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清穿之哲皇贵妃

第412页

    哪怕把缅甸周围一圈都拿下种了,也得好几个月后才能收获一次,哪有直接买那么容易?
    想想看,出钱让西洋人运送粮食来,几个月后估计粮仓就得溢出来了!
    “西洋商人运送粮食来的,就能优先采买咱们的茶叶、瓷器和绸缎,他们更是乐意了。”
    商人不就是为了赚钱,皇帝出得起钱让他们卖粮食,只要价钱给够,这些人出卖灵魂都愿意啊!
    皇帝听着苏叶重点咬着“优先”二字就不由笑了:“不错,只优先,价钱上却没什么不同。”
    但是这对西洋商人已经算优待了,很多人得排队买,这些人只要卖粮食过来就不必排队能优先买到,谁不乐意啊!
    价钱不错,又有别的利益,商人们必定趋之如骛,苏叶已经可以预见往后他们都不会再缺粮食了!
    粮食就是国盛的根本,有粮食在手,不管天灾还是人祸都不用太害怕了!
    然而皇帝跟军机处商议的时候,军机处大臣却担心西洋商人卖粮食会坐地起价,而且朝廷买那么多粮食支出的银钱实在太多了一些。
    户部尚书就道:“谁给的价钱高,我们就不买谁的,谁给的价钱公道就一直合作。怎么,那么多商人,难道我们还没有能选择的?如果他们联手提价,那简单,我们不买就是了。”
    反正如今又不是那么缺粮食,他们给的价钱已经比以前高一成,商人们要是贪心,那就把粮食砸在手里呗!
    粮食跟别的不一样,储存条件严苛,送过来放着久了发霉坏了,那就不能卖了!
    商人不肯降价就拖着,看谁能拖得过谁?
    而且户部尚书没说的是,商人们未必都是一条心的。
    一起联手抬价,总会有商人想要私下抢了这笔生意,就会偷偷降价。
    苏叶也是这么觉得的,商人真能一条心,这不是开玩笑吗?
    尤其西洋商人还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天然有竞争关系,而且卖掉粮食就可以优先取得采购茶叶、瓷器和绸缎的资格,当然是先买先得啊!
    先拿到手带回去卖,先卖的人价钱必然是最高的。
    这笔账苏叶都能算得出来,更别提是那些经常行商的西洋人了,他们又不傻,能不知道哪个更有利吗?
    果不其然刚开始就有商人联合起来抬价,很快就有其中一两个私下找户部大臣,愿意降价卖,有多少卖多少。
    户部比划了一下,觉得还能降一降,对方也爽快卖,只希望下次他们再过来的时候可以优先卖掉粮食!
    这敢情好啊,完全是长期买卖,采购价钱能低一点,商人又有了实利,维持大客户的交情,又能持续不断做买卖,不必千里迢迢过来还要头疼卖给谁。
    那么大一笔粮食,分开卖就麻烦了,一起卖根本没多少人能完全吃下。
    如今朝廷来买,当然多少都能吃下,又不缺银钱,给得爽快,这么好的客户去哪里找,西洋商人谁不乐意长长久久跟这个大客户做生意?
    抬价的商人后来得知后就傻眼了,然而他们再想降价卖,朝廷却已经收得差不多,不是很需要了。
    他们又不能把粮食砸在手里,只能再次降价,最后跟以前的价钱差不多,那一成利益就没能吃到,一个个简直要气死了,开始埋怨刚开始提议一起抬价的商人!
    于是朝廷这一手又轻轻松松瓦解了这些商人想联合抬价,吃亏了一次,以后谁都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了!
    第92章 可惜   ……
    朝廷买下的粮食陆陆续续送去各地灾区, 填满了无数的粮仓。
    百姓看着都要落泪了,他们终于不用挨饿了!
    皇帝担心有人对粮仓伸手,制定了一个规矩, 就是粮仓有三个人来守。
    钥匙被分开成两半, 另外还有半个假钥匙,三人必须贴身带着。
    需要的时候三人取出来交给当地父母官, 他亲自拼合后来开门, 每次开门必须同时有八个人在场。
    收买一两个, 两三个人容易, 一次收买八个人就不一样了。
    哪怕真收买八个人, 他们还有亲朋戚友在, 真能彻底守住秘密吗?
    而且一旦被发现,父母官和守仓库的三人都要斩立决, 其他五人也要被流放。
    这么重的罪责,就因为伸手进粮仓买这么点银钱, 哪里划算得来?
    虽然早朝上有大臣认为此举过于严苛,有违法理, 皇帝依旧一意孤行拍板实行。
    不严苛怎么行, 就是过于宽松才会让当地官员对粮仓一再下手。
    粮仓填满后, 犹如一块甜糕放在蜜蜂附近,那香甜的味道蜜蜂能忍得住吗?
    犹如蝗虫一样的贪官自然忍不住,哪怕是清官也可能受不了。
    苏叶感觉没必要考验人性,还不如皇帝这样直接给极重的惩罚。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重的惩罚在前,他们就会掂量值不值得。
    要是弊大于利,他们自然不会伸手了。
    要利大于弊,他们不伸手才怪!
    她觉得那些反对重罪的大臣可能有亲属朋友在当地, 心里有鬼呢!
    不然大臣们为何反对,就因为惩罚看着重吗?
    只要不犯,那不就不重了,只是瞧着吓唬人?
    就是想伸手的人,才会觉得惩罚重了。
    苏叶跟皇帝嘀咕的时候,皇帝也这么觉得:“朕是要好好查一查,他们底下人是不是有这样的心思,或者就有人做过。”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