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他摸了摸小背篓,道:“就连他的衣裳,我也没抢回来。”
他很伤心的。
第64章 鼠疫
六月, 楚国,边境。
公孙尧在地里巡视了一遍农田,道:“我看禹人还要用化肥施肥, 我们就这样不给化肥,能长大吗?”
被他问到的老农就愁苦的道:“将军, 草民等人也不知道, 今年是第一次种, 根本没有经验。这红薯又在土里埋着,看不见也摸不着。”
公孙尧理解的点头, “我知晓,那就要到十月份收的时候才能看了。”
他直起身子, 道:“既然如此,我让人去西州买点肥料回来,这红薯是好东西, 以后每年都种吧。”
他只恨前两年都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消息,所以让今年举步维艰, 连种红薯都不知道。好在他做将军之前,是从商的,自家也有商行, 回家就跟从禹国参加完万民大会的小叔叔道:“这种红薯, 禹国朝廷真没有发那种种植小册子?”
他小叔叔摇头, “只口口相传, 每个地方都派了农学院的学生出去, 按照他们的说法,每个地方的红薯统一种植时间为四月到五月,收获时间在九月或者十月。”
“但是每个地方因为土质不同,却是需要的不同肥料, 这肥料多还是少,又各有不同,少了这土质不肥,多了又烧苗,所以得有专业的人指导。”
他小叔叔觉得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当地的县衙来管,侄子一个行军打仗的将军,只管行军打仗便是了,还管种粮食做什么。
但也知道他从小到大便是个良善的孩子,见不得别人吃苦,当地的县衙不作为,他看不过去,自然要管管。
于是道:“不过我觉得,我们跟西州的土质是差不多的,施肥应该也是差不多,我们也可以按照他们的肥料来。哎,只可惜的是,今年西州也是第一次种,他们自己还在试探中种植,我们即便是照着他们的来,也怕弄错了。”
西州弄错了,禹国的朝廷还能给他们分发粮食。可是楚国这里弄错了,便也没有粮食可以送过来了。
公孙尧就点头,道:“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可依旧还是要按照禹国的来,别无他法——我们的探子回来说,禹人已经在施肥了,我怕过了这个时间段,即便是将他们的肥料买回来也无济于事,这就不是花费多少银子的问题了。”
没有粮食,守着银子也白瞎。
说到这里,公孙尧的小叔叔就道:“阿尧啊,你可知道这段日子禹国庐州跟西州的事情?”
公孙尧点头,厌恶的道:“知道,沈柳做的是对的,要是我,便是灭他们九族了,哪里还把小的留下来流放。”
他小叔叔却不是想讨探这件事情,而是道:“我今日晨间倒是听说了一件事情,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
公孙尧:“小叔叔尽管说便是。”
小叔叔:“今日晨间,我的一位禹国好友突然给我传信,说是禹国银矿山理开矿的矿工,可不仅仅是西州和庐州人,在那些尸体中,发现了楚人的尸体。”
“你知道,楚人有时候会在后背刻字,那新的尸体中,就有好几个刻字的。
公孙尧想了想,道:“既然传到了小叔叔的耳朵里,应该是他们想让我知道。”
公孙尧就皱眉,“你说……是不是禹国那位沈柳将军特意说给我的?”
他想了想,还是道:“先叫人去查吧。”
公孙尧对沈柳并不因为各为其主,目前这种局势下随时带兵攻打对方而憎恶对方,相反他还很敬佩他沈柳。
说实话,身为一个将军,一个还带着良知的年轻将军,就很难对禹国的将领们有偏见。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公孙尧心中觉得兵人所必须拥有的特质。
爱民,重民。
他们每走一处,每处都会留下夸赞的名声。他们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要了吃的就给银子,冲锋陷阵从不后退,活成了他想活的样子。
所以公孙尧以沈柳做为标杆,禹军是怎么做的,他就是怎么做的。
可是他又深知,在禹国能做的事情,在楚国,其实很难做。比如,他前阵子就听见手下的士兵嘀咕了一句话。
——禹国兵之所以不抢,是因为兵人吃的比百姓好,穿的比百姓好,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我们呢,我们还饿着肚子呢,怎么能不抢?抢着吃完了饭,才能上战场啊,那样即便是死了,也是饱死鬼,下辈子投胎能去个好人家,否则,投胎了,还是饿死鬼。
人家自有人家的道理。
公孙尧想到这里,心里好像被人打一拳似的,走出门外,翻身上马,道了一句:“我去巡逻。”
他小叔叔就叹气,跟身边的仆人感叹道:“人最不怕的,便是庸庸碌碌活一生,最怕的,却是看见了好的,却又得不到。于是就抓心挠肺,苦不堪言。”
……
“这楚皇有毛病吧?”折青拿着从燕国从来的信件,道:“他还真以为自己的嘴巴能打遍天下啊,如今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渡过难关,他倒好,说我们打了鲁国,接下来就是楚国,再接下去,就是秦国和燕国,如此下去,必有一日是要野心勃勃吞并七国的,所以要今年就集结兵力出来,攻打禹国?”
禹皇就乐了,“阿青啊,人家说的也没错啊。”
折青不高兴了:“那我们还能立即去攻打楚国呢,不也是看着今年灾年,举兵便有灭国之患,慢下了脚步——父皇,您说,他们楚国的皇位有毒吧,只要坐上了皇位,好像就变得不正常起来。这楚天齐在来禹国的时候,还是挺正常的。”
--
他很伤心的。
第64章 鼠疫
六月, 楚国,边境。
公孙尧在地里巡视了一遍农田,道:“我看禹人还要用化肥施肥, 我们就这样不给化肥,能长大吗?”
