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页
果然,女皇的这番叙述让在场的众多书生和士大夫们都流露出了自我陶醉之感。是啊,堂堂天朝引领着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如果没有中华的诸多发明,那些蛮夷现在还处在愚昧之中呢!
然而就在此时,孙露却突然将话锋一转说道:“可是尔等可知朕看到的是什么吗?我们中国人发明罗盘和尾柱舵远远早于欧洲人,但欧洲人却借此远洋航行探险比我们早两百年征服美洲;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纸币,但却是欧洲人借助纸币比我们早一百年建立起了银行金融体系;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器,却让原本懦弱的欧洲人变得骁勇,并在三十年前仅用百十来人占据了我们的台湾岛。诸位,朕不知道我们此刻有什么资格站在这里为老祖宗的功绩沾沾自喜。老祖宗在数百乃至数千年前就取得的成就,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直到别人借此取得成就了,咱们才回过头去翻箱倒柜地找老祖宗的典籍,然后再喜滋滋的宣称这些成就是得益于中华的发明。那朕在此就要反问诸位了,除了老祖宗的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这些做后人的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女皇的反问显然让先前还津津乐道于祖宗成就的一干人等转眼又陷入了尴尬之中。确实比起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祖先来,他们这些后人的成绩显然要黯淡得多。不过一旁的杨光先还是不肯放弃的回答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妄自菲薄。陛下难道忘了您的天学了吗。您的天学不正是继承了中原正统,并超越了那些蛮夷吗。陛下的天学就是现今华夏最大的成就啊。”
杨光先的回答让众人顿时就一扫了刚才的颓废之气。不可否认,有的时候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就像小孩似的很容易满足。强盛的表象已经让他们忽视了中华帝国超常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毕竟人们总在失败之后再追究原因,却很少在成功之后深思原由。可有一个人却没有被这种表象所迷惑。他便是杨绍清。作为唯一一个知道孙露身份的人,杨绍清十分清楚所谓的“天学”是怎么来的。眼见杨光先等人沾沾自喜于女皇从未来带来的科学,他真想当即就冲他们大声疾呼,天学本就是从西洋传来的,这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文献一样,都是他人的成就,根本就不是吾辈的研究成果。然而当他回头忘见妻子沉着而又睿智的目光之时,这种冲动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虽是事实,却需要被永远隐瞒。
自己带来的科学非但没有让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意识到本身的缺陷,反倒是让他们更为目空一切起来。这或许是当初她绝没想到的一件事情。不过眼见众人如此在乎东学、西学之间的渊源,孙露当下神色一凛道:“无论是《墨子》等古籍中记述的原理,还是朕这些年所宣扬的格物之学,亦或是西洋人带来的西学,均系出同源。”
“系出同源?”杨光先竖起耳朵问道。
“是的,他们其实都只有一个本源那就是科学。”孙露点头宣布道。
“科学?”杨光先先是楞了一下,继而又小心翼翼地向女皇提问道:“陛下,恕学生愚钝。这科学一词而今在中原虽出现频繁,但吾等却不知此学的宗师创始者是谁啊?这叫科学的人如何能洞悉格物之道?”
杨光先的问题一出,在场的杨绍清、方以智等人都不禁哑然失笑了。不过他们还是强忍住了这种冲动,没有当场笑场刺激眼前的这帮闹事的书生。因为他们知道,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在困扰着不少儒林名宿。须知明朝的学者之所以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物”是源自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又因朱熹曾对“格物”做过“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的解释,而使传统的“格物致知”暗合了自然科学的求学精神和研究范围。因此在自然科学推广之初,无论是李之藻、徐光启还是后来的孙露,均用“格物致知”来解释自然科学,使之能为士大夫阶层接受。
当然“格致”与“科学”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前者其实更多的是对人文上的研究,而后者则是纯粹地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而随着自然科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像杨绍清、方以智这样的学者已然发现了这些差异。但对杨光先等人来说,“格致”的解释太磨认两可,“科学”的概念却又太过陌生。结果才会发出“叫科学的人如何能洞悉格物之道?”这样看似荒谬的问题。
不过对于杨光先那看似幼稚的问题,孙露却并没有表现出藐视或是鄙夷。却见此时的女皇陛下并没有就此做答,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地上拾起了一枚石子往天空中猛地一抛。那石子当然是在天空中停留了半晌之后,啪嗒一声跌在了地上。众人见此情景不禁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心想,就算杨光先问的问题白痴,女皇也用不着气得朝天上丢石子啊。就在众人纳闷之际,还是杨绍清心有灵犀地恍然大悟道:“地心引力!”
眼见丈夫答出了自己所发的哑谜,孙露先是冲着杨绍清嫣然一笑,继而又将神色一正,向众人开口道:“诸位刚才也看见了石子被抛上天空然后跌在了地上。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但朕想问诸位,这现象光是咱们中土特有吗?或是说苹果只有在中原才会熟了就掉地上,在欧洲就飞上天了?不是吧,据朕所知欧洲虽然与我中土相隔万里,但那里的苹果熟了之后也会掉地上啊。如果说此刻有一个西人在他们那里被一颗苹果砸中了脑袋,然后回家苦思冥想出苹果掉地上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那他的学说又算是出自源呢?”
