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很遗憾,大魏学子答错了,请扣十分。
不仅答题的学子懵了,下面的人也一样,为什么,我算了也是十三天半,怎么会是无解呢?
是啊,莫不是答案出错了?
蒙舍的参知政使霍华坐在位置上,心里得意洋洋的,他就知道这一题除了蒙舍其他两国都不可能做对。即使被他们抢先,也只有扣分的可能。这就是大魏人常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有人质疑,自然要人解答,到时候他们蒙舍的学子又可以露一次脸了。
楚辞见下面声音嘈杂,便走到台子的一侧,在上面架着的一面锣上用力敲了一声。
请大家稍安勿躁。此题为蒙舍国所出,答案应该是没错的。楚辞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方才说话。
可,为什么是无解呢?
大家有所不知,根据《异国志》的记载,乌图鲁山和印加山中间隔着一条榴花江,这江有几十丈宽,上面没有架桥。每到春季,江水暴涨,船只根本过不去。往来者都会避过春季涨水的这段时间,待夏季浅水期才会过河。题中特意提到了春季这一条件,那么前面无论说了什么,都是没用的。故而此题无解。
这题纯粹就是坑人了,所以楚辞也不准备让他们的人解释,而是自己给出解释。
霍华惊讶地看着楚辞,没想到他连这个也知道!底下的官员和学子们也是一脸恍然大悟,怪不得呢,要是楚司业不解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题的缘由。
让我们再看看比分,目前蒙舍二百三十分,越析、大魏各二百二十分。现在是第三题,大魏圣武皇帝曾颁下圣旨,改寒食为清明,人们在这一日告祭先祖,慎终追远。但在古时,清明前一日方才是寒食节。请问,这寒食节是因谁而来,此人身上有何典故。开始抢答。
大魏之前扣了二十分,这时已经不敢贸然作答,在楚辞说完题目之后,他们确定自己一定能答对才去拉铃,结果就被越析国抢先了。
寒食节是因晋国介子推而来,此人乃是晋公子重耳的随臣,流亡途中,公子重耳腹中饥饿难耐,此人割股奉君,救了公子一命。而后此人隐居山中,焚山而死,这才有了寒食节。
越析学子答对题加分后,楚辞也照例让他介绍了一下自己,给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
之后,楚辞又报了一次分数。这次蒙舍和越析各积二百三十分,独独大魏落在后面,与他们还有十分之差。
大魏的官员和学子们都有些着急了,就连坐在最上首的天和帝,沐浴其他几国使臣的目光下,都有些坐立不安了。
偏偏这时,还有人要来火上浇油。
大魏皇帝陛下,贵国学子今日似乎有些精神不振啊?明明前段时间,他们与我国王子发生口角之时,还是振振有词的。九铢右相尚全说道,前不久发生的那件事还记在他心头,那时他忙着和别国使臣建交,便让三王子自己出门,谁知道他心中既恼怒于泰阿蛮的愚蠢,又觉得大魏简直欺人太甚!此刻见大魏吃瘪,他自然是要笑话两句的。
浪穹和昭祈素来看热闹不嫌事大,也跟着拱火,一个说久闻大魏学子文采风流,眼下看来,似乎是徒有虚名啊,另一个说话也不能这么说,刚刚简单的题目还是答得挺好的,许是这些题太难了吧。
其余几个小国不欲起争端,任由他们说什么,都只坐在一旁微笑不语。
天和帝心里一股火不好发出来,生气吧,显得他没风度,不生气吧,怎么可能不生气呢?!明明只相差了十分,被他们这样一说,倒好像天上地下一般了,实在是让人恼火!
不过,这些学子到底怎么回事,一个个的不都是选的才能出众的吗?怎么几次三番的扣分?还有楚辞,刚刚谁在他面前保证若无意外,一定能赢的?
第236章 判书
楚辞也没办法,但凡比试肯定就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若是哪一方能以压倒性的实力胜出,这才没意思呢!
而且,现在才过了多久?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他拿起题卡,又念了第四题。
期期艾艾指的是人有口疾,吐字重复,那么这个典故讲得是谁?请抢答!
