋“拆到”杨家清风府为止,责成王枢密督办此事。书中讲到,宋真宗之所以强调只拆到清风府,是考虑到了清风府的威望和特殊性。清风府乃先帝所赐建,上有三朝天子御笔敕书,大小官员过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天子每年在春秋两季都要前往降香。

    第 18 章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