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如意事

第892页

    这话引得几人一阵思索。
    倒也的确蹊跷……
    先前吴家那一诈,是为逼出内奸现身,且是在自家中。
    而燕王当下这情形,若是想赢,说得直白些,只管往前打就是了,待打个一年半载,到宁阳同吴家军会合,再有许家军在前接应,胜算是明晃晃摆在那里的。
    装病,又能装给谁看?
    给朝廷?
    可他们总也不能只因为燕王病下,便就此松懈防守。相反,如此一来反倒是给了朝廷各处加强布防的时间余地!
    而燕王大军延误行军,错失了便于乘胜追击继续前攻的时机,于军心无疑又大有弊端……
    至于借此假消息,将朝廷兵马骗过去击杀?——直接杀难道不香吗,为何要多此一举?这不是有病吗?
    这其中怎么想,似乎都无甚可图谋之处。
    众大臣对此无不是半信半疑。
    解首辅又看了一眼手上的密信,遂交待道:“传信于沧州附近各处,继续查探此事虚实,务必要查清前因后果。除此之外,更须加强防守,时刻应对,决不可因这真假未辨的消息便放松大意,给人以可乘之机——”
    当下,一切都须小心为上。
    传信之人应下,领命而去。
    ……
    如此又在一派风平浪静中度过了半月之久,再有消息传回时,已近是断定的说法——
    据探子眼线回禀,燕王军中的主帅营帐内每日皆有不同医者出入,且但凡是入过帐中的,皆被软禁了起来,半步不许离开军营。
    他们于军营中的眼线设法暗中逼问了一名医者,那医者称,燕王因多日行军赶路之下太过疲惫劳神而触犯了心疾,近日已是昏迷不省人事,危在旦夕。
    这是其一。
    其二,据查实,燕王妃与燕王之女桑云郡主如今已动身离开密州,暗中由燕王心腹护送正往沧州赶去。
    其三,燕王或因心疾而病倒的消息传开后,郑太医也出面印证了此事,其称,此前燕王入京之时,他曾见过一面,观其五官与耳垂处的变化,的确极像是患有心疾的症状。
    再有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燕王军中出了内乱。
    其麾下两名得力副将,如今各握有近半兵力,二人各怀心思,皆有吞并除掉对方之意。因着这场渐渐扩大的内乱,燕王军中人心浮动,燕王重病不起的消息也已近要遮掩不住。
    燕王膝下无子,其一旦倒下,大军无主之下,军中局面失控内讧是必然的。
    而这于朝廷有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甚至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朝野上下为此很是松了一口气。
    有人称,这是天佑大庆。
    东宫内,唇色苍白的太子立在窗前,看着院中皑皑白雪,只觉眼前一片茫然,连同一颗心也在这一片茫茫中失了方向一般。
    他甚至感到不解。
    当下这样的大庆,这样的君王,究竟还有哪里是值得上天如此庇佑的?
    这究竟是庇佑,还是摧残?
    二叔……当真出事了吗?
    男孩子眼底俱是忧心,情绪牵动肺腑,便又带起了一阵剧咳。
    内监闻声赶忙走了过来,将窗子合上,扶着男孩子在摆着熏笼的榻边坐下。
    内监亦是忧心忡忡。
    殿内是烧着地龙的,可殿下惧冷,总还要再摆上炭盆……
    而纵然如此,这个冬日一来,肉眼也能看得出来殿下的身体在每况愈下。
    再这么下去,可如何是好?
    ……
    燕王病倒的消息,也传入了庆明帝的耳朵里。
    原本近来的政事已不会再禀去养心殿,这个消息是明御史带进去的。
    为此,明效之还同解首辅一行人起了争执。
    起初明效之欲进养心殿禀事,被宫人拦下,他质问为何,宫人便答是太子殿下与解首辅的交待。
    明效之为之勃然大怒,当众指责内阁官员立身不正,国君尚在竟不允官员面见,这分明是公然图谋不轨,怕是有篡权专政狼子之心!如此行径堪称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一番话说得极重,说是指责,更像是痛骂。
    且说是在骂内阁官员,实则是连太子殿下也一同骂了。
    骂完之后,便硬闯进了养心殿,见得枯瘦病态的皇帝陛下,扑在龙榻前便是一阵痛哭流涕,痛斥朝臣居心不良,致使国君尊严无存,蛊惑年幼储君把持政事,视君臣之道为无物,如此下去只恐国将不国。
    他哭得痛心而悲愤,仿佛下一瞬便要天塌地陷,朝局江山崩裂,直是感染得病床上的庆明帝也不禁流下了两行浊泪。
    “明爱卿有所不知,他们如今这是在变相软禁朕……他们不允任何人求见朕,朕对外面的局面形势一概不知!”
    “臣都看在眼里。”明御史眼神坚定,字字铿锵:“陛下放心,有臣在,定不可能任由他们如此对待陛下!”
    病中近乎神智不明的庆明帝眼眶红极,颤颤攥住他的手,像是在奋力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好……好,明爱卿,朕信你,朕如今只信你!”
    ……
    解首辅等人对此愤慨却无奈。
    真论起来,明效之既为左都御史,的确是有监察百官的权力在——
    其言辞虽有危言耸听之意,但从某方面来说也在事实之中……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