越析蒙舍的学子手虚握着红绳,却怎么也拉不下去。这个典故他们知道何意,可是讲得是谁,他们却不太清楚。
就在这时,场中忽然响起一阵铃声,众人看去,大魏学子这边,林承易正一下又一下地拉着红绳。
有些人开始唱衰,认为这下子大魏又要扣分了。周尚书愣了一瞬,而后连忙举起题板,楚辞便让他站起来作答。
期期艾艾说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此二人皆患有口疾,说话结巴不清,故后人将这两个典故合在一处,称期期艾艾。
正确答案一出示,广场上的大魏人都鼓起掌来。他们大魏接连受挫,这次好不容易能加上十分,怎么能不打起精神表扬一下呢?
恭喜答对,刚刚答题的乃是国子监学子林承易。承易,这道题其实很是偏门,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引人注意,故而许多人知其意却不知其源,那么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典故的?
楚司业有所不知,学生在小的时候也曾吐字不清,说话含糊,及至六七岁时还是如此。每逢外出登门做客之时,都要被一众伙伴嘲笑。我为此自卑自厌,再不肯外出。后来,我的母亲就给我讲了这两个典故,说他们二人虽有口疾却从不自苦,而是更加奋发向上,最后成为一代名臣。我听后感怀不已,从此日日清晨到园子里大声念书,最后,终于练得口齿清晰。因为他们二人激励了我,所以学生才会记得如此清楚。
楚辞本以为他会说从哪本书上看来的,却没想到此人的回答这么有意义,当下便说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话语中饱含激励,这才使得当初说话不清的孩童成长为一个这么出色的年轻人,也正是因为这位慈母之故,使得承易为我大魏挣来十分,我建议大家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慈母!
场下的情绪瞬间被楚辞调动起来,一时掌声雷动,大家都被林承易说的话感动了。父母之爱,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他们也难免想起了自己父母曾经的殷殷教诲。
现在场中分数持平,可见竞争之激烈,不到最后一刻永远都不应轻言放弃,这也是比试的魅力所在。现在,请看第五题
楚辞一席话自然是为了激励大魏学子,他已经看出这几个有些畏首畏尾,不敢竞争了。输了比试倒无甚,可别输了信心!
上面坐着的五个大魏学子被楚辞略带深意的眼睛一扫,都有些紧张,待听出他话中的鼓励之意后,总算是丢掉了刚才的懊丧与胆怯,重拾信心,不再计较一两题的失误。
抢答题一共三十题,自第四道题起,大魏学子势如破竹,一路高歌,虽然也会被蒙舍越析抢到题目,但他们再没有扣过分了。
到了抢答题结束时,楚辞又一次报出了分数,这时蒙舍国积三百二十分,越析国积三百分,大魏积三百四十分。
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三国的学子们,感谢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东西。楚辞很会调动气氛,时不时地就和场下的官员们来个互动,不让他们有无聊的可能。
不过即使他不这样做,大家也都是很认真的,事关朝廷颜面,谁能不紧张呢?就连那些武将都很认真,他们虽然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的,甚至完全不懂的也有,但这不妨碍他们看分数。每次大魏一得分,他们的大掌就噼里啪啦一阵拍。
恭喜大魏学子暂居第一,接下来为风险题,由积分最高组先选。此题分为十分题、二十分题和三十分题各三道,每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答对加上相应的分数,答错则扣去。林承易,你们这边选什么题?
