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南宋第一卧底(中)

第598页

    当沈墨收到了斥候队送来的报告之后,就见他长叹了一声,将这封军报拍在了桌子上。
    当杨妙真把军报拿起来之后,姑娘才向着面看了一眼,随即她就震惊的看向了面前的陈浩南军师。
    原来在这十几天之内,完颜陈和尚也并没闲着。他其实早就开始了,遏制自己境内红袄军的行动。
    在完颜陈和尚向朝廷做出了请求之后,山东西路北面的河北东路、以及西面的大名府路,已经各自派出了十二万大军。越过了山东西路的边界,向着正在酣战的红袄军压迫而来。
    这两支总数达到了二十四万的大军,被完颜陈和尚塞进了这个小小的山东西路里。此时沈墨的游击战形势,立刻就变得万分危急。
    可以想象,当这些外来的部队填充到各个州县里作为防守部队以后。完颜陈和尚这块地方州府防守不足的短板,立刻就会被弥补上。
    在这之后,红袄军想要攻克任何一座县城的举动,都会变成一件极为危险而且耗时的事。
    可是只要红袄军的部队在攻城时受挫,顿兵在某座坚城之下超过一天半时间,他们立刻就会迎来完颜陈和尚的大军追击!
    这样一来,红袄军的部队不能破城就得不到军粮补给,很快就会陷入极端危急的状态。眼看着这场渐渐达到高潮的游击战,终于还是被完颜陈和尚这位名将,用这种方法给遏制住了!
    ……
    而此时此刻,当杨妙真看向沈墨的时候。却发现他脸上不但没有任何忧愁之色,反而还笑嘻嘻的不住摇头。
    这位陈大军师,正脸上带着一股坏笑,看着桌上的地图。
    杨妙真的心中顿时就是一宽,随后她不由得在心里好笑的想道:“看来这个完颜陈和尚又上当了,这一次活该他碰上我老师,真是八辈子没积德!”
    ……
    在这之后,河北东路和大明府路的军兵刚刚开始过境。完颜陈和尚却忽然发现,自己的山东西路居然恢复了宁静。
    遍地乱窜的红袄军小部队,忽然间离奇的全都消失了!
    “他们消息……传得好快啊!”
    此时的完颜陈和尚,脸上带着一丝凝重,看着大帐外的天幕。
    第1750章:千里跃进回故地、泰山跳荡、任我来去
    他心中暗自想道:“即便是在我大金腹地,我们这一方的任何举动,居然都瞒不过他的耳目!”
    “这就说明,他这段时间的兵力聚散无形。这种看似杂乱,却极其精严有度的用兵阵势。原来相互间的联系,靠的是一支极其精锐的骑兵斥候队!”
    此时的完颜陈和尚一边看着远方,一边心中暗自想道:
    “那个人,他现在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下一步将会如何行动?如此世间难寻的兵法大家……他到底是谁?”
    ……
    在经过了十余天的游击战之后,在五月初这个开始变温暖起来的天气之中。沈墨的红袄军再次汇合成一股,开始在山区里飞速的行军。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战斗缴获,如今他们整支部队的战马数量已经达到了四万匹,正好是每个战士一人两匹。这还是为了节省马料,淘汰了不少骡子和劣等战马之后的结果。
    所以这四万匹质地优良的战马,就是如今的红袄军最重要的财富。
    如今在他们行军时,每一名战士身上带着的少量的军粮和铠甲,都驮负在另一匹战马的背上。这样就可以使得两匹战马的负重得到分担,马儿的体能消耗也不大。
    在驮负他们盔甲和粮食兵器的这匹马身上的负重,都经过了陈军师的精心计算,所有的重量加起来绝对不许超过四十斤。
    而这匹负重比较轻的马,也正是每名战士的两匹马中,素质比较精良的一匹。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全天行军,人马都处于极其疲惫的情况下。只要红袄军战士换上盔甲,跳上另一匹轻装战马,他们就还有力量再次投入战斗。
    经过了接近一个月时间的作战缴获,红袄军的行军速度终于超过了完颜陈和尚的金军骑兵队。对于沈墨来说,这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
    不管沈墨如何诡计多端,要是跑不过人家那也是白搭。所以如今红袄军整支部队的机动能力极大上升之后,沈墨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一点。
    在这之后,杨妙真跟随着沈墨一路行军。居然发现他们再次来到了一个极为熟悉的地方……莱芜县城!
    这里就是沈墨当时率军绕过泰岳山麓,赶在李全的前面冲出包围圈之后,来到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正是当时沈墨用燃烧弹坑害李全的地方。
    如今他们红袄军再次到来的时候,这支两万人的军队,战斗力却是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
    等到他们迅速的攻下莱芜县城之后,随即红袄军一进城,就得到了一次异常珍贵的补给。
    杨妙真惊喜的发现,在莱芜县城外面的一个隐蔽的山沟里面,居然埋藏着大量的钢臂弩箭。
    在这之前,当他们红袄军全军出发的时候。七千名钢臂弩手大概每人带着一百支箭。
    这总数七十万支钢臂弩箭,在他们一路转战厮杀过来之后,现在已经被大量消耗,存余不多了。
    钢臂弩这种犀利之极的武器,无论是进攻和防守时都有着极大的威力。等到弩箭不可避免的日渐消耗下去,杨妙真也曾为此日夜忧心了好久。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