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南宋第一卧底(中)

第1264页

    在这之后,他们又在沟上覆盖了木料和石板,再将这些覆盖物重新填埋——这样一来,一个错综复杂的地道系统,就在南京城内飞快的建成了。
    与此同时,在地面上,大片的色目人开始砌起了墙。
    他们连地基都不修,直接就在通州军战士用白灰画好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上,内外砌了两圈墙壁。然后又用土石碎块填塞了两墙之间的空隙,使得它们变成了一丈多厚的城墙。
    按照师宝瑛将军的话来说,这些圆形的建筑叫做城中要塞,每一个要塞都是一个坚固的支撑点。
    这个倒是不难理解,完颜陈和尚他们也知道这些圆筒子形的要塞,就相当于是之前,他们用来架设投石机的钟鼓楼。
    可是当这些要塞成群的拔地而起时,完颜陈和尚的脸色却是渐渐变了。
    因为他发现在每两个要塞的之间,都是相隔百丈(三百米)左右,正好是投石机可以正常打击到的范围!
    如果要是在这些要塞墙上架好投石机,再用万人敌向着四周投掷。这样每一个要塞被蒙军围攻的时候,附近都会有好几个要塞投出来的万人敌对敌军集群轰击,做出支援。
    这和完颜陈和尚之前凭借着废墟一线防守,任凭对方一口口蚕食过来的战术,不知道要强出来多少!
    与此同时,即便是一部分要塞陷落在敌军手里,他们也可以撤出里面的人员和万人敌。
    于是蒙军手里没有了万人敌,就使得敌军即便占据了要塞城墙上的投石机,也无法对其他要塞造成威胁。
    这种防守方式,就相当于你每次攻击只能打我一个点,可同时却要遭受周围数个点的反击!
    第2329章:远漠晨曦遍寒霜、怪异进攻、杀心暗藏
    在这些要塞在逐渐建成之后,它们的全貌也终于显现出来。
    每一个要塞都是墙高两丈三尺、厚度一丈。墙面上砌筑得粗劣丑陋不堪,却是坚实厚重。
    与此同时,这个圆筒子的直径只有不到十丈,可以容纳百余名士兵九六在里面驻守。
    按照师宝瑛的计划,只要在要塞墙头上布置了大小投石机之后,再用钢臂弩守住。金军就可凭借这一个个坚固的支点,和几个点之间相互的守望支援,极大增强城的内防御力度。
    这种要塞,师宝瑛将军修建了二十个。如今这些要塞已经在地下通道网络的连接下,变成了可以相互支援的一个整体。
    当完颜陈和尚看着这些东西在南京城里,怪异无比的拔地而起时。眼看着自己的大金都城被人改造得面目全非,他心里的滋味真是难以言喻。
    同时,这些在城里林立而起的高大要塞,也让完颜陈和尚意识到。下一次蒙军再攻进南京城里的时候……他们可就要倒大霉了!
    当完颜陈和尚发现了这种布置的厉害之处,他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惊诧的想道:
    这位师将军不是一位水师将领吗?怎么看他的样子竟然如此精于守城之术,竟然比自己这种步兵将官还要厉害的多?
    可是完颜陈和尚又哪里知道,经过了临洮路倚天要塞的攻防战,还有之前的通州攻防战以后。当这些守城经验在通州全军快速普及之后,如今的通州军在城市防守战方面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世上所有的军队!
    ……
    此时师宝瑛将军的这种做法,也让完颜陈和尚和完颜承麟大大的松了口气。
    很显然,对方并没有打算长期占据南京,而是等到这场大战打完之后,他们就准备离开了。
    不然的话,就凭通州军的火炮就足以守住城墙,他还要在城内费力的布置要塞和投石机干什么?
    所以一想到这里,完颜承麟他们也放下了心。毕竟虽然有人帮助守城虽然是件好事,但是这大金都城里总有一支别国军队占着,却也有些太过屈辱了。
    ……
    城内的建设进行的速度飞快,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这些粗砺丑陋的要塞接近修筑完成之际。城中各处已经出现了色目人劳工大批累死的情况。
    这两万人的色目人俘虏,在通州军保障了他们伙食水准的同时。每天十四个小时的高强度劳作,也累得他们死去活来。
    不过幸好他们原本都是来自于西域,全都是投降了铁木真的雄健之士,一个个身体结实得像大洋马一般。所以即便他们在刺刀的威胁下,被压榨出了全部的体力,还是如期的把建筑工作完成了。
    其实这些将要塞的建设工作进行得如此之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他们的建筑材料简直是随手可得,差不多在每一个修建要塞的地方都是从废墟里就地取材,根本无需人力来搬动运输。
    而且在修筑的过程中,师宝瑛的监工队也只要求他们快速完成进度,对于外形和美观之类的事简直是毫不在意。师将军最基本要求是……要塞盖起来不会自行坍塌就行!这样一来,速度自然就快得惊人了。
    在这之后,这支只剩下了一万八千人的色目劳工队,随即就被人赶上了船,顺着河开往了通州。
    在那里,通州重建的工作更是浩大无比。他们这些蒙军走狗的苦力之路,估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如今这二十来座要塞堡垒修筑完成之后,已经在南京城北一带,形成了一道厚重结实的防御线。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