大魏学子聚在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选择二十分题。此时他们是领先的,不需要贸然选择最高分的,只要稳住这个局面,那么他们就一定能赢。
好,请出示二十分题第三题。这风险题难度最高,所以时间会长一点,需要将题板亮在上面,以免大家忘记题目是什么。
题板很快就上来了,上面写着:乡人张三,年老且贫,某日夜入其子家宅,偷盗财物若干。因其离去时有磕碰,惊醒其子,误以为贼人,后将其乱棍打死。请依照《大魏刑律疏议》草拟一判文,限时为一刻钟。
很快,就有人拿出一支香,截取一半后点燃,视为计时开始。
这道题可以五个人商量着答题,因为时间会比较久,所以皇上赐下了瓜果点心,让大家可以暂作休息。
楚辞看了看送上来的东西,发现比平时的好多了。看来皇上也是要面子的,平时哭哭穷也没什么,现在面对这些外国使臣,再扣门就有失国体了。
他来到台下,拈起一块糕点慢慢地吃了起来。他吃完之后,掏出帕子擦了擦嘴,而后忽然想起寇静当时藏了他那么多东西,便转头四处搜寻着寇静的位置。
不知是场中人太多还是怎么样,楚辞没能找到他,也没有看见许乔南和秦钊他们。明明他们身为国子监的临时夫子,还是有座位的。
一刻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楚辞来到台上,示意他们交卷。大魏学子交出卷子,表情有些忐忑。
楚辞接过他们写的东西,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顿时明了。他端起卷子,读了起来:张三之子暗夜杀贼,原为不知者不罪,可以饶恕,但其不孝之行却当诛矣。子尚有余财,不思奉养其父,使其因贫而盗,是为不孝。以子弑父,更是逆天道人伦之大不敬,故判张三之子斩立决!
请出示正确答案。
太监抬着题板上来,这题的答案是刚刚他们作答的时候问刑部主量刑的官员所书,上面写得和他是一样的。
楚辞刚要宣布大魏回答正确,加二十分时,就有人说话了。
大魏皇帝陛下,老夫觉得不妥。这一题不应该这么判。说话的是霍华,这个老头儿站了起来,昔日我也曾研读过大魏刑律,这张三夜入内宅,死有余辜。其子不知其父,按照一般手段处理,为何不可?老夫觉得应该判他无罪。这道题本就是说按照大魏刑律来判,为何能不按照书上所说呢?
对啊,既然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就应该按照上面的要求。应该扣掉大魏二十分!九铢的右相又说话了。
昭祈和浪穹紧随其后,他们都明白,只要这题判大魏错,那么这场比试他们就输了。能够让大魏失了体面,他们当然是巴不得的,说不定两国因此断了邦交,这更是他们乐见其成的。
大魏这边想要反驳,却不知从何辩起,题目确实是言明要按《大魏刑律疏议》上判刑的,可是判案,是这样判的吗?
他们步步紧逼,楚辞却沉吟着,迟迟没有给出判断。
楚大人,为何还不宣布结果?他们没有按题意作答,就应该扣分!
楚辞摇摇头:我觉得不对!
楚大人,你是说老夫判法不对?那也就是说明,你认为《刑律》一书有误?霍华说道,蒙舍的阁罗亲王这时装出一副莽夫的样子,并不约束霍华的步步紧逼,反而有些故意放纵的样子。
不,楚某是觉得,当律法条文与伦理道德相抵触之时,不应该这样下判。有一句老话说,律法不外乎人情。此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偷盗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弑父案。犯人和被害者在重重误会之下犯下此人伦惨剧,实在可悲可叹至极。但判决一件案子,须得从其前因后果来分析,此案只有一点线索,本不可轻易下判书。如果说学子们完全是按照儒道思想来判决的,那刑部大人们为何又会这样判决呢?有请刚刚作答的刑部主事杜明祥大人上来解释一二。
杜明祥被请上来后,说道:此题实乃一个真实案件的部分线索。它发生在闵地张家庄内,此案一发,当地父母官便四处查证,而后发现,这张三是个性子老实的农人,他年过不惑方有一子,从小宠溺非常,及花甲之年为其子聘妻,谁知那妇人生性刁钻,常与张三发生口角,未免其子为难,张三便独居于村尾老房之中。时至冬日,张三缺衣少食,又适逢其子外出,他几次上门讨要未果,便决定夜间翻墙自取。谁知他儿子这时已经回来了,听见房内声音,以为盗贼,便持棍将其父打死。
霍大人,此事前因后果俱明,若还判其子无罪,是否有些不妥当呢?
