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南宋第一卧底(中)

第325页

    然后,他们在向着敌军阵营里发射出了一连串的霰弹之后,随即便是掉头而去。
    现在就是再打下去,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战果了。因为这种霰弹枪虽然在战壕里面威猛绝伦,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一到50米开外子弹就会四处飞射,完全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然后这些特战营战士在城头上的步枪一路护送之下,返回到了城内。
    在半路上,他们还不断的推搡撞击那些已经砌好的皮袋巷道,等到他们回到城墙内的时候,那条皮袋胡同已经被拆得惨不忍睹!
    第1512章:从来利刃以血淬、暗夜盲打、坐标定位
    虽然今天金军的进攻又遭遇了失败,但是他们好歹通过这一次的进攻学到了一点东西。于是就在当天晚上,这些土墙又开始在黑暗的掩护下开始垒砌起来。
    这一次金军的皮袋墙走的还是斜向的之字形,但是他们结合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及时对皮袋墙做出了改进。
    他们这次修的是单面墙,呈现出锯齿状,拐角上的拐弯儿也更大。这样一来,每一名藏在墙后的金军士兵不但能躲开墙上的射击,而且同时他们还处于后方战友的弓箭掩护之下。
    就这样,金军每隔百米就修砌一道横着的皮袋墙,然后就让之字形的墙继续向前延伸。等到下一个一百米,就再修一道横墙。
    这一回他们终于摸到了窍门儿,砌墙的速度更快,而且这种设计对城墙上的威胁也更大了。
    当他们一路把墙砌到城下,接近百余米的时候。随即金军就遇到了另一个绕不开的困难。就是城墙外侧,呈犄角之势布置的一号和二号防御塔。
    到了这个时候,防御塔的优势终于显现了出来。
    如今城墙上的守军,虽然看不到那些皮袋墙后的金军。但是前出到城墙六十米之外的防御塔,却能够在一左一右的侧面,不断射杀那些砌墙的金国签军。
    直到这个时候,石沱才明白面前的这个要塞的修筑和设计者,有多么用心良苦!
    这两个就像钢针一样,扎在堡垒前方的防御塔,虽然看起来细小单薄。但却让他们的皮袋工事,再也无法向前一步。
    随后,金军就不可避免的把目光,投向了这两座眼中钉一般的防御塔!
    ……
    狄道府城里。
    沈墨翻看着李慕渊发来的作战报告,只见上面一行行一字字虽然描述得分外简单,但是他却能看到其中惊心动魄的危险之处,还有一股浓浓的血腥味!
    “正月十八,敌军趁夜在防御塔下堆积柴薪,意图焚烧,被我方投掷手榴弹炸散柴堆。”
    “正月二十,金军打造投石机三十余架,冲入一号防御塔前方百余米处投掷巨石,妄图击毁我塔。后被城墙上炮兵集火击毁。”
    “正月二十三,黑夜中在一号防御塔东面,接连飞来巨石,投掷极准,塔上平台被飞石击毁……”
    ……
    就在这天晚上,李慕渊看着防御塔传来的报告,眉心已经凝成了一个疙瘩。
    这个情况极其怪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方的巨石无疑是投石机投射出来的,可是在黑夜之中,自己这一方的防御塔居高临下都看不到对面,可是对面黑夜中飞来的巨石怎么会如此精准?
    李慕渊立刻派特战队员顺着地道出去,在夜幕的掩护掩护下向前抵近侦察。
    这些特战队员在出城之后,突然发起了奇袭。他们先是在近距离用霰弹枪打死了大量金军投石机操作手,随后又用燃烧弹烧毁了30多辆投石车。
    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将几根一人高的木竿交给了李慕渊,说是在金军投石车阵地上发现的。
    当李慕渊看见木竿上面刀刻的记号之后,他随后便把目光转向了花神组的三位女谋士。
    “三坐标定位……他们学的可真快!”
    这个时候,就见花神三人组中最聪明的青慕莲站了出来。她从木竿中间抽出了两根之后,将它一前一后的立在了地上。
    只见青慕莲指着木竿的下半截说到:“这些木竿的下半部分带着泥土,说明他是栽在地面上的。”
    “那些金军只要在白天的时候,用三点连一线的原理,将两根木竿瞄准前方一百米外的一号防御塔。在再将两根木竿一前一后的敲入地面,他们就有了咱们一号塔的水平角度。”
    “然后,他们再在两根木竿上分别刻上刻痕,让两道刻痕的延伸线正好落在防御塔上面,他们就得到了一号防御塔的俯仰角度。”
    “就这样,他们这两根简单的木竿上面,就有了水平角度和俯仰角度两个坐标。”
    “在这之后,他们只要再测算一下木竿到一号防御塔的距离,就完成了对一号塔的定位!”
    “这样,他们只要在夜里的时候,把投石车推到木竿的附近。之后利用两根木竿对应的方向,以三点连一线的方法调整投石车的方位角度。再用木竿上代表高度的刻痕调整投石车的俯仰角。再加上他们已经测出了大致准确的距离……”
    “明白了!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种手段,在黑夜里实现投石机盲射!”听到这里的时候,李慕渊和其他两个女孩立刻就点了点头。
    要知道,这样粗浅的三点连一线原理和三坐标定位技术,在李慕渊他们的利刃营里早就教过。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