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
远东1628 作者:茶头
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
李明和胡伟坐着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考察河套地区基层农村的春耕准备工作。
目前数十万流民全部安置在黄河两岸,并在去年就动员了大批的蒙古俘虏,挖好了灌溉耕地的沟渠,一部部蒸汽抽水泵机组纷纷组装了起来。
河套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牛马,去年河套机械厂和铸造厂,忙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为即将安置的根据地流民打造了各种的农具。粮食和种子也都非常齐备,全部分发到新安置的流民手中。
去年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支队,送来的羊粪牛粪堆积如山,全都制成了土法堆肥,极大的保障了根据地几年耕地肥料的需求。
目前河套根据地的广大基层农村,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投入到春耕生产前的开荒之中。届时河套根据地的所有员工,西北野战军的各地的驻军,全都挥参与到春耕生产中来。
李明和胡伟跳上岸边的简易码头,走过去和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周林握手。
“老周自从这个农业科技园,就一头扎在了这里,足足呆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我想见他一面都得提前预约。”
周林指着胡伟,笑着道:“李明,你别听老胡的,我虽然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时也负责很多其他的工作。只是对这个科技园投入的精力多一些,现在河套什么基础都没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更是极度的缺乏,现在我真想把自己劈成两半来用。”
说到这里,周林转身指着身后的一个营地,感慨的说道:“河套各方面条件有限,想要达到辽东地区的程度明显不现实,想要做点儿什么,很多时候都只能采取土办法。”
他边说边把李明和胡伟领进这个农业科技园,其实就是一个围起来的土作坊。哪有什么农业科技含量啊,什么都是土办法。
好在周林在现代社会就常年深入农村。现代化的农场呆过,老农家的养殖场也呆过,所以凭着他多年的经验,愣是把各种家畜家禽养殖场、育种场、菌类培育中心等设施。都凑乎着办了起来。
种鸡、种兔和种猪什么的,都是飞艇千里迢迢的从辽东运过来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少得可怜,一切都是应付着弄,整个营地到处都是围栏围起来的简陋养殖场。什么肉鸡、蛋鸡、种鸡、生猪、獭兔都有,还有一些适合西北地区养殖的优良的牛羊品种。
黄河岸边还挖了几个养鱼池,里面养着各种鱼类。明年就能培育大批的鱼苗,在河套根据地各地挖掘更多的鱼塘,逐渐在河套地区大规模推广人工养殖。
菌类培植中心也很简陋,主要培植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副食,以后也会教授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学习菌类养殖,争取在河套地区普及,改善根据地的副食结构。科技园的大棚养殖区和育苗中心。培育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秧苗,今后也将在根据地逐渐推广普及。
周林还在流民中找了一些年纪小,机灵的半大孩子,天天手把手的教授。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虽然还不能独当一面,但至少能天天帮着周林忙里忙外,把这个科技园办的红红火火。
虽然设备简陋,能应付就应付,但营地里倒是干净整洁,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几百名在流民中挑选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制服,每天都在营区内忙碌。
“想把河套地区建设成塞外的江南,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塌下心来埋头努力个十年八年。那是干不出名堂的。当年在海参崴的条件那么好,我在俄罗斯岛一呆就是五六年,才算是帮着远东把家禽家养殖业打下个基础,其实就是搭了个架子。”
周林说到这里,又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今年根据地还将接收三十万流民,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现在粮食的储备也仅够根据地支撑一年,让这么多流民吃饱,就已经非常严峻了,”
李明拍了拍周林的肩膀,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套根据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离开了农业科技园,周林也跟着李明、胡伟一起继续考察河套根据地春耕的准备情况。目前河套根据地各地的很多流民,都是刚刚安置,现在基层的工作非常繁忙。
西北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很艰苦,今年新安置的流民,虽然条件相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和远东公司其他控制区比起来,依然是天上地下。
因为距离辽东比较远,而且交通运输并不方便,什么都依靠公司支持明显不现实。这也使得西北河套根据地非常的艰苦。
李明当年去河套地区创业的初期,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不愿意来,就是因为这里条件太艰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选择主动来到河套地区的员工,向吕永仁和林菁华,现在都混的不错。
他们当初在公司属于极度边缘化的人物,谁曾想一朝在远东红得发紫。整整宣传了几个月,天天上报纸刷脸,弄得远东上下人尽皆知。
未来李明执掌远东公司,他们两人也势必会得到重用。这也看出了李明的用人标准,首先看重的是工作态度,能力还是其次。
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到后来的河套根据地,两人跟着李明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从不发牢骚。
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两人在刚到西北的初期,工作中也没少焦头烂额。付出的绝对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因为当时缺乏干部,当时西北都是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吕永仁和林菁华两个原本工作能力不强,而且缺乏经验,可是愣是被培养出来了。
现在两人在河套根据地分管的都是比较重的工作,都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稳。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两人都能稳住局面,也许缺乏开拓进取的能力,但是守成绝对没问题,只要将工作交给他们,就让人非常的放心。
如今河套根据地早已不是从前那样门可罗雀,很多员工排着队想要去西北创业。但是目前公司对员工去西北的申请,卡得比较严,一般都是抽调重点培养的员工,才分配到西北河套根据地工作。
现在大家就算是再傻,也知道河套根据地的意义不一般了。这也是公司未来培养干部的主要标准,就是要看大家在基层工作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是艰苦地区的基层单位。
ps:感谢书友13051pbtxt. 平板电子书0448075、书友150608113431180、无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月票支持。感谢优雅的小男人大大的打赏。