这分明是恶妇造孽。
虽有恶妇推波助澜,但追其根由,还是在其子身上。若不是他其身不正,放任妻子不孝老父,又怎会发生这样的惨事?楚辞反问道。
霍华一时没有声音,楚辞又接着说道:
我朝学子熟读律法,本应按照《刑律》判案,可条文是死人是活的,若一味只按照上面的律法条文来判案,无异于纸上谈兵,恐会造成冤假错案无数。当然,他们这次仅依据这些条件下对判书,也是误打误撞蒙对的。
那么依你之言,你想如何?霍华见他各打五十大板,心中隐隐猜到他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不如此题只记一半分?若贵使还觉得不妥,我们可以让场中众人判断。楚辞笑着说道,大魏泱泱大国,让了这十分又何妨?只希望这些学子明白这十分因何而丢,往后当官,莫要当个糊涂官!
霍华看了看下面乌泱泱一片大魏人,顿时心里骂了一句。不过,人家的判决确实下对了,他能争取到只加十分,那他们蒙舍就还有机会。所以,霍华点了点头,任由计分员将大魏分数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第237章 运气太差了
大魏完成题目之后,就由蒙舍选题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了一道三十分的题目。
楚辞让人端上题板,开始念题。这一题是一道策论题,给出的内容必须全部用上,语句要通顺,中心思想要明确,字数不能超过,字体也必须用馆阁体。
这道题给出的时间是一柱香,也就是两刻钟的时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要写出一篇值得称道的文章肯定是很艰难的,而且若一人评判,肯定是会有争议的,所以楚辞之前就联系好了其他国家的使臣,由他们来判断,五个国家,有三人认同即为过关。
两刻钟后,蒙舍的学子做好了这一篇策论。楚辞命人将其送到台下,由其他五国一同商议。
过了大概半刻钟的时间,策论又被送了上来。楚辞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四人题了名。
给蒙舍国加上三十分。楚辞宣布道,然后看见计分员将分数揭过,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接下来是越析国,越析分数和他们实在相差太远,即使三十分的题做完,也没什么用了。而且,单看那篇策论就不简单,万一抽到难题,做不出来岂不是更加丢脸?
恋耽美
不仅答题的学子懵了,下面的人也一样,为什么,我算了也是十三天半,怎么会是无解呢?
是啊,莫不是答案出错了?
蒙舍的参知政使霍华坐在位置上,心里得意洋洋的,他就知道这一题除了蒙舍其他两国都不可能做对。即使被他们抢先,也只有扣分的可能。这就是大魏人常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有人质疑,自然要人解答,到时候他们蒙舍的学子又可以露一次脸了。
楚辞见下面声音嘈杂,便走到台子的一侧,在上面架着的一面锣上用力敲了一声。
请大家稍安勿躁。此题为蒙舍国所出,答案应该是没错的。楚辞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方才说话。
可,为什么是无解呢?
大家有所不知,根据《异国志》的记载,乌图鲁山和印加山中间隔着一条榴花江,这江有几十丈宽,上面没有架桥。每到春季,江水暴涨,船只根本过不去。往来者都会避过春季涨水的这段时间,待夏季浅水期才会过河。题中特意提到了春季这一条件,那么前面无论说了什么,都是没用的。故而此题无解。
这题纯粹就是坑人了,所以楚辞也不准备让他们的人解释,而是自己给出解释。
霍华惊讶地看着楚辞,没想到他连这个也知道!底下的官员和学子们也是一脸恍然大悟,怪不得呢,要是楚司业不解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题的缘由。
让我们再看看比分,目前蒙舍二百三十分,越析、大魏各二百二十分。现在是第三题,大魏圣武皇帝曾颁下圣旨,改寒食为清明,人们在这一日告祭先祖,慎终追远。但在古时,清明前一日方才是寒食节。请问,这寒食节是因谁而来,此人身上有何典故。开始抢答。
大魏之前扣了二十分,这时已经不敢贸然作答,在楚辞说完题目之后,他们确定自己一定能答对才去拉铃,结果就被越析国抢先了。
寒食节是因晋国介子推而来,此人乃是晋公子重耳的随臣,流亡途中,公子重耳腹中饥饿难耐,此人割股奉君,救了公子一命。而后此人隐居山中,焚山而死,这才有了寒食节。
