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3 章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3 章
“四方不守而思猛士”,明代的社会大背景简直就是杨家将故事背景活生生的现实版。当是时,民族矛盾激化,朝廷退缩妥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从内心深处呼唤抗击侵略的英雄,即便是没有英雄也要创造这样的英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需要在梦想中解脱,在想象中圆梦。宋太宗幽州被困、杨家父子舍命相救、护驾成功突围等带有浓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家男女老少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的故事,看似说的宋朝事,其实是有感于时局,是对明朝廷的一种期望,一种鞭笞,也是百姓无奈之中的一种安慰,一种救赎,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杨家将故事在明代得到进一步丰富,一方面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再创造,另一方面也源于明政府的推动。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明王朝大力宣扬忠孝节义,专设了以宣扬忠孝节义为核心的宫廷杂剧,《的兴起,“杨家将”电子图书和游戏软件应运而生,在80后、90后中很有市场,对他们来说,传统的印刷传播反而退居到比较次要的位置。杨家将不仅在中国,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以在日本和韩国的受欢迎度居高。日本有《杨家将演义》的多种日译本,2003年12月出版的《杨家将》,获得第3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韩国也有《杨家将传》和《杨六郎》的译本,英国也有关于杨家将的本子。还不断有传闻说,好莱坞欲将杨家将变美国大片,知名制片人彼得·罗异曾透露,挖掘中国题材故事也许可以改变好莱坞的审美疲劳,杨家将等经典故事有可能被重新演绎。
七 三实七虚
中国历史上,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一方面,杨家将故事流传非常广泛而又深远,说书艺人有“千年不倒杨家将”之论。北宋杨家将与隋唐、三国、水浒、岳飞有着同等地位,他们的故事最为一般民众所传唱。另一方面,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载非常简单。与彪炳史册的岳飞不同,杨业父子并未登临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只不过是偏裨之将。如果说在北宋初年与辽的抗争中,杨家将还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的话,那么后来在南征和与西夏的斗争中,他们的功绩几乎找不到历史依据,但这仍不妨碍杨家将被广泛传扬。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产生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杨家将”故事在宋元之际得以流传,在明清时代被不断深化,在当代社会依然流动,固然是因为其曲折动人的情节,更重要的还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
宋亡之后,在金元时代,虐政行于天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虽然仇视金、元,但强压之下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只能拿前朝辽人说事,辽为金人、元人所共恨,前朝故事可以借古说今,抒心中不平,胜似讲当今时事。元人杂剧,往往取两宋名将之事,演为话本,配之管弦。在被外敌欺侮的年代,老百姓对于能灭贼杀敌的勇将,仰之如天神,敬之若父母。传扬杨继业父子,因为他们能抗辽;赞颂狄青,因为他能平蛮战西夏;推崇岳飞,因为他能破金。没有谁不想驱除胡虏而安中国,即便是盲词俚曲也充满了爱国心声,强国之梦。
纵观中国历史,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明代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清朝后期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威胁。中国的这段历史,民族矛盾异常突出,杨家将产生、发展、成熟于朝廷软弱、外战外行的年代,人们把杨家将故事编成评话、戏曲和小说加以传唱、歌颂,正是感念抗击异族英雄的自然体现。但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和完善。原本只有祖孙三代的历史材料,被铺写成五代几十人的英雄群体;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的女英雄。杨家将父死子继、兄死弟代、夫死妻替,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他们的爱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交相生辉。杨家将身上,汇聚了中国古代众多将领的优秀品质,是英雄形象的集大成者。
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说三国故事是“七虚三实”的话,杨家将故事则是“三实七虚”,有些故事可能于史有据,有些可能于史有影,还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信者悉以为真”、“疑者又以为子虚乌有”两种皆然不同情况的原因。
