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 章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5 章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雁门关一战对宋朝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自979年以来,宋军对辽作战一直处于颓势,辽兵屡屡南侵骚扰河北、山西一带,宋军束手无策。雁门关一战之后,辽兵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双方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雁门关战役的胜利固然源于杨业的有勇有谋,也得益于主帅潘美的密切配合,否则仅凭杨业的数百骑如何抵得过辽国十万大军?过分夸大杨业的功劳不够客观,主帅潘美也是功不可没。作为北汉降将,雁门关一战既是扬名也是正名的机会,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很是高兴,提拔杨业为云州(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观察史是一个正五品的官阶,杨业等于升了一级。
杨业是北汉降将,说白点就是外来户,他的声望上升很容易引起朝中大臣以及习惯势力的另眼相看。史书上记载,防守边境的主将因此妒忌他,向皇帝打报告,说他的坏话。宋太宗看了之后并不在意,也不追问,只是将奏折转交给杨业,让他自己看。
究竟是谁说的,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有人据此推测,潘美很可能打了杨业的小报告。这种指责经不起推敲,根据事实分析,潘美打小报告的可能性为零。
其一,潘美用不着嫉妒杨业。他自己因边事屡受封赏,在此期间被封为代国公,随后改封忠武军节度使,又加封韩国公。杨业只不过被提拔为正五品的观察史,两人地位相差悬殊,杨业威胁不到潘美,他犯不着嫉妒杨业。再者,潘美从无上书谮谤他人的历史,他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与杨业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处置边事诸般顺利,屡传捷报,雁门关大捷是最好的诠释。
其二,潘美是两朝重臣,根正苗红,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队威信很高,又是杨业的顶头上司,若对杨业有什么不满,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着避近就远,惊动到皇帝那里。
其三,打小报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应该不会将报告转给杨业。试想,潘美与杨业是正帅和副帅,皇帝这样做不明摆着挑拨双方矛盾吗?将帅不和是军中大忌,宋太宗是马上皇帝,还算英明,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他怎么会把将帅放在一个笼子里,鼓动他们自相残杀呢?
打小报告的人,十有裕的评判最为严厉:
昨出师徒,俾其监护,固合明宣纪律,动协机宜。而乃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违众任情,彼前我却,失吾骁将,陷此生民。合塞群情,抵于严宪。
王侁和刘文裕被委以监军的重任,他们理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督促部队严守纪律,鼓舞激励官兵士气,但是他们却越权越位,干涉阻挠军事谋划,羞辱逼迫军事将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战斗打响之后,让杨业冲锋在前,自己先行退却,所作所为堪称“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
应该说,宋太宗对此事的认定和评判是客观公正的,王侁是这次兵败的祸首。有人分析认为,王侁有通敌的嫌疑,理由是,在此战之前的太平兴国初年(975年),契丹来使多为王侁接待,一年中往来数次,王侁返奏皇上所言多为好话。
这种观点很可能影响了宋太宗,一年以后,潘美又重新受到重用,刘文裕也被召回京都,“上知业之陷由,召文裕还”,只有王侁维持原判。从此,王侁是陷害杨业的主犯成为官方的基调,国史、实录无不受此影响。
第 5 章
恋耽美
第 5 章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雁门关一战对宋朝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自979年以来,宋军对辽作战一直处于颓势,辽兵屡屡南侵骚扰河北、山西一带,宋军束手无策。雁门关一战之后,辽兵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双方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雁门关战役的胜利固然源于杨业的有勇有谋,也得益于主帅潘美的密切配合,否则仅凭杨业的数百骑如何抵得过辽国十万大军?过分夸大杨业的功劳不够客观,主帅潘美也是功不可没。作为北汉降将,雁门关一战既是扬名也是正名的机会,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很是高兴,提拔杨业为云州(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观察史是一个正五品的官阶,杨业等于升了一级。
杨业是北汉降将,说白点就是外来户,他的声望上升很容易引起朝中大臣以及习惯势力的另眼相看。史书上记载,防守边境的主将因此妒忌他,向皇帝打报告,说他的坏话。宋太宗看了之后并不在意,也不追问,只是将奏折转交给杨业,让他自己看。
究竟是谁说的,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有人据此推测,潘美很可能打了杨业的小报告。这种指责经不起推敲,根据事实分析,潘美打小报告的可能性为零。
其一,潘美用不着嫉妒杨业。他自己因边事屡受封赏,在此期间被封为代国公,随后改封忠武军节度使,又加封韩国公。杨业只不过被提拔为正五品的观察史,两人地位相差悬殊,杨业威胁不到潘美,他犯不着嫉妒杨业。再者,潘美从无上书谮谤他人的历史,他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与杨业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处置边事诸般顺利,屡传捷报,雁门关大捷是最好的诠释。
其二,潘美是两朝重臣,根正苗红,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队威信很高,又是杨业的顶头上司,若对杨业有什么不满,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着避近就远,惊动到皇帝那里。
其三,打小报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应该不会将报告转给杨业。试想,潘美与杨业是正帅和副帅,皇帝这样做不明摆着挑拨双方矛盾吗?将帅不和是军中大忌,宋太宗是马上皇帝,还算英明,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他怎么会把将帅放在一个笼子里,鼓动他们自相残杀呢?
打小报告的人,十有裕的评判最为严厉:
昨出师徒,俾其监护,固合明宣纪律,动协机宜。而乃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违众任情,彼前我却,失吾骁将,陷此生民。合塞群情,抵于严宪。
王侁和刘文裕被委以监军的重任,他们理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督促部队严守纪律,鼓舞激励官兵士气,但是他们却越权越位,干涉阻挠军事谋划,羞辱逼迫军事将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战斗打响之后,让杨业冲锋在前,自己先行退却,所作所为堪称“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
应该说,宋太宗对此事的认定和评判是客观公正的,王侁是这次兵败的祸首。有人分析认为,王侁有通敌的嫌疑,理由是,在此战之前的太平兴国初年(975年),契丹来使多为王侁接待,一年中往来数次,王侁返奏皇上所言多为好话。
这种观点很可能影响了宋太宗,一年以后,潘美又重新受到重用,刘文裕也被召回京都,“上知业之陷由,召文裕还”,只有王侁维持原判。从此,王侁是陷害杨业的主犯成为官方的基调,国史、实录无不受此影响。
第 5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