越析学子答对题加分后,楚辞也照例让他介绍了一下自己,给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
之后,楚辞又报了一次分数。这次蒙舍和越析各积二百三十分,独独大魏落在后面,与他们还有十分之差。
大魏的官员和学子们都有些着急了,就连坐在最上首的天和帝,沐浴其他几国使臣的目光下,都有些坐立不安了。
偏偏这时,还有人要来火上浇油。
大魏皇帝陛下,贵国学子今日似乎有些精神不振啊?明明前段时间,他们与我国王子发生口角之时,还是振振有词的。九铢右相尚全说道,前不久发生的那件事还记在他心头,那时他忙着和别国使臣建交,便让三王子自己出门,谁知道他心中既恼怒于泰阿蛮的愚蠢,又觉得大魏简直欺人太甚!此刻见大魏吃瘪,他自然是要笑话两句的。
浪穹和昭祈素来看热闹不嫌事大,也跟着拱火,一个说久闻大魏学子文采风流,眼下看来,似乎是徒有虚名啊,另一个说话也不能这么说,刚刚简单的题目还是答得挺好的,许是这些题太难了吧。
其余几个小国不欲起争端,任由他们说什么,都只坐在一旁微笑不语。
天和帝心里一股火不好发出来,生气吧,显得他没风度,不生气吧,怎么可能不生气呢?!明明只相差了十分,被他们这样一说,倒好像天上地下一般了,实在是让人恼火!
不过,这些学子到底怎么回事,一个个的不都是选的才能出众的吗?怎么几次三番的扣分?还有楚辞,刚刚谁在他面前保证若无意外,一定能赢的?
第236章 判书
楚辞也没办法,但凡比试肯定就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若是哪一方能以压倒性的实力胜出,这才没意思呢!
而且,现在才过了多久?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他拿起题卡,又念了第四题。
期期艾艾指的是人有口疾,吐字重复,那么这个典故讲得是谁?请抢答!
越析蒙舍的学子手虚握着红绳,却怎么也拉不下去。这个典故他们知道何意,可是讲得是谁,他们却不太清楚。
就在这时,场中忽然响起一阵铃声,众人看去,大魏学子这边,林承易正一下又一下地拉着红绳。
有些人开始唱衰,认为这下子大魏又要扣分了。周尚书愣了一瞬,而后连忙举起题板,楚辞便让他站起来作答。
期期艾艾说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此二人皆患有口疾,说话结巴不清,故后人将这两个典故合在一处,称期期艾艾。
正确答案一出示,广场上的大魏人都鼓起掌来。他们大魏接连受挫,这次好不容易能加上十分,怎么能不打起精神表扬一下呢?
恭喜答对,刚刚答题的乃是国子监学子林承易。承易,这道题其实很是偏门,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引人注意,故而许多人知其意却不知其源,那么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典故的?
楚司业有所不知,学生在小的时候也曾吐字不清,说话含糊,及至六七岁时还是如此。每逢外出登门做客之时,都要被一众伙伴嘲笑。我为此自卑自厌,再不肯外出。后来,我的母亲就给我讲了这两个典故,说他们二人虽有口疾却从不自苦,而是更加奋发向上,最后成为一代名臣。我听后感怀不已,从此日日清晨到园子里大声念书,最后,终于练得口齿清晰。因为他们二人激励了我,所以学生才会记得如此清楚。
楚辞本以为他会说从哪本书上看来的,却没想到此人的回答这么有意义,当下便说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话语中饱含激励,这才使得当初说话不清的孩童成长为一个这么出色的年轻人,也正是因为这位慈母之故,使得承易为我大魏挣来十分,我建议大家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慈母!
场下的情绪瞬间被楚辞调动起来,一时掌声雷动,大家都被林承易说的话感动了。父母之爱,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他们也难免想起了自己父母曾经的殷殷教诲。
现在场中分数持平,可见竞争之激烈,不到最后一刻永远都不应轻言放弃,这也是比试的魅力所在。现在,请看第五题
楚辞一席话自然是为了激励大魏学子,他已经看出这几个有些畏首畏尾,不敢竞争了。输了比试倒无甚,可别输了信心!
