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9页
但事实上,自以为优越的谢莹并不具备那样的能力,真正具有那些能力的人,却存谨慎敬畏之心,他们不会像谢莹一样只图权望,而视人命如草芥。
经过这一次私谈,十一娘更加笃定了自己的重生,其实也有赖于千年之后的科技发达,而且当真是琅济师公,牺牲了修行与生命,换回了她的新生。
十一娘感激琅济师公,但她并不觉得羞愧。
因为她现在,的确已经开始造福社稷,甚至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她的归来,干扰了历史原本轨迹,如果贺烨没有逃过韦海池与谢莹的联手迫害,贺周社稷灭亡,甚至华夏之治毁覆
会有多少臣民家破人亡,曝骨荒陌?
至少她的重生,有一定积极作用,那么就存在意义。
她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抛却仇恨,帮助贺烨实现复兴治世,他们的时代仍属帝制,仍有尊卑之别,但他们会像爱护迟儿一样,爱护自己的子民,至少在有生之年,不让子民苦于战乱与贫寒,他们不可能达到千年之后的程度,给予世间万姓那般舒适的生活,但十一娘坚信在这个时空,继续发展下去,华夏之治照样能够强盛与兴荣,文明与昌盛,是可以是期望的前景。
而处死韦海池,其实已经与仇恨无关了。
为恶者,理当罪有应得,这就是十一娘想要主持的公允。
对于谢莹的判决,很快作出,便是以宫奴的身份享受终生幽禁,任知故与任氏参与弑君罪行,因两人无功,且任知故尚且执迷不悟,被处斩决,任氏与谢莹一样,贬为宫奴,她们不至于受到酷刑折磨,但从此无望荣华富贵,她们需要靠辛苦劳作,换取衣食与生存,在不见天日的地方,赎清罪孽。
相比之下,任瑶光还有一线希望,她的罪孽本身要比谢莹更轻,所以并非没有得到宽敕的机会。
至于纪驻铤,因为已得贺烨亲自赦免,十一娘也愿意遵从贺烨的意愿,最终的决断,是将他依然发往西疆,以普通军士的身份,为大周戍边。
纪驻铤至始至终没有交待他究竟是得谁指使,十一娘也并没有对他用刑。
复兴五年六月,纪驻铤已经彻底康复,这日刑部派员,押送他前往西疆。
皇城之外,却有不少民众围堵,甚至让负责押送的吏员,寸步难行。
第1407章 逼问
穆宗帝乃至于仁宗帝的死因,事实上并未引起臣民的愤慨,是因这前后两任帝王,并没有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职责,他们的死活,对于绝大多数臣民而言,其实无关痛痒,可谓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这个时期的大周,其实大有别于谢莹时空的明、清两朝,奴役化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腐朽一切学说,大周没有文字狱,百姓批判朝政一般不会被追究,纵然在韦海池执政时期,形成了一定的强权压制,但并不能彻底达到震慑的作用。
比如走投无路的百姓会加入急公会反叛朝廷,也比如朝堂之上,仍然会存在陶葆仪等等敢于坚持直谏的官员。
臣民气骨未倒,帝制的时代,还没有步入穷途末路。
更何况谢莹为求脱身,放了那把轰轰烈烈的大火。
十一娘有意没有禁闭,于是不少士人,便都知道了这一起新生的弑君大案。
仁宗帝是被罪庶珅及莒世南暗害,可绝大多数臣民,甚至对莒世南饱含同情,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莒世南当真是为了万千贫寒才行弑君大罪,做了太多人,想要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在他们的眼中仁宗帝的死亡根本不值得同情,怀恩王与莒世南才是英雄。
而对穆宗这个皇帝,民众则更加不予敬重,他们将其看作傀儡,纵然是在穆宗为时不久的掌政生涯,也并没有行为任何一件益国益民的善事。所以民众虽说认为弑君者如姚潜等等该死,但主要还是因为这帮贪官污吏乃废太后的帮凶,引起愤慨,缘由并非弑君。
可当今天子贺烨也险些被刺身亡,这一件弑君大恶,才真正引发了臣民的愤怒。
曾经臭名昭著的晋王烨,如今早已成为万千臣民敬重的君主,无论是他率领燕王部平定营州收复燕赵、起兵夺回长安兵灭吐蕃的战功,还是先后施行税制、法制革新等等善政,这都为士子及布衣津津乐道,又仔细论来,当年的晋王烨虽说恶名远播,事实上从未行为过一件仗势欺民的罪恶,这个时候的贺烨,已经彻底赢获了臣民的爱戴及敬服,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向丰衣足食演化,他们看到了能够安居乐业的曙光,他们坚信这都是当今天子的功劳,就连执政的皇后,不也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虽说如今是她主持朝政,但事实上一切益国益民的诏令,都是天子早便拟定的主张?
这样一位君主,却险些死于权夺暗杀,正在兴盛发达的君国,又险些沦为万劫不复,这已经不仅仅是贺氏皇族的损失,百姓们已经将自己的利益,与君国紧紧关联,他们不允许希望就此破灭,不允许那些心怀叵测的奸党,东山复起为所欲为,可以任意践踏他们的生命,侵夺他们的宅田。
还有那些良知并未泯灭气骨并未屈折的士族,眼看新时代来临可凭满腹才华一展抱负的学子,他们这时也已坚定信念,他们无比怨愤天子对待废太后已经格外宽容,然而废太后却仍旧贼心不死,他们原本都在安静等待着薛谦等等重臣通过审讯谢莹、任氏一系关键人证,将废太后论罪处决,但等来的仍然是一句察无实据,他们愤怒不已,当听闻凶犯纪驻铤竟得宽赦,听闻不少百姓自发拥堵皇城之外,质问纪驻铤弑君大罪时,他们也跟随人群围拥向承天门前。
--
经过这一次私谈,十一娘更加笃定了自己的重生,其实也有赖于千年之后的科技发达,而且当真是琅济师公,牺牲了修行与生命,换回了她的新生。
十一娘感激琅济师公,但她并不觉得羞愧。
因为她现在,的确已经开始造福社稷,甚至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她的归来,干扰了历史原本轨迹,如果贺烨没有逃过韦海池与谢莹的联手迫害,贺周社稷灭亡,甚至华夏之治毁覆
会有多少臣民家破人亡,曝骨荒陌?