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说:“元杂剧及今小说之言,盖官书之所讳言,流传于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纯出于捏造。” 杨家将故事从流传的源头开始,就有点众说纷纭,后世又被传颂者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赋予不同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总体来看,杨家将故事距今年代越久,其可信度越高。相反,则离本来面目越远。
第二章 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
提起杨家将,最先出场的当然是老令公杨继业。历史上确有杨继业其人,但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详细,甚至于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无法确定,只知道他战死于公元986年的宋辽之战。“令公”是戏曲、故事中传扬开来的名字,至于为何叫令公,正史没有记载。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解释说,杨业死后宋廷追赠中书令,“令公”是中书令的简称。欧阳修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唐宋时代有这样的习俗,但后代编故事的人未必都懂历史。明代小说的作者估计就不知道令公的出处,他们给出的解释有几分搞笑,说是杨业出战打着红字令旗,佘氏打着白字令旗,因此被称作令公、令婆。
一 充满疑问的前半生
杨业的一生,以公元979年归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抗宋,后半生抗辽。因为中国历史以宋为正统,所以,备受传扬的是杨业的后半生。因为归宋,也因为抗辽,尽管那不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写照,却是最为忠勇壮烈的一幕。
杨业的后半生充满传奇色彩,前半生则疑云重重。他归宋之前的史料甚少,往往被忽略,甚至于被误读。归纳起来,有关他前半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无敌”的称号是如何获得的;另一个是,他所从事的事业主要是抗辽还是抗宋,这两个问题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杨继业原名杨贵重。“贵重”一词估计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用语,重复率很高,石敬瑭的继任者就叫石贵重。杨贵重早年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听命,深受重用,被赐名“刘继业”。公元979年,北宋平定北汉之后,恢复杨姓,单名业,也称杨继业。
归宋之前,杨业是北汉的重要将领。说起北汉不能不提后汉,后汉为后晋的节度使刘知远所建,他建国不过四年,被大将郭威夺权,后汉变成了后周。与此同时,刘知远的兄弟刘崇在河东(太原)宣布独立,这就是北汉。五代十国之际,中国非常混乱,而北汉是一个很尴尬的政权。为求自保,相对弱小的北汉选择了依辽而存的策略。
杨业为何成了这样一个政权的将军,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第 3 章
恋耽美
第 3 章
“四方不守而思猛士”,明代的社会大背景简直就是杨家将故事背景活生生的现实版。当是时,民族矛盾激化,朝廷退缩妥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从内心深处呼唤抗击侵略的英雄,即便是没有英雄也要创造这样的英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需要在梦想中解脱,在想象中圆梦。宋太宗幽州被困、杨家父子舍命相救、护驾成功突围等带有浓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家男女老少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的故事,看似说的宋朝事,其实是有感于时局,是对明朝廷的一种期望,一种鞭笞,也是百姓无奈之中的一种安慰,一种救赎,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杨家将故事在明代得到进一步丰富,一方面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再创造,另一方面也源于明政府的推动。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明王朝大力宣扬忠孝节义,专设了以宣扬忠孝节义为核心的宫廷杂剧,《的兴起,“杨家将”电子图书和游戏软件应运而生,在80后、90后中很有市场,对他们来说,传统的印刷传播反而退居到比较次要的位置。杨家将不仅在中国,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以在日本和韩国的受欢迎度居高。日本有《杨家将演义》的多种日译本,2003年12月出版的《杨家将》,获得第3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韩国也有《杨家将传》和《杨六郎》的译本,英国也有关于杨家将的本子。还不断有传闻说,好莱坞欲将杨家将变美国大片,知名制片人彼得·罗异曾透露,挖掘中国题材故事也许可以改变好莱坞的审美疲劳,杨家将等经典故事有可能被重新演绎。
七 三实七虚
中国历史上,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一方面,杨家将故事流传非常广泛而又深远,说书艺人有“千年不倒杨家将”之论。北宋杨家将与隋唐、三国、水浒、岳飞有着同等地位,他们的故事最为一般民众所传唱。另一方面,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载非常简单。与彪炳史册的岳飞不同,杨业父子并未登临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只不过是偏裨之将。如果说在北宋初年与辽的抗争中,杨家将还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的话,那么后来在南征和与西夏的斗争中,他们的功绩几乎找不到历史依据,但这仍不妨碍杨家将被广泛传扬。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产生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杨家将”故事在宋元之际得以流传,在明清时代被不断深化,在当代社会依然流动,固然是因为其曲折动人的情节,更重要的还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