上面坐着的五个大魏学子被楚辞略带深意的眼睛一扫,都有些紧张,待听出他话中的鼓励之意后,总算是丢掉了刚才的懊丧与胆怯,重拾信心,不再计较一两题的失误。
抢答题一共三十题,自第四道题起,大魏学子势如破竹,一路高歌,虽然也会被蒙舍越析抢到题目,但他们再没有扣过分了。
到了抢答题结束时,楚辞又一次报出了分数,这时蒙舍国积三百二十分,越析国积三百分,大魏积三百四十分。
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三国的学子们,感谢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东西。楚辞很会调动气氛,时不时地就和场下的官员们来个互动,不让他们有无聊的可能。
不过即使他不这样做,大家也都是很认真的,事关朝廷颜面,谁能不紧张呢?就连那些武将都很认真,他们虽然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的,甚至完全不懂的也有,但这不妨碍他们看分数。每次大魏一得分,他们的大掌就噼里啪啦一阵拍。
恭喜大魏学子暂居第一,接下来为风险题,由积分最高组先选。此题分为十分题、二十分题和三十分题各三道,每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答对加上相应的分数,答错则扣去。林承易,你们这边选什么题?
大魏学子聚在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选择二十分题。此时他们是领先的,不需要贸然选择最高分的,只要稳住这个局面,那么他们就一定能赢。
好,请出示二十分题第三题。这风险题难度最高,所以时间会长一点,需要将题板亮在上面,以免大家忘记题目是什么。
题板很快就上来了,上面写着:乡人张三,年老且贫,某日夜入其子家宅,偷盗财物若干。因其离去时有磕碰,惊醒其子,误以为贼人,后将其乱棍打死。请依照《大魏刑律疏议》草拟一判文,限时为一刻钟。
很快,就有人拿出一支香,截取一半后点燃,视为计时开始。
这道题可以五个人商量着答题,因为时间会比较久,所以皇上赐下了瓜果点心,让大家可以暂作休息。
楚辞看了看送上来的东西,发现比平时的好多了。看来皇上也是要面子的,平时哭哭穷也没什么,现在面对这些外国使臣,再扣门就有失国体了。
他来到台下,拈起一块糕点慢慢地吃了起来。他吃完之后,掏出帕子擦了擦嘴,而后忽然想起寇静当时藏了他那么多东西,便转头四处搜寻着寇静的位置。
不知是场中人太多还是怎么样,楚辞没能找到他,也没有看见许乔南和秦钊他们。明明他们身为国子监的临时夫子,还是有座位的。
一刻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楚辞来到台上,示意他们交卷。大魏学子交出卷子,表情有些忐忑。
楚辞接过他们写的东西,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顿时明了。他端起卷子,读了起来:张三之子暗夜杀贼,原为不知者不罪,可以饶恕,但其不孝之行却当诛矣。子尚有余财,不思奉养其父,使其因贫而盗,是为不孝。以子弑父,更是逆天道人伦之大不敬,故判张三之子斩立决!
请出示正确答案。
太监抬着题板上来,这题的答案是刚刚他们作答的时候问刑部主量刑的官员所书,上面写得和他是一样的。
楚辞刚要宣布大魏回答正确,加二十分时,就有人说话了。
大魏皇帝陛下,老夫觉得不妥。这一题不应该这么判。说话的是霍华,这个老头儿站了起来,昔日我也曾研读过大魏刑律,这张三夜入内宅,死有余辜。其子不知其父,按照一般手段处理,为何不可?老夫觉得应该判他无罪。这道题本就是说按照大魏刑律来判,为何能不按照书上所说呢?
对啊,既然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就应该按照上面的要求。应该扣掉大魏二十分!九铢的右相又说话了。
昭祈和浪穹紧随其后,他们都明白,只要这题判大魏错,那么这场比试他们就输了。能够让大魏失了体面,他们当然是巴不得的,说不定两国因此断了邦交,这更是他们乐见其成的。
大魏这边想要反驳,却不知从何辩起,题目确实是言明要按《大魏刑律疏议》上判刑的,可是判案,是这样判的吗?
