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页
“这可难说。母亲您也知道陛下对这种事情向来晦深莫测。”杨绯儿嘟囔了一句道。其实她一直以来都有撮合杨念华与自己儿子的意思。怎奈女皇陛下却丝毫没有亲上加亲个意思。还说什么近亲不可通婚。哼,她杨绯儿只听说过同姓不可通婚。可没听说过近亲不可通婚的道理。再说她与夫君陈家明不正是表里亲亲上加亲吗。这分明就是女皇的推脱之词。虽说心里抱着这个想法,可杨绯儿也不敢对女皇的这项决定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因此她很快地就改变了计划转而为与陈家关系密切的一些官宦家族子弟说媒撮合。
“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女儿家大了终究是要嫁的。”杨老太君以老祖母的身份谈论着孙女的婚嫁。可这一切在杨禹轩听来却颇为刺耳。于是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正在为祖父喂药的妹妹。却见此时的杨念华根本没理会姑母的这番旁敲侧击。
“华儿是金枝玉叶。怎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可比得的。”杨开泰喝了一口汤药眉头一皱道。
“爹,女儿当然知道华儿的身份显赫。华儿虽是女儿身却也是真龙之女。听说众卿还要让陛下把华儿也定为皇储继承人呢。”杨绯儿眉毛一挑撇了一眼杨禹轩道。
“阿弥陀佛,华儿只是女儿家要那身份做什么。皇帝不有轩儿做就足够了吗。”杨老太君惊讶地摇着头道。
“母亲,话可不能这么说。当今的圣上不也是女儿身。再说当年的太平公主还监过国呢。您怎知我们的华儿不行。”杨绯儿丝毫不介意杨禹轩在场大大咧咧地说道:“所以啊,爹你可真有福气。有两个未来的至尊在您的床榻前嘘寒问暖端茶喂药呢。”
先前就已经觉得杨绯儿话外有话的杨开泰听女儿这么一说脸色不禁由白转为了青。好在现场没有别的外人在,否则这话若是传出去那还了得。正当杨开泰想要发作之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杨念华却突然开口说道:“姑母此言差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过是肉体凡胎,都有七情六欲。念华与皇兄来此是以儿孙的身份侍奉老人。姑母若谈国事大可去朝堂议会。”
给杨念华这么一项杨绯儿不禁楞了一下。不过她随即就恢复了先前自若的表情。嫣然一笑道:“华儿真是说笑了。姑母哪儿有那福分上朝堂入国会呢。”
“哼,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好。”吃完药的杨开泰接过毛巾抹了抹嘴,向女儿毫不客气地说道:“时候也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为你的夫君准备晚饭了吧。”
眼见老爷子如此赤裸裸地下了逐客令,刚才还眉飞色舞的杨绯儿脸上顿时就红一阵白一阵的。却见她一跺脚只得无奈地退了出去。看着女儿负气而走的模样。杨老太君不由心疼地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丈夫。可谁知杨开泰却神情比她还要忧虑地长叹了一口气。
随着杨绯儿被老爷子给撵了出去,现场的气氛变得轻松了不少。杨禹轩在与祖父祖母攀谈了半晌便起身告辞了。见哥哥起身要走杨念华也跟着出来送了一程。夕阳下兄妹二人走在自己父亲封号命名的王府之中,却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这里没有父亲留下的任何气息与回忆,有的只是对权利的尔虞我诈。
“念华,这段日子辛苦你了。”走了一段路后杨禹轩率先开口道。
“没什么,总得有人守在爷爷身旁啊。否则老人会胡思乱想的。”杨念华咬着嘴唇道。
“爷……外公气色看上去不好啊。”杨禹轩低着头问道。不过他嘴上虽这么问。脑子里盘旋着的却是刚才杨绯儿的话语。他明知道那是姑母存心挑衅的话,可却止不住地还是要去想。
一旁的杨念华似乎并没有觉察到兄长的异样,却见她拧着眉头摇头道:“太医也说爷爷的情况不好。”
杨禹轩待见妹子的神态不似伪作,不禁在心里暗骂了自己一句:杨禹轩啊,杨禹轩,你刚才在瞎想什么呢。真是的,难道真因为姑姑的几句瞎话就怀疑自己的妹子不成。这样的肚量怎么配作个明君。想到这里杨禹轩随即便向杨念华宽声安慰道:“念华,你也不要太忧心了。母亲派了宫里的御医来给外公看病。相信经过些时日的调养,外公的病一定会有起色的。”
“皇兄……”杨念华欲言又止地唤了一声。
“嗯?”杨禹轩随口哼了一声,见妹妹有些犹豫,他当下坦然一笑道:“我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妹子,什么时候也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了。”
“嗯,我是说不管是爷爷也好,外公也罢,除了母亲之外。两位老人家是我们唯一的亲人了。”说到这里杨念华突然仰起了头神色肃然地向杨禹轩说道:“皇兄,外界人说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行,哥知道了。”杨禹轩摸着自己的妹妹头发裂嘴一笑道。可心中却在自问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够了吗?