宋亡之后,在金元时代,虐政行于天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虽然仇视金、元,但强压之下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只能拿前朝辽人说事,辽为金人、元人所共恨,前朝故事可以借古说今,抒心中不平,胜似讲当今时事。元人杂剧,往往取两宋名将之事,演为话本,配之管弦。在被外敌欺侮的年代,老百姓对于能灭贼杀敌的勇将,仰之如天神,敬之若父母。传扬杨继业父子,因为他们能抗辽;赞颂狄青,因为他能平蛮战西夏;推崇岳飞,因为他能破金。没有谁不想驱除胡虏而安中国,即便是盲词俚曲也充满了爱国心声,强国之梦。
纵观中国历史,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明代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清朝后期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威胁。中国的这段历史,民族矛盾异常突出,杨家将产生、发展、成熟于朝廷软弱、外战外行的年代,人们把杨家将故事编成评话、戏曲和小说加以传唱、歌颂,正是感念抗击异族英雄的自然体现。但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和完善。原本只有祖孙三代的历史材料,被铺写成五代几十人的英雄群体;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的女英雄。杨家将父死子继、兄死弟代、夫死妻替,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他们的爱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交相生辉。杨家将身上,汇聚了中国古代众多将领的优秀品质,是英雄形象的集大成者。
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说三国故事是“七虚三实”的话,杨家将故事则是“三实七虚”,有些故事可能于史有据,有些可能于史有影,还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信者悉以为真”、“疑者又以为子虚乌有”两种皆然不同情况的原因。
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说:“元杂剧及今小说之言,盖官书之所讳言,流传于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纯出于捏造。” 杨家将故事从流传的源头开始,就有点众说纷纭,后世又被传颂者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赋予不同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总体来看,杨家将故事距今年代越久,其可信度越高。相反,则离本来面目越远。
第二章 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
提起杨家将,最先出场的当然是老令公杨继业。历史上确有杨继业其人,但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详细,甚至于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无法确定,只知道他战死于公元986年的宋辽之战。“令公”是戏曲、故事中传扬开来的名字,至于为何叫令公,正史没有记载。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解释说,杨业死后宋廷追赠中书令,“令公”是中书令的简称。欧阳修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唐宋时代有这样的习俗,但后代编故事的人未必都懂历史。明代小说的作者估计就不知道令公的出处,他们给出的解释有几分搞笑,说是杨业出战打着红字令旗,佘氏打着白字令旗,因此被称作令公、令婆。
一 充满疑问的前半生
杨业的一生,以公元979年归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抗宋,后半生抗辽。因为中国历史以宋为正统,所以,备受传扬的是杨业的后半生。因为归宋,也因为抗辽,尽管那不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写照,却是最为忠勇壮烈的一幕。
杨业的后半生充满传奇色彩,前半生则疑云重重。他归宋之前的史料甚少,往往被忽略,甚至于被误读。归纳起来,有关他前半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无敌”的称号是如何获得的;另一个是,他所从事的事业主要是抗辽还是抗宋,这两个问题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杨继业原名杨贵重。“贵重”一词估计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用语,重复率很高,石敬瑭的继任者就叫石贵重。杨贵重早年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听命,深受重用,被赐名“刘继业”。公元979年,北宋平定北汉之后,恢复杨姓,单名业,也称杨继业。
归宋之前,杨业是北汉的重要将领。说起北汉不能不提后汉,后汉为后晋的节度使刘知远所建,他建国不过四年,被大将郭威夺权,后汉变成了后周。与此同时,刘知远的兄弟刘崇在河东(太原)宣布独立,这就是北汉。五代十国之际,中国非常混乱,而北汉是一个很尴尬的政权。为求自保,相对弱小的北汉选择了依辽而存的策略。
杨业为何成了这样一个政权的将军,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第 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