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穿成皇太女后搞基建

第40页

    “愿意!”
    “愿意!”
    底下的人开始喊起来。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越喊越有劲。
    旁边甚至还有人道:“我这就回去跟我父亲说,我要去从军。”
    当然,最后去没去,越子詹不知道,但是他刚刚也差点落泪。
    那句:天下不是太平的,之所以禹国太平,是因为有人替我们牺牲的话,让他触动非凡。
    若这是公主殿下的想法,那真是天下士兵之幸。
    玉珠儿被说的心潮澎湃,真是恨不得马上见到公主殿下,成为她的知己。
    但是……他们口中念叨的公主殿下,此时正在查阅她这半年都在查阅的东西。
    #宋太祖当年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
    当然,如果这一个套路行不通,她还有备用的。
    比如,#如何让雷准确的劈死一个人#
    如果杯酒不能释兵权,她就要某些人,试试“违背老天遭天谴”了。
    第24章 鸿门宴和引雷劈人
    黄昏时刻, 寒风凌冽。
    今晚参与宫宴的人慢慢的进宫,被小太监小宫女们引着前往新建好专门用来筹办筵席的新宫。
    “陛下今日偶感风寒,就不来晚宴了。”, 小太监一边走,一边跟打听陛下跟四公主何到的玉珠儿道:“至于四公主, 奴才们就不知晓了。”
    玉珠儿今晚最期待的就是见到四公主, 第二期待的便是见识宫里的新鲜事物。
    既然不能马上见到四公主, 便开始探寻有趣的东西。
    她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新宫牌匾的名字。
    “奇遇宫?”
    小太监笑着道:“是,是公主殿下亲自取的名字, 这牌匾上的字,也是公主殿下亲手所写。”
    玉珠儿便再看那平平无奇的字也顺眼了, 夸赞了一句,“殿下的字,第一眼并不出奇, 但是越看越好,真乃绝世好字。”
    她家老爹越子詹:“……”
    算了, 反正都是要投靠公主殿下的,女儿做个马屁精也不是什么坏事。
    然后,想了想, 他便也接了一句, “是啊, 这字里的风骨实在是旷世无双。”
    小太监:“……”
    他之前怎么听皇上批评殿下的字写的平平无奇的?
    不过, 这些都是小事。
    等引着这两位贵客进了宫殿, 他这一趟接引也算是完成了,至于后面的活计,比如端茶倒水,自然有别的小侍女来。
    越子詹就见这小太监又急忙出去, 继续接引下一位人。
    门外两排长青的玉柏树,小太监的身影在树影的摇曳下,竟然有些合二为一。
    他就小侍女,“怎么外面要有两排大树遮挡?”
    小侍女就道:“公主说,这样夏日的时候,便可以乘凉了。”
    越子詹自然知道有这个作用,不过这树也太密密麻麻了。
    不过,他也没想太多,已经被宫内的暖意震惊了。
    “这里,也有传闻中云州每家每户都开始用的炕吗?怎么如此之暖?”
    小侍女:“是地暖,公主殿下特地叫人在奇遇宫里试着做出来的,公主说,这比炕又好些。”
    越子詹点头:这确实好些,不用整日呆在炕上,不过因为修建起来十分麻烦,怕是只有小范围内使用,贫民是推行不开了,但也不用急着推行。
    事实证明,他想得不错。折青确实没有急着去号召大家都用地暖。她只是先用奇遇宫做个试点罢了
    取这个宫名的时候,她想的是穿到大禹搞基建这事情实在是奇遇,以此记录下。
    但虽取名为奇遇宫,但是宫里的布置还是传统的宫宴规格,折青并没有特意去改造,不过因为新鲜的东西层出不穷,所以一系列的小摆件也换了一批。
    比如少了木质的食盒,添置了许多保温瓶。
    从前冬日里,御膳房的菜肴要送到这里来,自来都是冷的,就算是热菜,寒冬腊月的,也立刻冷了下去。无论是皇帝还是达官贵人,想要在宫宴上吃口热乎的,都不容易。
    如今有了保温瓶,那便好办了,无论是热水还是热菜,能保存的更久些了。
    这还是雪生怕冬日里折青在外面吃不上热乎的膳食,特意研制出来的。保温瓶里用的内胆材料也是她用练出来的钢铁加了不少东西原创出来的一种材料,原理跟现代的保温瓶一样。
    但是,作为大禹地主集团金字塔尖第二位人物,折青觉得自己是用不着这些的。她将黄有为召进宫,让他传播出去。
    “你跟雪生商量商量,看这个能不能大量产出,要是可以的话,就趁着冬日里来临,尽快做出来,不然就晚了。”
    她是想着这种保温瓶冬日里用的多,但是黄有为却笑道:“殿下,此言差矣。即便是夏日里,也是要用上热水的,这东西,一年四季都能用,殿下,这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东西。”
    于是,就赶着去生产了,宫里自然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不仅做成了保温壶的形状,还做了不少食盒的模样,唤做保温盒,这个冬日里,各宫送膳食,都是用的保温盒。
    于是越子詹一进宫殿,先是赞扬这地暖的好处,第二便是赞扬保温盒和保温壶。
    “殿下手下,真是能人巧匠辈出。”,他道,“青州冬日里也是冷的,这些都可以在青州流传开来。”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