第291节 种水稻辽东获丰收 进忠言阁臣生间隙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立两班竖着耳朵静静聆听着来自内阁尚书的年度报告。只听农林尚书沈廷扬手捧奏章抑扬顿挫地大声念道:“辽蓟省玉谷1000石、水稻130石……”却不想这话儿才刚念到一半朝堂上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惊愕的目光瞬间就集中在了沈廷扬的身上。
俗话说得好,南方产粮以石论,北方产粮以斗计。石与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单位,通常10斗才算1石。由此可见北方地区限于水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产量上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差异。此刻听闻在关外苦寒之地一年下来官仓之中竟然也能积下如此数量的粮食,着实是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们大开了眼界。不过让众大臣御前失态的并不是沈廷扬所报出的数量。相比江浙、两广、湖广等农业大省来辽蓟的这点成绩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让人感到不思议的是那130石水稻。对于亩产能达到4、5石的江南来说这130石水稻可能只是一县的年产。但这130石水稻出在东北那就意义不同了。不仅是堂上的大臣,就连沈廷扬本人在念到“水稻130石”时眼中也不由烁着激动的光芒。
--
“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女儿家大了终究是要嫁的。”杨老太君以老祖母的身份谈论着孙女的婚嫁。可这一切在杨禹轩听来却颇为刺耳。于是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正在为祖父喂药的妹妹。却见此时的杨念华根本没理会姑母的这番旁敲侧击。
“华儿是金枝玉叶。怎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可比得的。”杨开泰喝了一口汤药眉头一皱道。
“爹,女儿当然知道华儿的身份显赫。华儿虽是女儿身却也是真龙之女。听说众卿还要让陛下把华儿也定为皇储继承人呢。”杨绯儿眉毛一挑撇了一眼杨禹轩道。
“阿弥陀佛,华儿只是女儿家要那身份做什么。皇帝不有轩儿做就足够了吗。”杨老太君惊讶地摇着头道。
“母亲,话可不能这么说。当今的圣上不也是女儿身。再说当年的太平公主还监过国呢。您怎知我们的华儿不行。”杨绯儿丝毫不介意杨禹轩在场大大咧咧地说道:“所以啊,爹你可真有福气。有两个未来的至尊在您的床榻前嘘寒问暖端茶喂药呢。”
先前就已经觉得杨绯儿话外有话的杨开泰听女儿这么一说脸色不禁由白转为了青。好在现场没有别的外人在,否则这话若是传出去那还了得。正当杨开泰想要发作之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杨念华却突然开口说道:“姑母此言差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过是肉体凡胎,都有七情六欲。念华与皇兄来此是以儿孙的身份侍奉老人。姑母若谈国事大可去朝堂议会。”
给杨念华这么一项杨绯儿不禁楞了一下。不过她随即就恢复了先前自若的表情。嫣然一笑道:“华儿真是说笑了。姑母哪儿有那福分上朝堂入国会呢。”
“哼,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好。”吃完药的杨开泰接过毛巾抹了抹嘴,向女儿毫不客气地说道:“时候也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为你的夫君准备晚饭了吧。”