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
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
李明和胡伟坐着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考察河套地区基层农村的春耕准备工作。
目前数十万流民全部安置在黄河两岸,并在去年就动员了大批的蒙古俘虏,挖好了灌溉耕地的沟渠,一部部蒸汽抽水泵机组纷纷组装了起来。
河套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牛马,去年河套机械厂和铸造厂,忙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为即将安置的根据地流民打造了各种的农具。粮食和种子也都非常齐备,全部分发到新安置的流民手中。
去年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支队,送来的羊粪牛粪堆积如山,全都制成了土法堆肥,极大的保障了根据地几年耕地肥料的需求。
目前河套根据地的广大基层农村,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投入到春耕生产前的开荒之中。届时河套根据地的所有员工,西北野战军的各地的驻军,全都挥参与到春耕生产中来。
李明和胡伟跳上岸边的简易码头,走过去和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周林握手。
“老周自从这个农业科技园,就一头扎在了这里,足足呆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我想见他一面都得提前预约。”
周林指着胡伟,笑着道:“李明,你别听老胡的,我虽然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时也负责很多其他的工作。只是对这个科技园投入的精力多一些,现在河套什么基础都没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更是极度的缺乏,现在我真想把自己劈成两半来用。”
说到这里,周林转身指着身后的一个营地,感慨的说道:“河套各方面条件有限,想要达到辽东地区的程度明显不现实,想要做点儿什么,很多时候都只能采取土办法。”
他边说边把李明和胡伟领进这个农业科技园,其实就是一个围起来的土作坊。哪有什么农业科技含量啊,什么都是土办法。
好在周林在现代社会就常年深入农村。现代化的农场呆过,老农家的养殖场也呆过,所以凭着他多年的经验,愣是把各种家畜家禽养殖场、育种场、菌类培育中心等设施。都凑乎着办了起来。
种鸡、种兔和种猪什么的,都是飞艇千里迢迢的从辽东运过来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少得可怜,一切都是应付着弄,整个营地到处都是围栏围起来的简陋养殖场。什么肉鸡、蛋鸡、种鸡、生猪、獭兔都有,还有一些适合西北地区养殖的优良的牛羊品种。
黄河岸边还挖了几个养鱼池,里面养着各种鱼类。明年就能培育大批的鱼苗,在河套根据地各地挖掘更多的鱼塘,逐渐在河套地区大规模推广人工养殖。
菌类培植中心也很简陋,主要培植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副食,以后也会教授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学习菌类养殖,争取在河套地区普及,改善根据地的副食结构。科技园的大棚养殖区和育苗中心。培育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秧苗,今后也将在根据地逐渐推广普及。
周林还在流民中找了一些年纪小,机灵的半大孩子,天天手把手的教授。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虽然还不能独当一面,但至少能天天帮着周林忙里忙外,把这个科技园办的红红火火。
虽然设备简陋,能应付就应付,但营地里倒是干净整洁,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几百名在流民中挑选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制服,每天都在营区内忙碌。
“想把河套地区建设成塞外的江南,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塌下心来埋头努力个十年八年。那是干不出名堂的。当年在海参崴的条件那么好,我在俄罗斯岛一呆就是五六年,才算是帮着远东把家禽家养殖业打下个基础,其实就是搭了个架子。”
周林说到这里,又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今年根据地还将接收三十万流民,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现在粮食的储备也仅够根据地支撑一年,让这么多流民吃饱,就已经非常严峻了,”
李明拍了拍周林的肩膀,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套根据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离开了农业科技园,周林也跟着李明、胡伟一起继续考察河套根据地春耕的准备情况。目前河套根据地各地的很多流民,都是刚刚安置,现在基层的工作非常繁忙。
西北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很艰苦,今年新安置的流民,虽然条件相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和远东公司其他控制区比起来,依然是天上地下。
因为距离辽东比较远,而且交通运输并不方便,什么都依靠公司支持明显不现实。这也使得西北河套根据地非常的艰苦。
李明当年去河套地区创业的初期,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不愿意来,就是因为这里条件太艰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选择主动来到河套地区的员工,向吕永仁和林菁华,现在都混的不错。
他们当初在公司属于极度边缘化的人物,谁曾想一朝在远东红得发紫。整整宣传了几个月,天天上报纸刷脸,弄得远东上下人尽皆知。
未来李明执掌远东公司,他们两人也势必会得到重用。这也看出了李明的用人标准,首先看重的是工作态度,能力还是其次。
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到后来的河套根据地,两人跟着李明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从不发牢骚。
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两人在刚到西北的初期,工作中也没少焦头烂额。付出的绝对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因为当时缺乏干部,当时西北都是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吕永仁和林菁华两个原本工作能力不强,而且缺乏经验,可是愣是被培养出来了。
现在两人在河套根据地分管的都是比较重的工作,都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稳。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两人都能稳住局面,也许缺乏开拓进取的能力,但是守成绝对没问题,只要将工作交给他们,就让人非常的放心。
如今河套根据地早已不是从前那样门可罗雀,很多员工排着队想要去西北创业。但是目前公司对员工去西北的申请,卡得比较严,一般都是抽调重点培养的员工,才分配到西北河套根据地工作。
现在大家就算是再傻,也知道河套根据地的意义不一般了。这也是公司未来培养干部的主要标准,就是要看大家在基层工作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是艰苦地区的基层单位。
ps:感谢书友13051pbtxt. 平板电子书0448075、书友150608113431180、无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月票支持。感谢优雅的小男人大大的打赏。
第九百七十四章 重回河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