--
然而就在此时,孙露却突然将话锋一转说道:“可是尔等可知朕看到的是什么吗?我们中国人发明罗盘和尾柱舵远远早于欧洲人,但欧洲人却借此远洋航行探险比我们早两百年征服美洲;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纸币,但却是欧洲人借助纸币比我们早一百年建立起了银行金融体系;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器,却让原本懦弱的欧洲人变得骁勇,并在三十年前仅用百十来人占据了我们的台湾岛。诸位,朕不知道我们此刻有什么资格站在这里为老祖宗的功绩沾沾自喜。老祖宗在数百乃至数千年前就取得的成就,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直到别人借此取得成就了,咱们才回过头去翻箱倒柜地找老祖宗的典籍,然后再喜滋滋的宣称这些成就是得益于中华的发明。那朕在此就要反问诸位了,除了老祖宗的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这些做后人的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女皇的反问显然让先前还津津乐道于祖宗成就的一干人等转眼又陷入了尴尬之中。确实比起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祖先来,他们这些后人的成绩显然要黯淡得多。不过一旁的杨光先还是不肯放弃的回答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妄自菲薄。陛下难道忘了您的天学了吗。您的天学不正是继承了中原正统,并超越了那些蛮夷吗。陛下的天学就是现今华夏最大的成就啊。”
杨光先的回答让众人顿时就一扫了刚才的颓废之气。不可否认,有的时候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就像小孩似的很容易满足。强盛的表象已经让他们忽视了中华帝国超常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毕竟人们总在失败之后再追究原因,却很少在成功之后深思原由。可有一个人却没有被这种表象所迷惑。他便是杨绍清。作为唯一一个知道孙露身份的人,杨绍清十分清楚所谓的“天学”是怎么来的。眼见杨光先等人沾沾自喜于女皇从未来带来的科学,他真想当即就冲他们大声疾呼,天学本就是从西洋传来的,这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文献一样,都是他人的成就,根本就不是吾辈的研究成果。然而当他回头忘见妻子沉着而又睿智的目光之时,这种冲动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虽是事实,却需要被永远隐瞒。
自己带来的科学非但没有让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意识到本身的缺陷,反倒是让他们更为目空一切起来。这或许是当初她绝没想到的一件事情。不过眼见众人如此在乎东学、西学之间的渊源,孙露当下神色一凛道:“无论是《墨子》等古籍中记述的原理,还是朕这些年所宣扬的格物之学,亦或是西洋人带来的西学,均系出同源。”
“系出同源?”杨光先竖起耳朵问道。
“是的,他们其实都只有一个本源那就是科学。”孙露点头宣布道。
“科学?”杨光先先是楞了一下,继而又小心翼翼地向女皇提问道:“陛下,恕学生愚钝。这科学一词而今在中原虽出现频繁,但吾等却不知此学的宗师创始者是谁啊?这叫科学的人如何能洞悉格物之道?”
杨光先的问题一出,在场的杨绍清、方以智等人都不禁哑然失笑了。不过他们还是强忍住了这种冲动,没有当场笑场刺激眼前的这帮闹事的书生。因为他们知道,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在困扰着不少儒林名宿。须知明朝的学者之所以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物”是源自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又因朱熹曾对“格物”做过“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的解释,而使传统的“格物致知”暗合了自然科学的求学精神和研究范围。因此在自然科学推广之初,无论是李之藻、徐光启还是后来的孙露,均用“格物致知”来解释自然科学,使之能为士大夫阶层接受。
当然“格致”与“科学”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前者其实更多的是对人文上的研究,而后者则是纯粹地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而随着自然科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像杨绍清、方以智这样的学者已然发现了这些差异。但对杨光先等人来说,“格致”的解释太磨认两可,“科学”的概念却又太过陌生。结果才会发出“叫科学的人如何能洞悉格物之道?”这样看似荒谬的问题。
不过对于杨光先那看似幼稚的问题,孙露却并没有表现出藐视或是鄙夷。却见此时的女皇陛下并没有就此做答,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地上拾起了一枚石子往天空中猛地一抛。那石子当然是在天空中停留了半晌之后,啪嗒一声跌在了地上。众人见此情景不禁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心想,就算杨光先问的问题白痴,女皇也用不着气得朝天上丢石子啊。就在众人纳闷之际,还是杨绍清心有灵犀地恍然大悟道:“地心引力!”
眼见丈夫答出了自己所发的哑谜,孙露先是冲着杨绍清嫣然一笑,继而又将神色一正,向众人开口道:“诸位刚才也看见了石子被抛上天空然后跌在了地上。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但朕想问诸位,这现象光是咱们中土特有吗?或是说苹果只有在中原才会熟了就掉地上,在欧洲就飞上天了?不是吧,据朕所知欧洲虽然与我中土相隔万里,但那里的苹果熟了之后也会掉地上啊。如果说此刻有一个西人在他们那里被一颗苹果砸中了脑袋,然后回家苦思冥想出苹果掉地上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那他的学说又算是出自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