眼见老爷子如此赤裸裸地下了逐客令,刚才还眉飞色舞的杨绯儿脸上顿时就红一阵白一阵的。却见她一跺脚只得无奈地退了出去。看着女儿负气而走的模样。杨老太君不由心疼地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丈夫。可谁知杨开泰却神情比她还要忧虑地长叹了一口气。
随着杨绯儿被老爷子给撵了出去,现场的气氛变得轻松了不少。杨禹轩在与祖父祖母攀谈了半晌便起身告辞了。见哥哥起身要走杨念华也跟着出来送了一程。夕阳下兄妹二人走在自己父亲封号命名的王府之中,却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这里没有父亲留下的任何气息与回忆,有的只是对权利的尔虞我诈。
“念华,这段日子辛苦你了。”走了一段路后杨禹轩率先开口道。
“没什么,总得有人守在爷爷身旁啊。否则老人会胡思乱想的。”杨念华咬着嘴唇道。
“爷……外公气色看上去不好啊。”杨禹轩低着头问道。不过他嘴上虽这么问。脑子里盘旋着的却是刚才杨绯儿的话语。他明知道那是姑母存心挑衅的话,可却止不住地还是要去想。
一旁的杨念华似乎并没有觉察到兄长的异样,却见她拧着眉头摇头道:“太医也说爷爷的情况不好。”
杨禹轩待见妹子的神态不似伪作,不禁在心里暗骂了自己一句:杨禹轩啊,杨禹轩,你刚才在瞎想什么呢。真是的,难道真因为姑姑的几句瞎话就怀疑自己的妹子不成。这样的肚量怎么配作个明君。想到这里杨禹轩随即便向杨念华宽声安慰道:“念华,你也不要太忧心了。母亲派了宫里的御医来给外公看病。相信经过些时日的调养,外公的病一定会有起色的。”
“皇兄……”杨念华欲言又止地唤了一声。
“嗯?”杨禹轩随口哼了一声,见妹妹有些犹豫,他当下坦然一笑道:“我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妹子,什么时候也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了。”
“嗯,我是说不管是爷爷也好,外公也罢,除了母亲之外。两位老人家是我们唯一的亲人了。”说到这里杨念华突然仰起了头神色肃然地向杨禹轩说道:“皇兄,外界人说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行,哥知道了。”杨禹轩摸着自己的妹妹头发裂嘴一笑道。可心中却在自问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够了吗?
第291节 种水稻辽东获丰收 进忠言阁臣生间隙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立两班竖着耳朵静静聆听着来自内阁尚书的年度报告。只听农林尚书沈廷扬手捧奏章抑扬顿挫地大声念道:“辽蓟省玉谷1000石、水稻130石……”却不想这话儿才刚念到一半朝堂上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惊愕的目光瞬间就集中在了沈廷扬的身上。
俗话说得好,南方产粮以石论,北方产粮以斗计。石与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单位,通常10斗才算1石。由此可见北方地区限于水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产量上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差异。此刻听闻在关外苦寒之地一年下来官仓之中竟然也能积下如此数量的粮食,着实是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们大开了眼界。不过让众大臣御前失态的并不是沈廷扬所报出的数量。相比江浙、两广、湖广等农业大省来辽蓟的这点成绩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让人感到不思议的是那130石水稻。对于亩产能达到4、5石的江南来说这130石水稻可能只是一县的年产。但这130石水稻出在东北那就意义不同了。不仅是堂上的大臣,就连沈廷扬本人在念到“水稻130石”时眼中也不由烁着激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