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南宋第一卧底(中)

第1244页

    ……
    其实这次南征的蒙军,全军的人数是十五万。这里边当然也包括前锋军阿勒坦的部队。所以现在阿勒坦分出一支偏师以后在算上前期的伤亡,蒙军的数量就是十二万多一点。
    跟金国动辄出动数十万大军相比,这个数量看似并不多。但实际上蒙古军却是一支动辄就以一两个万人队,击败对方十余倍优势兵力的强军!
    在哲别率军攻打钦察汗国的时候,他其实才带了两支万人队,就已经横扫了钦察汗国国的四十七万联军。由此可见这支蒙古军实际上按战斗力来说,那可真的堪称是极端恐怖的存在了。
    于是扎剌儿在阿勒坦走后,立刻就率领本部军队渡过了黄河。然后一场剧烈的南京攻防战就再次爆发了。
    这一次,扎剌儿还是用他的仆从军色目军团,按照阿勒坦之前的方法继续使用远程攻击。他们造出了大量的巨型投石机,将巨石射向城头,攻打南京城墙。
    而此时虽然敌军的数量增加了数倍,这时的南京城却也是今非昔比了。
    首先就是完颜陈和尚得到了城内城外,大片蒙古军留下来的投石机。在些投石机在攻防战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和蒙军对射的时候,完颜陈和尚的投石机部队丝毫不落下风。
    与此同时,一旦蒙军的战士接近到城下。在两三百米的距离之内,他们就会遭受到兜头盖脸的钢臂弩箭袭击。
    当完颜陈和尚的这些钢臂弩箭,从城上成片成片的向着敌军飞蝗一般飞射过去时,他心里忍不住也是心潮澎湃。
    直到当他手中真的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武器,他才知道这种钢臂弩,其实完全已经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交战方式。
    因为自从弓箭发明后,角弓就一直是用动物角、筋、漆、以及丝竹木等各种东西做成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弓的制作在汉代左右达到了一定水准之后,角弓的射程几乎就很难再被大幅度的超越了。
    所以自始至终,各个时代各个部队在远程武器方面若是想获得提升。全都是在训练士兵的臂力,以便使用拉力更大的角弓,或是让战士的射术越发精准而已。
    这里面,也偶尔有新式的远程武器被发明出来,比如不易移动行军、只能用于防守阵地和城池的大型床子弩。还有外形小巧,用机械方式加快了射速的诸葛连弩……
    这里顺便说说,连弩是一种比普通弩箭还小,用于单兵在短距离内快速连射的武器。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士兵拿不动,估计是中了什么游戏的毒,使得老龙一看到就想笑。
    可是当钢臂弩出现的时候,它的射击距离却一下就从角弓的三十丈,增加到了一百五十丈!
    钢臂弩的出现,一下就将作战模式带入了一种极不公平的状态。就像是两个孩子打架,你能用弹弓打我,我却只能用口水吐你一样……由此这种武器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而且更难得的是,完颜陈和尚还发现这种钢臂弩无论是操作保养都极为简易。不管是在雨雪天气、泥水之中、还是在目不识丁的士兵手里,它全都能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当数千人的金军战士立于城头,用钢臂弩向着城下的蒙古大军齐射的时候。立刻就逼得城下敌军不得分散开阵型,甚至是逐渐放弃了向城下接近的企图。这时的完颜陈和尚,心里真是痛快之极!
    当然,他也很快就将这批钢臂弩其中的一支拆开,让自己的工匠们看看,能不能照样子仿造出来。
    可是完颜陈和尚得到的消息,却让他沮丧之极。
    根据铁匠的反映,这东西虽然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想要仿造起来却绝不可能。
    首先第一条,钢臂弩的弩身是沈墨的工厂采用压制薄钢板冲压制成的,既保证了强度,又可以容纳里面的机件。
    第2312章:北虏强军势难敌、多难城墙、倾塌如雨
    像种类似现代步枪的机械构造,如果要不是采用冲压制造,而是让古代的铁匠用大锤和铁块将它打出来……工艺的难度之高,简直会让金国的工匠绝望得直撞墙。
    除此之外,还有那种钢臂弩的弩弓。那是在通州兵工厂里精心调制了含碳量的弹簧钢。
    说实话金国的工匠或许可以照着模样打造出来,但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含碳量高了一拉就断。就是含碳量过低打成了熟铁,拉完了弓弦之后却弹不回去。
    要知道通州工厂对钢铁含碳量的掌握之精微,甚至已经跨越了千分之几的程度。对于那些连碳都不知是什么的金国工匠,他们怎么可能成批制作出这样的东西?
    更何况,还有那根钢弦。
    钢臂弩上每一根钢弦,都是由细细的十六支细钢丝拧绞而成。无论是粗细还是长相都很像后世自行车闸线里面的钢丝芯……像这样的东西,更是让金国工匠望洋兴叹!
    可以说这些钢臂弩,他们现在即便是打造出来,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当他们向完颜陈和尚汇报了观察的结果之后,这位金国将军随即就惋惜的把这件事彻底扔到了一边。
    ……
    在南京城墙上的攻防打响之后,钢臂弩随即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而蒙古军显然也不是吃素的。
    这支纵横欧亚、所向无敌的军队,从来都不乏变通灵活之处。所以他们很快就对自己的战术做出了调整。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