至少她的重生,有一定积极作用,那么就存在意义。
她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抛却仇恨,帮助贺烨实现复兴治世,他们的时代仍属帝制,仍有尊卑之别,但他们会像爱护迟儿一样,爱护自己的子民,至少在有生之年,不让子民苦于战乱与贫寒,他们不可能达到千年之后的程度,给予世间万姓那般舒适的生活,但十一娘坚信在这个时空,继续发展下去,华夏之治照样能够强盛与兴荣,文明与昌盛,是可以是期望的前景。
而处死韦海池,其实已经与仇恨无关了。
为恶者,理当罪有应得,这就是十一娘想要主持的公允。
对于谢莹的判决,很快作出,便是以宫奴的身份享受终生幽禁,任知故与任氏参与弑君罪行,因两人无功,且任知故尚且执迷不悟,被处斩决,任氏与谢莹一样,贬为宫奴,她们不至于受到酷刑折磨,但从此无望荣华富贵,她们需要靠辛苦劳作,换取衣食与生存,在不见天日的地方,赎清罪孽。
相比之下,任瑶光还有一线希望,她的罪孽本身要比谢莹更轻,所以并非没有得到宽敕的机会。
至于纪驻铤,因为已得贺烨亲自赦免,十一娘也愿意遵从贺烨的意愿,最终的决断,是将他依然发往西疆,以普通军士的身份,为大周戍边。
纪驻铤至始至终没有交待他究竟是得谁指使,十一娘也并没有对他用刑。
复兴五年六月,纪驻铤已经彻底康复,这日刑部派员,押送他前往西疆。
皇城之外,却有不少民众围堵,甚至让负责押送的吏员,寸步难行。
第1407章 逼问
穆宗帝乃至于仁宗帝的死因,事实上并未引起臣民的愤慨,是因这前后两任帝王,并没有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职责,他们的死活,对于绝大多数臣民而言,其实无关痛痒,可谓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这个时期的大周,其实大有别于谢莹时空的明、清两朝,奴役化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腐朽一切学说,大周没有文字狱,百姓批判朝政一般不会被追究,纵然在韦海池执政时期,形成了一定的强权压制,但并不能彻底达到震慑的作用。
比如走投无路的百姓会加入急公会反叛朝廷,也比如朝堂之上,仍然会存在陶葆仪等等敢于坚持直谏的官员。
臣民气骨未倒,帝制的时代,还没有步入穷途末路。
更何况谢莹为求脱身,放了那把轰轰烈烈的大火。
十一娘有意没有禁闭,于是不少士人,便都知道了这一起新生的弑君大案。
仁宗帝是被罪庶珅及莒世南暗害,可绝大多数臣民,甚至对莒世南饱含同情,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莒世南当真是为了万千贫寒才行弑君大罪,做了太多人,想要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在他们的眼中仁宗帝的死亡根本不值得同情,怀恩王与莒世南才是英雄。
而对穆宗这个皇帝,民众则更加不予敬重,他们将其看作傀儡,纵然是在穆宗为时不久的掌政生涯,也并没有行为任何一件益国益民的善事。所以民众虽说认为弑君者如姚潜等等该死,但主要还是因为这帮贪官污吏乃废太后的帮凶,引起愤慨,缘由并非弑君。
可当今天子贺烨也险些被刺身亡,这一件弑君大恶,才真正引发了臣民的愤怒。
曾经臭名昭著的晋王烨,如今早已成为万千臣民敬重的君主,无论是他率领燕王部平定营州收复燕赵、起兵夺回长安兵灭吐蕃的战功,还是先后施行税制、法制革新等等善政,这都为士子及布衣津津乐道,又仔细论来,当年的晋王烨虽说恶名远播,事实上从未行为过一件仗势欺民的罪恶,这个时候的贺烨,已经彻底赢获了臣民的爱戴及敬服,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向丰衣足食演化,他们看到了能够安居乐业的曙光,他们坚信这都是当今天子的功劳,就连执政的皇后,不也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虽说如今是她主持朝政,但事实上一切益国益民的诏令,都是天子早便拟定的主张?
这样一位君主,却险些死于权夺暗杀,正在兴盛发达的君国,又险些沦为万劫不复,这已经不仅仅是贺氏皇族的损失,百姓们已经将自己的利益,与君国紧紧关联,他们不允许希望就此破灭,不允许那些心怀叵测的奸党,东山复起为所欲为,可以任意践踏他们的生命,侵夺他们的宅田。
还有那些良知并未泯灭气骨并未屈折的士族,眼看新时代来临可凭满腹才华一展抱负的学子,他们这时也已坚定信念,他们无比怨愤天子对待废太后已经格外宽容,然而废太后却仍旧贼心不死,他们原本都在安静等待着薛谦等等重臣通过审讯谢莹、任氏一系关键人证,将废太后论罪处决,但等来的仍然是一句察无实据,他们愤怒不已,当听闻凶犯纪驻铤竟得宽赦,听闻不少百姓自发拥堵皇城之外,质问纪驻铤弑君大罪时,他们也跟随人群围拥向承天门前。
--