被他问到的老农就愁苦的道:“将军, 草民等人也不知道, 今年是第一次种, 根本没有经验。这红薯又在土里埋着,看不见也摸不着。”
公孙尧理解的点头, “我知晓,那就要到十月份收的时候才能看了。”
他直起身子, 道:“既然如此,我让人去西州买点肥料回来,这红薯是好东西, 以后每年都种吧。”
他只恨前两年都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消息,所以让今年举步维艰, 连种红薯都不知道。好在他做将军之前,是从商的,自家也有商行, 回家就跟从禹国参加完万民大会的小叔叔道:“这种红薯, 禹国朝廷真没有发那种种植小册子?”
他小叔叔摇头, “只口口相传, 每个地方都派了农学院的学生出去, 按照他们的说法,每个地方的红薯统一种植时间为四月到五月,收获时间在九月或者十月。”
“但是每个地方因为土质不同,却是需要的不同肥料, 这肥料多还是少,又各有不同,少了这土质不肥,多了又烧苗,所以得有专业的人指导。”
他小叔叔觉得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当地的县衙来管,侄子一个行军打仗的将军,只管行军打仗便是了,还管种粮食做什么。
但也知道他从小到大便是个良善的孩子,见不得别人吃苦,当地的县衙不作为,他看不过去,自然要管管。
于是道:“不过我觉得,我们跟西州的土质是差不多的,施肥应该也是差不多,我们也可以按照他们的肥料来。哎,只可惜的是,今年西州也是第一次种,他们自己还在试探中种植,我们即便是照着他们的来,也怕弄错了。”
西州弄错了,禹国的朝廷还能给他们分发粮食。可是楚国这里弄错了,便也没有粮食可以送过来了。
公孙尧就点头,道:“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可依旧还是要按照禹国的来,别无他法——我们的探子回来说,禹人已经在施肥了,我怕过了这个时间段,即便是将他们的肥料买回来也无济于事,这就不是花费多少银子的问题了。”
没有粮食,守着银子也白瞎。
说到这里,公孙尧的小叔叔就道:“阿尧啊,你可知道这段日子禹国庐州跟西州的事情?”
公孙尧点头,厌恶的道:“知道,沈柳做的是对的,要是我,便是灭他们九族了,哪里还把小的留下来流放。”
他小叔叔却不是想讨探这件事情,而是道:“我今日晨间倒是听说了一件事情,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
公孙尧:“小叔叔尽管说便是。”
小叔叔:“今日晨间,我的一位禹国好友突然给我传信,说是禹国银矿山理开矿的矿工,可不仅仅是西州和庐州人,在那些尸体中,发现了楚人的尸体。”
“你知道,楚人有时候会在后背刻字,那新的尸体中,就有好几个刻字的。
公孙尧想了想,道:“既然传到了小叔叔的耳朵里,应该是他们想让我知道。”
公孙尧就皱眉,“你说……是不是禹国那位沈柳将军特意说给我的?”
他想了想,还是道:“先叫人去查吧。”
公孙尧对沈柳并不因为各为其主,目前这种局势下随时带兵攻打对方而憎恶对方,相反他还很敬佩他沈柳。
说实话,身为一个将军,一个还带着良知的年轻将军,就很难对禹国的将领们有偏见。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公孙尧心中觉得兵人所必须拥有的特质。
爱民,重民。
他们每走一处,每处都会留下夸赞的名声。他们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要了吃的就给银子,冲锋陷阵从不后退,活成了他想活的样子。
所以公孙尧以沈柳做为标杆,禹军是怎么做的,他就是怎么做的。
可是他又深知,在禹国能做的事情,在楚国,其实很难做。比如,他前阵子就听见手下的士兵嘀咕了一句话。
——禹国兵之所以不抢,是因为兵人吃的比百姓好,穿的比百姓好,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我们呢,我们还饿着肚子呢,怎么能不抢?抢着吃完了饭,才能上战场啊,那样即便是死了,也是饱死鬼,下辈子投胎能去个好人家,否则,投胎了,还是饿死鬼。
人家自有人家的道理。
公孙尧想到这里,心里好像被人打一拳似的,走出门外,翻身上马,道了一句:“我去巡逻。”
他小叔叔就叹气,跟身边的仆人感叹道:“人最不怕的,便是庸庸碌碌活一生,最怕的,却是看见了好的,却又得不到。于是就抓心挠肺,苦不堪言。”
……
“这楚皇有毛病吧?”折青拿着从燕国从来的信件,道:“他还真以为自己的嘴巴能打遍天下啊,如今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渡过难关,他倒好,说我们打了鲁国,接下来就是楚国,再接下去,就是秦国和燕国,如此下去,必有一日是要野心勃勃吞并七国的,所以要今年就集结兵力出来,攻打禹国?”
禹皇就乐了,“阿青啊,人家说的也没错啊。”
折青不高兴了:“那我们还能立即去攻打楚国呢,不也是看着今年灾年,举兵便有灭国之患,慢下了脚步——父皇,您说,他们楚国的皇位有毒吧,只要坐上了皇位,好像就变得不正常起来。这楚天齐在来禹国的时候,还是挺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