他们步步紧逼,楚辞却沉吟着,迟迟没有给出判断。
楚大人,为何还不宣布结果?他们没有按题意作答,就应该扣分!
楚辞摇摇头:我觉得不对!
楚大人,你是说老夫判法不对?那也就是说明,你认为《刑律》一书有误?霍华说道,蒙舍的阁罗亲王这时装出一副莽夫的样子,并不约束霍华的步步紧逼,反而有些故意放纵的样子。
不,楚某是觉得,当律法条文与伦理道德相抵触之时,不应该这样下判。有一句老话说,律法不外乎人情。此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偷盗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弑父案。犯人和被害者在重重误会之下犯下此人伦惨剧,实在可悲可叹至极。但判决一件案子,须得从其前因后果来分析,此案只有一点线索,本不可轻易下判书。如果说学子们完全是按照儒道思想来判决的,那刑部大人们为何又会这样判决呢?有请刚刚作答的刑部主事杜明祥大人上来解释一二。
杜明祥被请上来后,说道:此题实乃一个真实案件的部分线索。它发生在闵地张家庄内,此案一发,当地父母官便四处查证,而后发现,这张三是个性子老实的农人,他年过不惑方有一子,从小宠溺非常,及花甲之年为其子聘妻,谁知那妇人生性刁钻,常与张三发生口角,未免其子为难,张三便独居于村尾老房之中。时至冬日,张三缺衣少食,又适逢其子外出,他几次上门讨要未果,便决定夜间翻墙自取。谁知他儿子这时已经回来了,听见房内声音,以为盗贼,便持棍将其父打死。
霍大人,此事前因后果俱明,若还判其子无罪,是否有些不妥当呢?
这分明是恶妇造孽。
虽有恶妇推波助澜,但追其根由,还是在其子身上。若不是他其身不正,放任妻子不孝老父,又怎会发生这样的惨事?楚辞反问道。
霍华一时没有声音,楚辞又接着说道:
我朝学子熟读律法,本应按照《刑律》判案,可条文是死人是活的,若一味只按照上面的律法条文来判案,无异于纸上谈兵,恐会造成冤假错案无数。当然,他们这次仅依据这些条件下对判书,也是误打误撞蒙对的。
那么依你之言,你想如何?霍华见他各打五十大板,心中隐隐猜到他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不如此题只记一半分?若贵使还觉得不妥,我们可以让场中众人判断。楚辞笑着说道,大魏泱泱大国,让了这十分又何妨?只希望这些学子明白这十分因何而丢,往后当官,莫要当个糊涂官!
霍华看了看下面乌泱泱一片大魏人,顿时心里骂了一句。不过,人家的判决确实下对了,他能争取到只加十分,那他们蒙舍就还有机会。所以,霍华点了点头,任由计分员将大魏分数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第237章 运气太差了
大魏完成题目之后,就由蒙舍选题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了一道三十分的题目。
楚辞让人端上题板,开始念题。这一题是一道策论题,给出的内容必须全部用上,语句要通顺,中心思想要明确,字数不能超过,字体也必须用馆阁体。
这道题给出的时间是一柱香,也就是两刻钟的时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要写出一篇值得称道的文章肯定是很艰难的,而且若一人评判,肯定是会有争议的,所以楚辞之前就联系好了其他国家的使臣,由他们来判断,五个国家,有三人认同即为过关。
两刻钟后,蒙舍的学子做好了这一篇策论。楚辞命人将其送到台下,由其他五国一同商议。
过了大概半刻钟的时间,策论又被送了上来。楚辞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四人题了名。
给蒙舍国加上三十分。楚辞宣布道,然后看见计分员将分数揭过,变成了三百五十分。
接下来是越析国,越析分数和他们实在相差太远,即使三十分的题做完,也没什么用了。而且,单看那篇策论就不简单,万一抽到难题,做不出来岂不是更加丢脸?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